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圣繼絕學(xué) 為萬世開太平
古代皇帝自稱真龍?zhí)熳?,最能襯托皇帝“龍形象”的東西當(dāng)然就是禽和獸了,所以以明代為例,明代官員的服飾規(guī)定:文官的官服上繡禽,武將的官服上繪獸。
從明清題材影視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眾文武官員頭戴官帽,身著官服,胸前、背后皆配有動物圖案,各級的官員按照文武品級的不同,裝飾在官服上的圖案紋樣也各不相同。補服是一種飾有品級徽識的官服,或稱“補袍”或“補褂”。綴有“補子”的中國古代官服。明代補服的補子是一塊約40~50厘米見方的綢料,織繡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表示品級。
廣義上講,補子可以追溯到十二章紋;狹義上講,補子源起于唐代異文袍。官服之有補服,雛形始于唐,武則天當(dāng)政時頒命繡袍,文官繡禽,武官繡獸。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集歷代專制統(tǒng)治之大成,實行了一套有史以來最完備的統(tǒng)治制度,強化皇帝的專制權(quán)威,龍成為明代皇帝獨有的徽記,威權(quán)的象征。既然皇帝以龍為代表,文武百官自然該以禽獸比擬,方好“百獸率舞”了,于是,文臣武將只能以一種特定的動物為標(biāo)志,把它繡在前胸及后背上的兩塊織錦上。
明武宗正德年間,濫用麒麟補子,甚至波及中低級官員。這實際是朝代綱紀(jì)紊亂的結(jié)果。至嘉靖年間 、崇禎年間,又重行申飭,禁止僭越官職品服。
此外,明代尚有葫蘆、燈景。艾虎、鵲橋、陽生等補子,乃是在品服之外的一種補子,是隨時依景而任意為之的。
清代剃發(fā)易服,雖然廢除了明代的服飾制度,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保留了前代的一些東西,補服即是其中之一。
清代補子在等級區(qū)別上較明代更為嚴(yán)格。清律規(guī)定:皇帝、皇子、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皆為圓補,其他文武官員皆用方補。清代補子的規(guī)律:補子上的禽類都取其展開雙翅,引頸欲歌,單腿立于山石之上的統(tǒng)一模式,從整個構(gòu)圖上看,也是千篇一律的下方海水,稱為“海水江牙”,其上散布這滿地云紋,形象的高度圖案化,更增強了標(biāo)志性的作用,也可以說是趨向符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