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威 周振亞
?
制約我國綠豆生產與貿易問題的研究
孫明威 周振亞
面對制約我國綠豆生產發(fā)展的狀況,應該增加科學投入、將綠豆納入輪作補貼、大力發(fā)展綠豆深加工、加強行業(yè)內部管理。
綠豆雖然屬于小宗作物,由于其經濟價值高,用途廣,對生長環(huán)境要求不苛刻,綠豆也是一種扶貧作物。中國是世界主要的綠豆生產國和出口國,在國際市場占有重要份額。近年來,由于替代作物玉米的種植效益不斷提高,綠豆主產區(qū)播種面積和產量不斷下降,2014年我國綠豆產量比2003年下降了42%。從2003年到2014年,中國綠豆出口量略有下降,出口額明顯上升;進口量和進口額有溫和上漲。中國綠豆的進出口市場較為集中,中國綠豆出口國主要是日本、越南和美國;進口國主要來自緬甸、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綠豆種植比較效益低、品種退化、綠豆消費下滑是制約我國綠豆生產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緬甸等進口國由于種植成本低,導致我國綠豆進口量不斷增長,擠壓了國內綠豆產業(yè)發(fā)展空間。
中國綠豆總產量明顯下降。2003年—2014年間,中國綠豆產量明顯下降(圖1),降幅高達41.88%。全國綠豆產量從2003年的118.6萬噸下降至2007年的83.2萬噸。2008年上升至90.4萬噸,2009年又驟降至76.91萬噸。在2010年增產至95.4萬噸。全國綠豆產量隨后逐年下降,2014年總產量僅有68.93萬噸,接近2003年總產量的一半。僅2010-2014年間,全國產量降幅已達28%。中國綠豆的主產地主要是吉林和內蒙古,其每年的綠豆產量之和占全國總量的35%-45%。綠豆總產量的下降主要來自吉林和內蒙古,在2003-2014年間,兩省的綠豆產量的全國占比所有下降(圖2、圖3),綠豆產量的減產之和占全國減產總量的63.20%。
圖1 2003-2014年吉林、內蒙古及全國綠豆產量(萬噸)
圖2 2003年全國綠豆產量占比分布(%)
圖3 2014年全國綠豆產量占比分布(%)
2003年—2014年間,吉林綠豆產量急劇下跌,降幅高達51%。2003-2008年,吉林的綠豆產量在此期間從32.7萬噸降至11.8萬噸,共減產20.9萬噸。隨后逐步增產,2011年增至21.24萬噸。截至2014年,吉林綠豆產量又降至16.02萬噸。
2003-2014年間,內蒙古綠豆產量,降幅高達62.85%。2009年以前,內蒙古綠豆產量大致在23萬噸上下。而2009年的綠豆產量驟降至12.11萬噸,幾乎是從前平均值的一半。雖在2011年產量有所回升,但在2014年,內蒙古綠豆產量已低至8.69萬噸。
由于國家增加對玉米的補貼,大力發(fā)展玉米的種植從而替代綠豆的生產是吉林和內蒙古兩省綠豆產量大幅下降的原因。在2003-2014年間,吉林的綠豆種植面積略有下降,內蒙古則下滑劇烈,降幅高達66.39%。同一期間,兩省擴大玉米種植,玉米種植面積均有明顯增加。吉林增長了40.7%,內蒙古增幅高達111.93%,玉米種植面積翻倍。
中國綠豆的出口量略有下滑,出口額顯著上升。2004-2013年間,中國綠豆出口量略有下降。出口量從2003年的13.8萬噸降至2007年的12.2萬噸,2009年激增至27.4萬噸,主要原因是由于主要進口國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國內大旱綠豆減產從而對我國的綠豆需求大增。隨后的2010、2011、2013三年出口量均略低于2009年前平均出口量。
2004-2013年間,中國綠豆出口額呈明顯上升趨勢。出口額曲線在2007-2010及2012-2013年間高度吻合,在2010-2012年間呈相反變化趨勢。
中國綠豆的進口量及進口額呈溫和增長趨勢。中國海關年鑒中,中國在國際市場上交易的綠豆產品分為兩類:種用綠豆和其他干綠豆。由于中國種用綠豆不論是貿易量還是貿易額與其他干綠豆相比微乎其微,故本研究中綠豆代指其他干綠豆。
2004-2013年間,中國綠豆進口量整體趨勢有所上揚。2004-2006年逐年小幅下降,自2006年起,中國綠豆進口量年際波動顯著,最明顯的變化發(fā)生于2008-2009年間,降幅高達16倍。進口量的最大值8.0萬噸分別出現(xiàn)在2008及2010年,最小值0.5萬噸出現(xiàn)在2009年。
中國綠豆的凈出口量略有下降。2004年—2013年間,中國為綠豆凈出口國,凈出口量有小幅下滑。2004年—2006年間凈出口量穩(wěn)定在12.5萬噸,2006-2008年間凈出口量下降至一半,2009年激增至26.8萬噸,2010年猛降至4.2萬噸,隨后增至10.7萬噸。
中國綠豆的進出口價格明顯上漲。2004-2013年間,中國綠豆進出口價格有增長顯著。2004年—2011年間進出口價格持續(xù)上升,從467.9美元/萬噸(出口)和303.1美元/萬噸(進口)增至最大值1780.7美元/萬噸和1052.8美元/萬噸,且在2010年出口價格于進口價格之比高達近兩倍。在2012年經歷明顯下降后,2013年回升至1479.5美元/萬噸和961.7美元/萬噸。總體看,中國綠豆出口價格一直高于進口價格,且二者均成呈上升趨勢??赡苡绊懼袊G豆國際價格上漲的因素有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國際貿易中對品質的提高。由于中國對外出口的綠豆品質在提高,或進口國對購買綠豆的品質要求在提高,使得出口價格在顯著增長;中國對進口綠豆的品質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故進口價格也在不斷升高。二是人民幣的升值。由于人民幣在不斷升值,以美元作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時會使得單價增加。且中國勞動力的成本也隨人民幣的升值而增加,導致綠豆單價的上漲。三是綠豆的品質要求低,價格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面向日本的綠豆出口價格一直高于越南。2012年以前,面向日本的中國綠豆出口價格與面向越南的比值維持在兩倍左右,2012及2013年面向兩國的中國綠豆出口價格差值縮小至1.3倍。中國面向日本的綠豆出口價格高于越南主要是由于兩國對綠豆的品質要求不同。日本進口綠豆主要用于生豆芽,故對綠豆品質要求較高,而越南進口綠豆主要用于食品加工配料,故對綠豆品質要求較低。四是交通運輸便捷,價格低。除2012年外,中國面向緬甸的綠豆進口價格一直低于泰國。由于緬甸與中國云南省接壤,故在產品運輸方面存在價格優(yōu)勢。中國面向緬泰兩國的進口價格之比基本處于0.5上下,但2006年面向緬甸的綠豆進口價格有所上升而面向泰國的價格有所下降,故2006年面向兩國的綠豆進口價格之比升至0.9。五是綠豆產量激增,價格低。2012年中國面向泰國的綠豆進口量猛增至先前水平的13倍左右,且綠豆進口價格突降,此現(xiàn)象應歸因于泰國國內綠豆生產情況,具有很強的隨機性。
中國綠豆的進出口市場較為集中。2004-2013年間,中國綠豆的出口主要流向亞洲、北美洲及歐洲市場(表1)。亞洲市場的貿易量一直占據總貿易量的75%以上,其中日本作為中國的第一大綠豆出口貿易伙伴,貿易量基本維持在亞洲市場的43%-61%之間。越南是中國第二大綠豆出口貿易伙伴,在亞洲市場的比重為20%-31%之間。美國在與中國有綠豆出口貿易往來的國家中排名第三,占中國綠豆總出口量的比例基本穩(wěn)定在7%-9%之間。其他貿易國如菲律賓、韓國和荷蘭,貿易量年際波動較大。
2004-2013年間,中國綠豆的進口主要來自亞洲和澳洲。亞洲的進口量基本穩(wěn)定在90%以上,2007和2008兩年的中國進口綠豆全部來自亞洲。其中緬甸是中國進口綠豆的最大貿易國,占亞洲市場的貿易量穩(wěn)定在80%以上。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為中國第二、第三大綠豆進口貿易國。其他進口地區(qū)還包括中國(復進口)、臺灣省、印度和法國,貿易量年際波動大。中國綠豆產業(yè)發(fā)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表1 2013年中國綠豆的主要貿易國
由于其經濟價值高,用途廣,綠豆有“綠色珍珠”的美譽。綠豆作為人們理想的營養(yǎng)保健食品,廣泛應用于食品工業(yè)、釀造工業(yè)和醫(yī)藥工業(yè)等。伴隨著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對膳食營養(yǎng)越來越重視,國內對綠豆的需求量穩(wěn)定增長。同時,國際市場上近幾年綠豆價格也有所上漲。故當下的大環(huán)境鼓勵著中國綠豆產業(yè)的發(fā)展,然而四個因素正在制約其發(fā)展。
一是種植比較效益低。農業(yè)部種植司的數據表明,中國綠豆種植面積在2004年達到90萬公頃的頂點后,隨后逐年下滑,至今只有約55萬公頃。由于綠豆價格忽高忽低,加之綠豆等雜糧雜豆的補貼不如主糧,農民種植綠豆的積極性下降。且從投入與產出比上看,種植綠豆的利潤要比種植玉米等主糧低很多,很多農民會選擇用玉米等效益高的作物替代綠豆增加收入。種植戶劉莉靜表示3公頃綠豆僅賺4000多元,“還不如出去打工兩個月?!鼻野殡S著中國城鎮(zhèn)化進度加快,城市郊區(qū)的種植面積也受到影響。
二是價格波動較大。由于綠豆屬小宗產品,價格容易出現(xiàn)波動。天氣和自然災害、炒家炒作、市場信息不對稱以及部分媒體推波助瀾等因素都會使綠豆價格波動異常。并且其價格波動具有不可預期性、爆發(fā)性和難以干預性的特點。
品種退化。中國生產的吉林白城綠豆、安徽明光綠豆、河北鸚哥綠豆、陜西榆林綠豆等品質享譽海內外。國內綠豆生產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多使用傳統(tǒng)的地方品種,農民自產自銷自留種。由于長期重復利用,并未對這些地方優(yōu)良品種進行選優(yōu)去劣和提純復壯,使得許多主要出口品種的粒型、粒色都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有的性狀甚至嚴重退化。而中國人口眾多、土地資源有限,若不能盡快處理綠豆品質出現(xiàn)的下滑問題,綠豆貿易將受到嚴重阻礙。
產品替代。在2004-2013年間,中國綠豆的總消費量整體呈下降趨勢。隨著冰激凌、飲料等替代產品的迅猛發(fā)展,綠豆在止渴消暑方面的地位正被一步步削弱。由于冰激凌和冰鎮(zhèn)的冷飲在功能上同樣能起到消暑降溫的作用,而家庭煮綠豆湯十分費時,且煮好的綠豆湯不能立刻飲用,以冰激凌和飲料為代表的快餐消費極大程度上替代了費時費力的綠豆,同時也符合當下的消費理念。
增加科學投入。綠豆育種、栽培、深加工等科技創(chuàng)新不足,是制約綠豆產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建議加強綠豆產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一是加強綠豆育種,提高綠豆的單產和品質,培育適合機械化的品種;二是加強對名、特、優(yōu)、稀品種的保護;三是研究綠豆輕簡化栽培技術;四是開發(fā)綠豆深加工種類如飲品、寵物飼料等實現(xiàn)就地增值,并擴大中國綠豆的海外市場。
將綠豆納入輪作補貼。為保護農民種植綠豆的積極性,同時實現(xiàn)生態(tài)建設,最終提高主糧作物產量,國家應重視雜豆產業(yè)的發(fā)展。由于豆科類作物具有固氮作用,且生物固氮是大面積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綠豆是玉米的倒茬作物,為提高我國土壤質量,促進可以持續(xù)發(fā)展,將綠豆納入輪作補貼范圍。
大力發(fā)展綠豆深加工。我國綠豆深加工產業(yè)不發(fā)達,適銷對路的產品開發(fā)不足,替代的解暑飲料發(fā)展迅速,是造成我國綠豆產業(yè)消費不足的重要原因。加強旅游深加工產品的研發(fā)投入,開發(fā)綠豆飲品,是促進綠豆產業(yè)健康發(fā)展的重要舉措。
加強行業(yè)內部管理。為創(chuàng)造效益優(yōu)勢,國家應建立一個運行機制完善、作用發(fā)揮顯著的綠豆產業(yè)組織管理體系。利用有效的管理體系,系統(tǒng)地整合綠豆行業(yè)信息,及時對突發(fā)行情變化做出反應,減少波動劇烈的價格變化。提供產品出口市場的信息咨詢和相關指導,使國內行業(yè)能夠對國際市場的變化做出準確的反應,進一步提升中國綠豆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同時規(guī)范綠豆的市場競爭和國際貿易秩序,減少無序競爭和市場炒作帶來的弊端。
(作者單位:孫明威,中國農業(yè)大學;周振亞,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資源與農業(yè)區(qū)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