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傳宏
茄子在生物學上屬茄科茄屬,別名落蘇、酪酥、昆侖瓜等。茄子原產(chǎn)印度東部,并在印度最早馴化栽培,如今印度仍有原始野生種。野生種果小味苦,馴化培植后果實變大,風味改進。大約在公元3~4世紀,茄子傳入我國,晉時嵇含的《南方草木狀》中就有茄樹的記載。宋代蘇頌的《圖經(jīng)本草》也記載了當時南北各地種有白茄、水茄,江南一帶種有藤茄(今寧波等地仍沿用“藤茄”一詞)。公元8世紀茄子又從我國傳到日本。
雅號“昆侖瓜”
茄子品種類型很多,大小、形狀、顏色各有不同。按形狀分,有圓茄、燈泡茄、線形茄三種。茄子的顏色除了常見的紫色外,還有白色、綠色。
圓 茄 為圓球形,皮呈黑紫色,或呈青綠色,有光澤,果肉淺綠白色,肉質(zhì)細嫩致密。
燈泡茄 形似燈泡,皮呈黑紫色或青綠色,肉質(zhì)略松,含種子很少。
線形茄 細長條形,或略彎曲,紫色或黑紫色,肉質(zhì)細嫩松軟,含種子也少。
據(jù)傳,隋煬帝喜歡吃茄子。他見茄子形狀和顏色比較獨特,就賜“昆侖紫瓜”的雅號,在一些古籍中記載的“昆侖瓜”就是茄子。
調(diào)脂活血有良效
茄子營養(yǎng)豐富,不僅能夠烹調(diào)出各種美味佳肴,而且還具有較好的保健作用。這是由于茄子所含營養(yǎng)成分種類較多,尤其是所含生物堿對降低血膽固醇含量具有獨特功效。
茄子性涼,味甘。功能活血散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祛風通絡、寬腸利氣。主治腸風下血、熱毒瘡瘍、皮膚潰爛、乳裂乳痛、風熱隱疹等病癥。對療瘡癤腫、動脈硬化、高血壓、咯血、便血、下肢潰瘍、乳腺炎等均有一定療效。茄葉也可治療血痢、血淋、痛腫、凍瘡等病癥,茄根莖有止血、祛風濕、通絡止痛作用,茄花可治牙痛、止白帶,茄蒂能治鵝口瘡、齲齒、痔瘡等病癥。
茄子驗方
清蒸茄子 茄子250克清蒸,加調(diào)味品連服數(shù)天。功能健脾和胃。適用于脾不健運、胃口不開。
茄子燒香菇 茄子400克,洗凈,去皮,切絲,拌上干淀粉;水發(fā)香菇25克,去蒂,洗凈,切絲。炒鍋放入花生油,燒至五六成熟,投入拌上干粉的茄絲,炸至金黃色,撈出瀝油。熱鍋內(nèi)留余油,把炸好的茄絲和香菇絲投入,加姜末、料酒、醬油、白糖、素鮮湯,用武火燒沸,文火燜燒5分鐘,再改武火加入味精,用濕淀粉勾薄芡,淋麻油,起鍋盛入湯盆即成。功能祛瘀、健胃。適用于高血壓、紫斑癥、血脂紊亂等病癥。
炒茄子 茄子400克,去柄、蒂、皮,洗凈,切條,下六成熱油鍋炸至金黃色,撈出備用;芝麻50克,去雜,洗凈,下鍋炒香。原油鍋留少量底油,下蔥花、姜絲煸香,放入茄條煸炒,加入精鹽、醬油、味精、清水適量,燒沸后改文火燜燒至茄條入味,用濕淀粉勾芡,出鍋裝盤,撒上芝麻,淋上麻油。功能潤五臟、清熱解毒、活血消瘀。適用于熱邪所致的發(fā)熱惡寒腫毒以及瘀血內(nèi)停的癥瘕、疝痛等。此方也適用于陰虛腸燥便秘者。
搗泥外敷 功能活血消癰。適用于瘡癰紅腫、凍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