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娟,陳文釗,王廣世,劉建軍,趙秀清,李建國
(1. 延慶區(q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北京 延慶 102100;2. 延慶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站,北京 延慶 102100)
隨著農業(yè)種植結構的調整和傳統(tǒng)農業(yè)向現(xiàn)代化農業(yè)的轉變,蔬菜種植方式和育苗技術都將發(fā)生新的變革。延慶區(qū)地處北京市西北部,氣候較寒冷,春季大棚蔬菜定植要晚于其他平原區(qū)縣,如何解決延慶菜農的種苗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蔬菜育苗不是獨立的生產部門,而是整個蔬菜生產過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獲得蔬菜早熟、高產、高效、優(yōu)質的有效調控手段,它的進行必須與前面的種子處理,以及后面的移栽種植工作密切協(xié)調配合,不僅要考慮育苗工作本身的情況,如苗的質量、效率、成本等等,還必須考慮有利于移栽、定植后的長勢、新品種的推廣和蔬菜的計劃生產。為了提高延慶區(qū)集約化育苗技術,提高種苗品質,做好春茬蔬菜種植的準備工作,在普通日光溫室集約化育苗條件下,通過研究不同種類的生長調節(jié)劑對春茬辣椒幼苗株型及辣椒整個生育期生長勢、品質和產量的影響,擬篩選出適宜北京地區(qū)辣椒集約化育苗場使用的生長調節(jié)劑及其用量,為生產提供參考,降低育苗生產中的成本浪費和風險,為蔬菜生產增質增效奠定基礎。
1.1 試驗材料
參試品種:辣椒農大24。生長調節(jié)劑種類:50%矮壯素水劑、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均由北京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站提供。
1.2 試驗方法
試驗地點設在延慶區(qū)延慶鎮(zhèn)廣積屯村春大棚,試驗起始時間為2015年4月17日-8月31日。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不同生長調節(jié)劑的不同濃度設為1個處理,設清水為對照,具體設置見表1,每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為33 m2,采用小高畦定植,畦面寬70 cm,大行距90 cm,小行距60 cm,株距35 cm,667 m2定植2 333株。采用4干整枝吊網輔助生產。在辣椒幼苗期、開花期、坐果初期、果實膨大期、收獲期進行生長勢調查,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一致。
統(tǒng)計分析方法:采用DPS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2.1 不同處理辣椒生育期調查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處理的辣椒生育期大致相同,生長調節(jié)劑對辣椒開花期、結果期影響較大,開花日期最早在5月15日,開花日期最遲的在5月28日,開花較早的處理坐果也較早,同樣開花較遲的處理結果期也延遲。
2.2 不同處理辣椒生長勢調查
由表3可知,在定植期用多效唑處理過的種苗株高較低,用矮壯素處理過的種苗株高較高。從4月17日定植后各處理均保持原植株生長態(tài)勢,直到7月中旬各處理株高逐漸縮小差距,且處理4、9、14表現(xiàn)出較快的生長速度;到采收結束株高較高的處理是處理9和處理14,分別達到了165.7 cm和160.3 cm,其次是處理12、11、16、10,都達到了150 cm,表現(xiàn)出較好的生長態(tài)勢,株高最低的是處理7,僅為111.0 cm。
表1 生長調節(jié)劑試驗設計
表2 不同處理辣椒生育期調查
由表4可知,在4月17日定植期時各處理莖粗差異不大,從整個生育期看,隨著植株的生長各處理莖粗表現(xiàn)出不同的變化,到采收結束時處理8莖粗最大,為2.37 cm,其次是處理7、14,分別為2.23 cm和2.07 cm,對照處理17莖粗最小,為1.47 cm。
表3 不同處理辣椒株高調查 cm
表4 不同處理辣椒莖粗調查 cm
2.3 不同處理辣椒病株率調查
由表5可知,到7月中旬各處理辣椒基本上沒有發(fā)病現(xiàn)象,8月初各處理均發(fā)病,且迅速蔓延,經統(tǒng)計95%以上是白粉病,造成早衰,提早拉秧,發(fā)病較輕的是處理1、5、10、13、14,發(fā)病較重的是處理4、6、8、9、12、16,整體產量也隨之受到了影響,各處理均有不同程度減產。
表5 不同處理辣椒病株率調查 %
表6 不同處理辣椒產量性狀分析
2.4 不同處理辣椒產量分析
由表6分析得出,各處理辣椒商品果橫、縱徑長的單果質量較大,但辣椒667 m2產量主要決定于辣椒的單果質量和單株坐果數(shù),兩者缺一不可,處理9、12單果質量較大,但單株坐果數(shù)較少,所以產量較低;處理13單株坐果數(shù)較高,但單果質量較小,影響商品果品質,繼而也影響產量和效益。綜合評定:處理1、5、10、14單果質量較大,單株坐果數(shù)也較多,667 m2產量較高。處理10的667 m2產量最高,為6 741 kg,其次是處理14,667 m2產量6 676 kg,處理5的667 m2產量為6 546 kg,處理1的667 m2產量為6 352 kg,分別比對照增產13%、12%、9.8%、6.5%。通過二因素方差分析可知,在種苗的子葉、2葉期使用不同的生長調節(jié)劑,不同處理間產量的差異性并不顯著。
表7 不同處理辣椒667 m2效益分析
2.5 不同處理辣椒效益分析
由表7不同處理辣椒獲得的經濟效益可知,處理10、14、5、1的667 m2收入較高,分別為17 526.6、17 357.6、17 019.6、16 515.2;667 m2收入較高的處理效益也較高。處理10的667 m2效益最高,為8 566.6元,其次是處理14,667 m2效益8 397.6元,處理5的667 m2效益為8 059.6元,處理1的667 m2效益為7 555.0元,均高于對照。
3.1 用生長調節(jié)劑處理過的辣椒種苗,不同處理間植株生長勢、產量和效益差異顯著,供試的辣椒處理中處理1、5、10、14在本試驗中表現(xiàn)突出,具有果實個大、肉厚,果形、口感好,連續(xù)坐果性強等特點,而且產量、667 m2效益較高,抗病性較強,適合推廣。處理的最適時期為出苗期,矮壯素的適用量為子葉期100 mg/L、2葉期300 mg/L,多效唑的適用量為子葉期10 mg/L、2葉期20 mg/L。
3.2 本次試驗為單茬單次試驗,經方差分析,生長調節(jié)劑對株高、莖粗影響較大,產量差異性并不顯著,同時由于受白粉病的影響縮短了采收期,因此該數(shù)據還需進行進一步的試驗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