于明霞 于海濤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的偉大構想。實現“中國夢”的關鍵在人才,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是教育,所以說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社會,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國力,教育關系國運興衰。
關鍵詞:教育;課堂;學生
中圖分類號:G40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6-0279-02
當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的偉大構想。實現“中國夢”的關鍵在人才,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是教育,所以說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社會,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國力,教育關系國運興衰。其實,人才教育改革早已上升到“國家意志”層面。溫家寶同志在2010年5月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通過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庇苏f起來有點玄妙,不是很清晰,如何體現育人為本呢?綱要中進一步闡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痹谶@之后,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把“立德樹人”首次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
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教育的核心和真諦最終都指向一個詞:育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教書育人。教書只是手段、工具,育人才是目的?,F在我們的傳統教育不應僅僅是教書,還要通過教書實現育人。2005年,溫家寶同志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說:“這么多年培養(yǎng)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yǎng)的大師相比?!卞X老又發(fā)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的人才?”錢老之問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深深思索:我們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我國共進行過八次課程改革,最新一輪(第八次)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啟動,2000年1~6月通過申報、評審,7月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9月1日起進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qū)。
十六年過去了,現狀怎樣呢?我想到了唐代杜牧的兩句詩:“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痹浺欢扰e國上下轟轟烈烈,領導學??诳诼暵?,教師學生辛辛苦苦,課改活動繁華熱鬧,最終只剩下一個“輕薄的名聲”,課改的效果并不理想。這真有點“十年一覺課改夢,贏得應試薄幸名?!贝蠹蚁胍幌拢覀兊恼n改怎么了?我們的學校怎么了?我們的教師怎么了?我們的教育怎么了?
我們目前教育的現狀是一味地追求課本上已有的知識,一味地追求考試成績,為知識而知識,為成績而成績,為成績而知識,為成績而重復,為重復而訓練,為訓練而犧牲了學生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這只是知識的累積和訓練的重復。
說到育人,有些領導、校長、教師、家長可能感覺是虛無的,感到這是喊號子、做吆喝。這里出現了一個話題:育人和成績矛盾嗎?大家先思考一個問題:教育的產品是什么?有人馬上會說:教育的產品是成績、分數、升學率。大家聯系自己想一想,我們周圍很多成功人士的事業(yè)成就跟他當年的中考、高考分數有絕對必然的聯系嗎?是什么把人和人區(qū)別開來?不是分數,而是心靈的力量和價值的判斷。所以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千千萬萬個內心充滿無窮力量、敢于挑戰(zhàn)困難、能贏敢輸、擁有正確價值判斷、身體健康、心態(tài)陽光、內心善良、興趣濃厚、積極向上、對未來充滿憧憬、自我表現欲望強、思維力發(fā)達、有較高藝術素養(yǎng)、能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并能為社會做貢獻的人。這樣的人培養(yǎng)的越多,我們民族的“中國夢”也就越能盡早的實現。所以說,教育是育人的事業(yè),教育的過程是讓人幸福的過程。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的教育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和變化。
一、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是課程改革的“牛鼻子”,沒有課堂的徹底革命,任何改革都是蜻蜓點水。課堂教學的第一目標必須是育人,歸根到底就是把學習的權利、學習的時間和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自己,整個課堂教學要始終以學生為核心,以學生能力提升和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為指向,以對教材的整合為基礎,以小組合作探究為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學習的主人,徹底改變“滿堂灌”、“被動聽”、“忽視人”的傳統課堂,要把學生推到學習的臺前,成為學習活動的參與者、體驗者和受益者,教師要主動退居幕后,成為學生學習過程當中的引領者、輔導者和幫助者。
二、構建學習小組的學生成長共同體
應根據學生的興趣、性別、愛好、性格科學地把學生分成4~6人為一組的學習單位。通過建設學習小組,一方面讓學生體驗人的社會性并讓學生學習擁有未來必須的合作精神和團隊精神,另一方面培養(yǎng)了每一個學生用團隊的力量激發(fā)學習的動力,通過別人的影響搞好自我設計、自我管理、自我發(fā)展,真正做成長的主人。
三、大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有自我管理能力的人是人才,沒有自我管理能力的人是庸才。學生沒有自我管理能力,也就不能在課堂上對學習進行自主管理。課堂上必然是亂糟糟一片,一放手就失去秩序,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根本就無法實現,為此必須要大力推進班級自主管理。
自我管理就是讓學生們體驗一種公民社會生活。學校要創(chuàng)新學生管理方式,把管理權、研究權、評價權都交給學生,每個人都是班級管理當中的一分子,讓學生們在體驗中發(fā)現,在發(fā)現中成長。
經過探索,我的班級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主管理項目結構:(1)常務班長(班級常務大事、組織培訓周班長值日班長、培訓小組長);(2)團支書(負責學生思想教育、培訓七個自主管理團隊);(3)七個自主管理團隊(學習部、紀檢部、生活部、衛(wèi)生部、文化部、宿管部、體育部);(4)以周班長為中心的值日班長負責制;(5)小組建設。班級自主管理建設已卓有成效,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已井然有序。
四、擁有大課程觀,實踐課程整合
山東省教育廳張廳長在《課程的本質及其表現形態(tài)》一文中對課程有如下解讀:課程就是滿足學生發(fā)展需要的“知識—活動”體系。
1.課程的學生視角。課程是為學生而存在的,課程是為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而建構的。滿足學生發(fā)展需要,這是課程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這個要義是要解決課程觀的學生立場問題。
2.課程的價值追求。課程建設著眼于學生的需要,真正解決教育的價值觀和學生觀問題。
3.課程的知識載體。有一定成熟的知識體系,這個知識體系體現在教材中的知識是精選的,符合促進學生發(fā)展需要的最有價值的知識。
4.課程的實施體系。它是一個活動體系。因為只有具體的活動才能創(chuàng)造一個師生的共同的教學場,形成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活動媒介。
課程整合,說到底就是教師為了促進學生的最優(yōu)發(fā)展,對教材(知識)的重組。這種重組體現為教師的教學設計,也就是教師課程,即對專家課程再開發(fā),這就形成了課程的第二種形態(tài),即教師的預設課程。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1)課程整合是教師教學的基本功,也是教師日常教育生活的主要任務。(2)教師只要有教學行為發(fā)生,就必須進行課程整合?;蛘哒f,不存在無課程觀的教學活動,只是這種課程觀正確與否、全面與否、先進與否。(3)每位教師都是課程的主角:①課程的開發(fā)者;②課程的設計者;③課程的實施者;④課程的評價者。
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應牢記葉圣陶先生的話:教材無非是個例子。
正確的教育應該讓每個學生都享受到學習的自由、快樂,真正提升每個學生能力;讓每個孩子都參與管理,提升他們的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學校要全面開設課程和創(chuàng)建校本課程,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教師要擺脫功利教育,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高位點撥,實現學生快樂學、教師輕松教。隨著學生自學能力的提升,教師課程水平的提高,實現了教學的良性循環(huán)。
教育的過程就是學生體驗、感知、發(fā)現和成長的過程,教育的真諦在于引領學生走向自我教育,育人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每位教師都是學生的貼心人,都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人生導師。教育是如此有意義,我們每天都在營造生命的成長空間,發(fā)現和欣賞生命的奇跡,引領生命自由地奔向優(yōu)秀、奔向卓越,這是全天下最美好的事情。所以,對于肩上這份崇高的教育事業(yè),我們教師應始終執(zhí)著并自豪,幸福并快樂著!
做正確的教育,將教育做正確,還教育以自由,還被教育者以自由,守住教育的根本,讓教育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