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雪華
(沈陽醫(yī)學院外語部,遼寧沈陽110034)
基于ESP的地方醫(yī)學院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與實踐
時雪華
(沈陽醫(yī)學院外語部,遼寧沈陽110034)
目的:培養(yǎng)具有專業(yè)知識的外語人才。方法:對2013級不同專業(yè)的803名醫(yī)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及近5年畢業(yè)且已參加工作的不同專業(yè)的畢業(yè)生30名進行跟蹤訪談,借鑒和結合本校的培養(yǎng)目標,構建出符合職業(yè)需求培養(yǎng)模式的英語課程體系。結果:除常規(guī)開設的2年精讀面授和視聽說自主學習外,另開設包括實用醫(yī)學英語會話等12門外語選修課程以及雅思英語免費培訓班;學生英語學習熱情高,主動參與英語后續(xù)和拓展課程的人數(shù)占在校生總數(shù)的24.7%。結論:基于ESP的多種英語課程模式是今后英語教學的關鍵和必然趨勢。
ESP;課程設置;復合型人才;有效教學模式
[Abstract]Objective:To cultivate English talents with expertise.Methods:Based on the poll of 803 medical students in Grade 2013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questionnaires and the interview of 30 students who have graduated in the past 5 years and are working now,together with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from others and our own training objectives,English curriculum model has been built whose purpose is to satisfy professional needs in the future.Results:In addition to the regular courses of 2 years of intensive reading and self-studying audio-visual online learning,we also offer 12 optional courses including practical oral medical English and IELTS English Training Course.The students'enthusiasm for learning English is aroused,and 24.7%of all the students at school take an active part in English selective courses.Conclusion:The multi-mode English curriculum setting based on ESP is the key and inevitable trend in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ESP;courses setting;inter-disciplinary talent;effective teaching mode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發(fā)展和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外語教學不斷面臨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2007年,教育部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提出,“鑒于全國高等學校的教學資源、學生入學水平以及所面臨的社會需求等不盡相同,各高等院校應參照《課程要求》,根據(jù)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系統(tǒng)的、個性化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指導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1]。多年來,作為公共學科的英語,多數(shù)非英語專業(yè)的院校,只開設2年的基礎英語學習時間。只有少數(shù)院校在開設了一年的公共英語教學之后有針對性地根據(jù)學生的專業(yè)開設相關的英語后續(xù)課程[2],英語教學絕大部分是集聽、說、讀、寫、譯于一體的綜合英語,與其專業(yè)和社會實用性關聯(lián)不大,進而極易造成學生的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熱情不高,缺乏學習的持久動力,學生的英語學習目標只局限于如何通過各類考試,很難培養(yǎng)出社會需求的實用性英語人才。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簡稱ESP),是將英語學習與相關的專業(yè)知識或者某一學科相結合,實現(xiàn)學英語的同時學習專業(yè),在實踐中應用英語,以培養(yǎng)英語加專業(yè)的復合型人才[3]。這也正是當前英語教學改革的趨勢和關鍵所在。
2012年,筆者所在學校開始了以ESP為理論依據(jù)的新一輪英語教學改革。在充分研究ESP的相關文獻和借鑒相關高校經(jīng)驗的同時,對英語課程的重新設置進行了需求分析。首先,考察和分析傳統(tǒng)英語課堂學生的英語學習現(xiàn)狀,普遍表現(xiàn)為:班型大,學生參與機會少,授課內容單一,學生在課上表現(xiàn)不積極。其次,我們對2011級和2013級的臨床、護理和口腔專業(yè)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收回803份問卷,2011級392份,2013級411份)。為了確保問卷調查清晰易懂,我們除在問卷中解釋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和大學英語(EGP)教學的不同外[4],還專門設計了15個問題,其中包括大學英語學習目的,后續(xù)ESP英語課程設置的必要性,授課內容,授課學年和學時的要求,對ESP英語教師的期望,相關教材,授課模式的選擇等方面[5]。對于大學英語的學習目的,69%的學生選擇“專業(yè)需要”和“繼續(xù)深造”,而選擇“湊足學分”和“其他”的只占31%;這就不難理解在回答“英語學習是否與專業(yè)知識相結合?”這一問題中,73%的學生選擇的是“非常需要”;問卷中另外一題“大學英語后續(xù)階段,是否需要開設ESP課程?”,53%的學生選擇“非常必要”。對于ESP課程的設置時間,56%的學生希望在通過英語四級考試之后。除此之外,我們還對近5年畢業(yè)且已參加工作的不同專業(yè)的30名畢業(yè)生進行跟蹤訪談,其中43%的人在閱讀相關醫(yī)學文獻時,明顯感覺詞匯量不足,閱讀速度慢,理解困難,制約了其科研能力的提高。通過對問卷調查和數(shù)據(jù)收集整理,結合本校的教學實際和目標,同時加強對相關教師進行培訓和學習,總結提高教師專業(yè)能力的相關經(jīng)驗。逐步完成和完善符合本校教學的大學英語多種課程模式的構建和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內容選擇的可行方案。具體課程模式設置見表1。
表1 基于ESP教學理論,構建多種英語課程模式
目前,除了完成英語基礎教育,我校開設了2年必修課,即英語讀寫面授課程和視聽說自主學習課程,另外開設包括實用醫(yī)學英語口語在內的12門選修課以及雅思等英語培訓班。針對一年級新生,為了更好地完成高中和大學英語的銜接,普遍開設英語基礎課。面向二年級學生,開設英語報刊選讀等拓展課,以提高其英語學習興趣和擴大詞匯量。為進一步奠定學習專門用途英語基礎,從大三開始,根據(jù)學生的專業(yè)特點,興趣以及社會的不同需求,開設與其專業(yè)相關的各類專門英語課程。目前,各門選修課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很高,每個班級都能達到選定人數(shù)的上限。對于有過級、考研和出國需求的學生,我們還開設了特色英語輔導。
為了更好的在教學實踐中完成ESP課程,需要注重英語教師教學水平提高和發(fā)展。針對目前國內沒有完善的ESP教師培訓機構,在教學改革
中,我們不斷地借鑒和總結相關的教學經(jīng)驗,完善英語知識結構,積極學習相關的專業(yè)知識,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
2.1實踐與培訓在ESP教學理論下,我校外語教學部根據(jù)本校的培養(yǎng)目標和學生的專業(yè)特點,派出部分教師深入各專業(yè)部門學習相關知識,提高相關專業(yè)的實踐能力。如在為學生講授護理英語課程時,英語教師親身參與學生的護理實踐課,了解相關護理知識和專業(yè)術語,從而在教學中實現(xiàn)英語教學與專業(yè)的完美結合。其次是組織相關英語教師參加培訓,包括參加國內某些專門教育機構組織的針對不同專業(yè)、不同社會需求目標而設置的短期培訓班;實地考察已經(jīng)具備較完善ESP授課模式的相關院校,通過觀摩教學活動等學習和借鑒相關教學經(jīng)驗。適當?shù)貐⑴c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借鑒國外一些先進的適合我國國情的ESP教學理念,實現(xiàn)英語教師專業(yè)化能力的提高和發(fā)展。
2.2合作教學基于國外的成功經(jīng)驗,完成ESP英語教師的成功轉型,實現(xiàn)ESP英語教學改革的關鍵是加強英語教師和專業(yè)教師的跨學科團隊合作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要積極與專業(yè)教師進行溝通與合作,共同完成教學計劃設定、教學內容的安排以及具體的課堂活動計劃等,并要求對每節(jié)課進行記錄和課后反思。合作教學可以學習相關專業(yè)知識和授課經(jīng)驗,提高ESP教師教學能力。
2.3同行交流和切磋英語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可以通過觀摩教學、教學競賽、教學研討以及根據(jù)本校實際和專業(yè)特點編寫相關教材等方式,相互學習,不斷提高各自的科研和教學能力。
2.4自我學習和發(fā)展鼓勵青年英語教師攻讀其他相關專業(yè)的碩士或者博士學位,實現(xiàn)英語知識與專業(yè)知識的融合[6]。同時,改變以教師為主體,以教材為導向的傳統(tǒng)英語教室學習的授課模式,探求以學生為中心,以“校本研究”為導向,設計多種形式的英語教學活動,不斷地探究和反思自己的知識結構,教學技能,實現(xiàn)以評促改的效果。
教材作為主要的信息輸入源,對ESP教學改革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改革之初,在分析本校實際以及借鑒相關教學經(jīng)驗時,我們主要選用與學生專業(yè)特點和開設課程相關的規(guī)劃性教材。隨著教學實踐和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完善,我們積極組織英語教師和專業(yè)教師編寫適合本校辦學特色,適合本校學生真實需求的實用性本土教學材料,以滿足學生未來的就業(yè)需求。
經(jīng)過三年多的教學實踐,目前我校已構建出比較合理的ESP英語課程體系,英語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和完善,一批既懂英語,又了解專業(yè)知識的新型教師隊伍正在形成。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熱情得到極大的提高,其中24.7%的本科在校生能主動參加英語的后續(xù)和拓展課程學習,實際應用能力明顯提高。
改進和完善課程設置的種類、課內學時和課外實踐的時間分配,完備ESP教材,提高英語教師專業(yè)化水平,跟進調查學生畢業(yè)后相關社會需求,進而逐步實現(xiàn)英語教學的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1.
[2]蔡基剛.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fā)展方向[J].外語界,2004,(2):22-28.
[3]Benesch S.Rights analysis:studying power relations in an academic setting[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9,18(4):313-327.
[4]劉法公.論基礎英語與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關系[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31-33.
[5]汲壽榮.基于ESP理論的地方高校大學英語拓展課程設置的需求分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31(11):158-160.
[6]陳冰冰.關于建立ESP教師教育模式的思考[J].外語教學,2005,26(3):75-78.
English Curriculum Setting and Practice Based on ESP in Provincial Medical College
SHI Xuehua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henyang Medical College,Shenyang 110034,China)
G423.07
A
1008-2344(2016)05-0410-03
10.16753/j.cnki.1008-2344.2016.05.028
2016-03-09
(蘇濤 編輯)
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度立項課題(No.JG16DB440)
時雪華(1975—),女(漢),英語語言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E-mail:17170122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