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媛萍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國家的不斷進步,為適應時代的步伐,教育體系對中學歷史教學提出了更加嚴格的素質培養(yǎng)要求。在新的教學理念源源不斷涌現(xiàn)之際,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需要深刻總結課堂教學中的第一手經驗,以此來規(guī)范有效的教學方式。而對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訓練是當務之急,其中逆向思維能力,正是培養(yǎng)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樹立高效認知的一條良好途徑。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多元化思維能力;逆向思維
近幾年來,素質教育逐漸普及,考試制度也隨之不斷改革,但對于學生能力的考察程度卻是有增無減,這也就從一定意義上促使初中歷史教學應聲而變。
國家發(fā)展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依靠教育,因此對教育制度的深化和改革,是每一位教師的職責所在。在具體的實操中,對于歷史課程的教學而言,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多重思維能力最為重要,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yè),如今更加注重解惑的講課方法,即與以往相比更側重于對每一位學子的思維訓練。
據(jù)筆者觀察,與物理、化學課程教學方式不同的是,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顯要難題是無實踐、多抽象,多數(shù)老師講課傾向于重知識、輕理解,重灌輸、輕引導、重結論、輕演繹。
對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中,過多地追求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學,長此以往,往往使得本就處于叛逆期的中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對歷史課程的學習喪失興趣,認為歷史課只能用來考分數(shù)。導致的嚴重后果是,學生死記硬背歷史知識,來應付期末考試,這樣不僅抹殺了歷史的有用性,更不利于學生將來的全面發(fā)展,有道是不讀史不能明智。
本文認為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恰恰是解決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這一癥結的藥方,配合各項思維能力的訓練,從而發(fā)掘出一條適合中學生正確學習歷史課程的途徑和方法。
一、何為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能力,即是一種與常規(guī)思維方式相左的思維模式,也常被稱之為反向思維,常言道:“倒過來思考”說的就是逆向思考的方式。作為一種求異思維,對于習以為常的結論、或者常識反過來思考的一場逆向思維方法,“反其道而行之”。
對于中學生而言,讓思維朝向對立面發(fā)展,從知識的另一面進行鍥而不舍地探索,從而樹立新的認知。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歷史課本中的“司馬光砸缸”,順向思維的方式是先從水缸救人,然而司馬光卻另辟它徑,使用逆向思維的方法,果斷的用石頭打破大瓷缸,從而就出水缸中的同學。
上述實例,便是采用逆向思維處理問題的方式,通過這種思考方式的不斷訓練,使得中學生輕松掌握一種新的學習技巧,同時也可以練就多維度認知歷史、判斷當前、預知未來的能力。
二、如何培養(yǎng)逆向思維能力
歷史教學的最根本目標是,使每一位中學生在成長階段獲得對歷史知識的深刻認知,培養(yǎng)他們對歷史、對當下、對未來的把握能力。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過程,多強調知識形成的過程,減少對結果的關注,避免使學生陷入死學的漩渦。
對于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擅長啟發(fā)式授課,徐徐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多思考、多質疑,用疑問來啟發(fā)新知。
比如,在母系氏族公社中,緣何是女性在生產和生活中占據(jù)著無比重要的位置,男性則處于附庸位置?再比如,為何有的國家信奉伊斯蘭教,而有的地區(qū)信奉基督教,緣起是什么?對于學生們千奇百怪的問題,作為歷史老師,不應該阻止,反而應給予肯定的態(tài)度,將學生的問題,集中起來一起討論,引導學生思考,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和解答問題的能力。
其次,培養(yǎng)學生逆向思考、推理演繹的能力。例如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原因是什么,這是個從結果刨根溯底追究問題的原因,教師此時應當引導學生順藤摸瓜,層層推理,步步設問,最后尋出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
可以引導學生首先提出“一戰(zhàn)”的性質是什么,學生根據(jù)查詢課本得出結論“帝國主義的非正義掠奪之戰(zhàn)”。隨后,老師循序漸進指引學生進行分析,參戰(zhàn)的雙方是誰,學生再次查詢資料得出,雙方為同盟國與協(xié)約國,并得出這是河蚌之爭,是世界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的利益之爭。緊接著,老師會繼續(xù)發(fā)問,這兩個帝國主義集團是怎樣出現(xiàn)的,學生再次討論、查閱書籍,得出各大帝國主義國家因利益之爭,引發(fā)不可調節(jié)的矛盾。繼續(xù)推導,具體矛盾有哪些,以及形成這些矛盾的原因又是什么,結論是帝國主義國家對世界殖民地的掠奪。追問,掠奪殖民地的原因是什么,推論出是因為帝國主義國家經歷了快速的經濟發(fā)展,需要大量廉價的勞動力以及豐富的資源,這又是兩次工業(yè)革命的刺激下引起的西方國家的迅速擴張。
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往往都是一個系統(tǒng)地、連貫性的過程,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前后相繼的因果聯(lián)系,在歷史授課中,通過引導學生從結論循序漸進地反向找到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實際上,這也是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反推運用,更是逆向思維學習初中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這個“順藤摸瓜”的過程中,教師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學生對歷史事件不得其解或了無興趣時,均可采用這種逆向思維和推理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對歷史課的學習。
三、逆向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多重思路
除了逆向思維能力,還需要輔以其它的思維方法來配合逆向思維使用。具體說來,首先,需要有懷疑精神,“盡信書不如無書”,在歷史課程的學習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精神,對所學要保持懷疑的態(tài)度,多問為什么,這是培養(yǎng)逆向思維能力的前提。例如,清末中國處于一個翻天覆地的劇變中,作為兩個時代的銜接階段,歷史課本的講述也許并不能完全解答學生的疑問,如李鴻章的歷史地位是怎樣的,清朝末年為何遭受各帝國主義的瓜分,帶著眾多的疑問,教師引領學生通過上網(wǎng)、或圖書館查閱更多詳盡的資料,最好來自我解答心中疑惑。
在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中,不提倡將歷史故事化,但要鼓勵將歷史形象化,幾千年的歷史,正是由一個個單獨發(fā)生的歷史事件串聯(lián)而成,在解讀這些歷史事件時,不僅要運用逆向思維能力來理解歷史,也要鼓勵中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提高學習歷史的主觀能動性。
此外,還要指導學生將這種多元化的思維訓練方式,運用到其它學科中,以此來實現(xiàn)多學科能力的綜合、協(xié)調發(fā)展。逆向思維、批判思維等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是單獨運用的,在其它學科的學習中同樣相輔相成,能力的巧妙、多元利用,才能提高學生對各學科的興趣,從而獲得多學科的全面發(fā)展。
總而言之,教師對于中學生歷史課程的教學,不能僅局限于循規(guī)蹈矩地授課,要更加注重對學生素質教育、全面發(fā)展的培養(yǎng),對于一名中學歷史老師而言,需要做到的是不斷地轉變教學思路、創(chuàng)作教學新理念、培養(yǎng)學生多元化的思維能力。如此以來,歷史課程的教學才能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英國)羅素著,靳建國譯.《教育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于友西著.《歷史學科教育學》,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于光遠著.《我的教育思想》,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蘇春景,畢憲順著.《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5](美)布魯克·諾埃爾·摩爾著,朱素梅譯.《批判性思維》,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4年版
[6]趙文林,謝淑君著.《當代思維學》,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