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鵬山
《禮記·檀弓·上》有一條記載,非常有意思———不僅顯示出有子對老師孔子價值觀的正確理解,還顯示出有子高于曾子———高于曾子,幾乎可以理解為顏回以下第一人了。這條記載是:
有子問曾子道:“向老師(孔子)問過丟官去職方面的事情嗎?”曾子說:“哦!我聽到老師對此說過這樣的話:‘希望丟官后趕快貧窮,希望死后趕快腐爛’?!庇凶玉R上說:“這不是君子說的話?!?/p>
曾子說:“我確實是從老師那聽來的?!庇凶訄远ǖ卣f:“這不是君子說的話?!?/p>
曾子說:“我是和子游一起聽見老師說這話的?!?/p>
有子說:“那一定是老師針對某人某事而說這話的?!?/p>
曾子將這話告訴子游。子游說:“太神啦!有子說話很象先生??!那時先生住在宋國,看見桓司馬給自己做石槨,三年還沒完成。老師說:‘像這樣奢靡,不如死了腐爛得越快越好啊?!M怂懒粟s快腐爛,是針對桓司馬而說的。南宮敬叔丟官離開魯國,回國時,必定帶上寶物朝見國王以謀求復(fù)職。老師說:‘像這樣行賄以求復(fù)職,還不如貧窮得越快越好啊?!M麊屎笱杆儇毟F,是針對敬叔說的啊。”
這個故事好,卻也有破綻。最大的破綻是,把曾子顯得太幼稚淺薄了?!皢视儇?,死欲速朽”,這樣極端的話,怎么可能是孔子的基本主張?對這樣一個不太難的判斷題做出正確判斷,有子有此能力,曾子更有此能力———難道我們忘了,“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正是曾子的話?
該故事后面還寫曾子再見有子,傻傻的問:你是怎么知道這不是老師的主張的?把曾子描寫得如此心智缺乏,呆傻而至于可愛,可愛而至于可笑,以襯托有子,很過分。我以此懷疑此則記錄的真實性。
按照孟子的說法,因為“有子似孔子”,以至于同學(xué)們在老師去世后,想把有子當(dāng)做老師侍奉。但《孟子·滕文公上》中有關(guān)此事的記載,關(guān)于曾子的部分就比《檀弓》中的這個故事靠譜?!白酉摹⒆訌?、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qiáng)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薄酉闹T人強(qiáng)迫曾子接受他們的主張,要尊有子為師,曾子正色拒絕:不可!哪一條河可比江漢,哪一種光可比太陽,哪一個人可以登天?!
這才是曾子本來的氣概:不屈不撓,壁立千仞。道德上寧可求全責(zé)備,絕不委曲遷就。
他對別人絕不姑息遷就,對自己更是如此。還是《檀弓·上》:曾子病重,學(xué)生樂正子春和兒子曾元、孫子曾申在床前看護(hù),一個童子坐在角落舉著蠟燭。突然,童子說:“華麗而光滑,是大夫睡的席子吧?”樂正子春趕緊打斷:“閉嘴!”但曾子還是聽到了,吃驚地說:“嗬!”童子又說:“華麗而光滑,是大夫睡的席子吧?”曾子說:“是。這是季孫大夫賜給我的,我還沒能換下來呢。元,起來,把席子換下來?!痹f:“爸爸您病很嚴(yán)重,不能翻騰,等到天亮,我們再換吧。”曾子責(zé)備兒子:“你愛我還不如這個童子。君子之愛人也以德,小人之愛人也以姑息。我有什么可求的?我能合乎禮而死就滿足了?!贝蠹抑缓靡黄鸱銎鹪訐Q席子,席子換了還沒躺好,曾子就斷氣了。
同樣是《檀弓·上》,我們看看曾子如何教訓(xùn)子夏。子夏因為老年喪子,日日痛哭而哭瞎了眼睛。曾子去他家安慰他說:“我聽老師說過:朋友失明了就要為他哭泣?!闭f著說著,曾子就哭了,子夏也哭,并邊哭邊埋怨:“天?。∥覜]有什么罪過??!為什么讓我承受喪子失明之痛!”曾子發(fā)怒道:“卜商!你怎么沒有罪過?我和你一起侍奉老師于洙泗之間,老師死了,你退而老于西河之上,讓西河的老百姓把你當(dāng)作老師,這是你的第一條罪過;你父母去世,你守喪期間并無什么表現(xiàn)讓民眾稱道,這是你的第二條罪過;死了兒子,你不能節(jié)哀順變,竟至于哭瞎眼睛弄?dú)堊约?,這是你的第三條罪過!你告訴我,你憑什么無罪!”子夏扔掉拐杖,拱拜曾子,老淚縱橫,一連聲的說:“我錯了!我錯了!我離開同學(xué)們獨(dú)自居住,孤陋寡聞,孤單寂寞,也太久了!”
不知為什么,讀這一則,我潸然淚下。
選自《孔子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