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潔
摘 要:高反射率鏡面因其獨特的審美功能,在空間設計中已經有著長時間的應用歷史。近年來,隨著公共藝術裝置創(chuàng)作水平的發(fā)展,鏡面材質也逐漸獲得了國內外公共藝術家的關注和使用。鏡面藝術裝置已不止于鏡面材料的簡單組合,不僅作為室內空間實用的附庸,更是在廣闊的公共領域創(chuàng)造著豐富的美學價值。文章著眼于公共藝術裝置與空間的關系以及鏡面材質本身帶給觀者的心理影響,結合實例歸納、分析了鏡面公共藝術裝置在空間營造方面的特殊作用。
關鍵詞:公共藝術;裝置藝術;鏡面材料;空間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07-0117-03
Fantasy Field, the language of Installations with Mirrors of Public Art in Space
WU Yu-jie(College of Architecture & Art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1, China)
Abstract :Mirror with Highly reflectivity in space design has been a long history of application because of its unique aesthetic feature.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art installations, mirror material gradually gained public attention and us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artists. Art means more than a simple combination of a mirror in the mirror material, not only as a vassal of practical interior space, but also in the broader public sector to create a unique aesthetic value. Articles focus on public art installations and spati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the material itself brings the viewer, with examples summarized, analyzed the mirror of public art in terms of space to create a special effect.
Key words :public art; installation art; mirror material;space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鏡面材料與公共藝術裝置
鏡子的歷史非常悠久。約8000年前,安納托利亞(今土耳其)的人用磨光的黑曜石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鏡子。古代用黑曜石、金、銀、水晶、銅、青銅等材料,經過研磨拋光來制成鏡子?,F(xiàn)代批量生產的鏡子則始于1835年,德國化學家利比格把硝酸銀和還原劑混合,使硝酸銀析出銀,附在玻璃上。此后,鏡子的反射率大幅度提高,制作成本日益低廉,這為鏡面材料的批量生產與使用奠定了基礎。
本文所說的鏡面材料,特指包含鏡子在內的一切經表面處理后可清晰反射物體影像的材質總稱。如銀鏡和茶鏡、鏡面不銹鋼、鏡面亞克力和鏡面玻璃等等。鏡面材質在現(xiàn)代室內外環(huán)境中的使用十分廣泛,大到高樓的外墻,小到洗漱臺的梳妝鏡。鏡面材料不僅裝飾作用強大,且能拓展、改造視覺環(huán)境、豐富視覺與心理感受的層次。它的魔力源于簡單的光學原理,然而通過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巧思,卻可以讓原本有限、平庸的場所通過鏡面千變萬化,使有限變?yōu)闊o限,平庸化為神奇。2013年底,上?!拔业囊粋€夢——草間彌生個展”上,藝術裝置作品《無限鏡室——靈魂波光》(infinity mirrored roomgleaming lights of souls)綜合使用了鏡面與獨特的燈光,在幽閉的方盒里創(chuàng)造出了夢幻般的無限空間,引來眾多觀者的體驗和贊嘆。人們在逐步發(fā)掘鏡面材料特質的基礎上,探索出了鏡面使用的諸多途徑。其中公共藝術裝置作品的產生與發(fā)展,讓鏡面材料在藝術領域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二、 鏡面公共藝術裝置的構成要素
(一)材料與結構
鏡面公共藝術裝置的最基本的特征是鏡面材料的使用,鏡面材料都具有高效率的反光性能,但是根據(jù)其自身的物理成分又形成了不同的材料特性,需要根據(jù)場地的氣候條件和具體的環(huán)境溫度、濕度等多種限制性因素綜合考慮選擇所需的材料。
在公共空間中,比較常用的鏡面材料有鏡面不銹鋼和鏡面玻璃等。鏡面不銹鋼分為6K、8K、10K三種,分別代表不同的拋光程度。不銹鋼的表面質量達到“8K”級時,即可稱“鏡面”。它具有一定的硬度,不易變形,可有效排除銹蝕問題;鏡面玻璃也稱涂層玻璃或鍍膜玻璃,它是以多種金屬的有機或無機化合物為原料,采用噴射、濺射、真空沉積、氣相沉積等方法,在玻璃表面形成氧化物涂層。此材料具有視線的單向穿透性,即視線只能從有鍍層的一側觀向無鍍層的一側。在鍍鏡之前可對原片玻璃采用彩繪、磨刻、噴砂、化學蝕刻等加工方式以提高裝飾效果。常用的鏡面玻璃有明鏡、墨鏡(也稱黑鏡)、彩繪鏡和雕刻鏡等。 除此之外,鏡面亞克力等新型的輕質鏡面材料近來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使用。
鏡面藝術裝置需要鏡面材料按照一定的結構進行布置排列,基于材料的不同特性,結構與材料緊密聯(lián)結、互為表里。骨架結構在外觀上有時是清晰易見的,有時則被刻意削弱、難以辨識,藝術家希望通過隱藏的結構彰顯某些作品更加奇詭的視覺魅力。
(二)特定場所
場所對于公共藝術裝置的定位與設計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時間和空間在一個場所里匯合成一體,場所包含著隱喻和象征意義,既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既可以是真實存在的地圖上的某一點,也可能是虛構的。公共藝術作品存在于具有公共性質的場所內,作品的意義和形式依托于特定的展示場地,即藝術作品的場域特定性(sitespecificity)“場域特定性并不僅僅暗示著一件作品存在于某一場所,也不是說作品本身就是場所。確切地說,它意味著作品的外觀和意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品得以實現(xiàn)的那個空間的構型?!雹偬囟▓鏊闹匾酝ㄟ^空間規(guī)模、一般特性、過去的用途和歷史等方面得以體現(xiàn)。
鏡面藝術裝置因鏡面材料與場地、光源等外部因素在視覺層面有著更為直接和緊密的聯(lián)系,從而更容易擔任場所的闡述者和變革者。Lapierre設計的環(huán)形鏡子裝置位于法國巴黎的旺多姆廣場,由一系列有規(guī)則聚集的圓柱體鏡子陣列組成。采用簡單的重復鏡子,劃分出圓柱體的內外空間,解構著周圍的建筑與天空。旺多姆廣場廣場的環(huán)境借此被過濾和轉義,讓觀者產生困惑,進而用另一種方式積極體驗旺多姆廣場。天光、人物、四季榮枯,通過鏡面的呈現(xiàn)變得耐人尋味、變化萬端,這一作品的智慧表現(xiàn)在作品與場地的互動性。此外Foster+Partners設計的法國馬賽開放展亭、丹麥 MLRP 建筑事務所在哥本哈根市設計的Mirror House 、倫敦Two Islands設計于密西根州Flint市中心的鏡面屋Marks House、荷蘭UN建筑設計事務所在上海新天地時尚零售商場前創(chuàng)造的裝置藝術作品“鏡廊”等項目都在特定場所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掘了場所潛力,尊重并詮釋了場所的價值。換句話說,作品放置在任何其它場所都有些不合宜。作品本身與場所精神的高度融合,使其成為空間營造的點睛之筆。
(三)參與者
公共藝術裝置存在于公共的空間,參與者通過觀看、觸摸等互動形式,感知藝術裝置與空間環(huán)境和人本身的聯(lián)系,反射在鏡面的影像作為媒介之一,直接建立起了人和作品、環(huán)境三者之間的對話。參與者的心理狀態(tài)也尤為重要,不同人對鏡面裝置的反應可能迥然不同。“鏡子具有不可思議的特性 。盡管它只是普普通通的物理反射板 ,其功能也不過是把一個三度空間壓縮為二度平面而已,奇怪的卻是它對人的心理會產生精神作用,誘使你為它著迷,為它興奮又為它苦惱 ……”②沒有對參與者的心理產生作用的公共藝術作品不能提供足夠的互動體驗,是不完整的。
例如自戀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鏡面的出現(xiàn)很可能就源于人對自我形象的好奇心。草間彌生的裝置作品《自戀庭院》(narcissus garden)以1500個鏡面球體創(chuàng)造出無限繁殖的幻像,每個球都能反射觀眾及周邊景象,產生二維或三維空間的無限重復、增加和膨脹,蘊含強烈的象征意味。同時,通過無窮無盡的自我映射,解決了孤獨人類的自戀觀看需求。正如同安迪·沃霍爾所言“人人都是藝術家”,參與者是創(chuàng)作的一部分,有些情況下沒有他們介入的作品甚至完全無法成立。
三、鏡面公共藝術裝置與空間營造
(一)因借—空間的虛與實
空間的虛與實有著十分微妙的關系,一個豐富的空間環(huán)境應該是有虛有實、虛實結合的。對局促狹小的室內進行環(huán)境設計時,常利用利用鏡子裝置的反射和折射來增加空間感和距離感,通過科學合理的布置,起到擴大和延伸視覺空間,甚至造就視覺錯覺、空間錯置與交疊感受,為尋常的空間事物制造不同的觀察視角。
阿根廷藝術家萊安德羅·埃利希(Leandro Erlich)在上海的作品《試衣間》位于購物中心中庭。觀眾進入《試衣間》時,狹小的空間內三面安裝有鏡子,雖然已經走入其中,兩側所折射的層層鏡面反射中卻不見自己身影,層層的迷宮和鏡像隨即撲面而來。當觀眾在鏡像盡頭找到自己的身影時將恍然大悟,困惑和恐懼隨即轉變成奇遇的驚艷。建筑內外的鏡面公共藝術裝置把這種對于虛實空間的理解與轉換做了無數(shù)大膽的嘗試。在美國,藝術家alyson shotz設計完成的鏡面柵欄使用鏡面取代木材制成,柵欄表面完完全全的反映出前方的事物,以此表達空間結構的一種微妙變化,在這種視覺混淆中模糊了現(xiàn)實與幻想之間的界限;芝加哥千禧公園的大型藝術裝置作品《云門》(cloud gate),大體量鏡面鋼材料外殼映射芝加哥的高樓與草木,鏡中的風景與人都隨著鏡像扭曲,形成陌生化的哈哈鏡效果。作品強烈的現(xiàn)代感通過整體造型及扭曲后的環(huán)境虛像得以體現(xiàn)。
(二)戲劇性與風格化
從鏡面與魔術的結合開始,鏡面被有意識的作為裝置的一部分,并用以制造幻覺。著名的“佩珀的幽靈”(peppers ghost)把戲發(fā)明于1863年,這個把戲裝置的暗機關是一塊普通的玻璃,玻璃被支撐在舞臺上,朝觀眾方向傾斜45度,如一扇半開的門。將放映幽靈的幻燈機放置在玻璃右側被布景遮蔽的視線盲區(qū),演示時分別調節(jié)幻燈機區(qū)域和玻璃后方舞臺的燈光強度,使觀眾同時看到由幻燈機放映的幽靈圖像在玻璃后方所呈現(xiàn)的半透明虛像以及玻璃后的表演者,形成真人與幽靈打斗的場景。“佩珀幽靈”后來衍生出多個相似版本以使暗機關更加隱蔽,這個鏡面幻像因為逼真的視覺效果,成為了舞臺魔術的經典之一。
戲劇性的表現(xiàn)特點經過長時間的發(fā)展,在當代的公共藝術裝置作品里依然鮮活。萊安德羅·埃利希(Leandro Erlich)的在倫敦東部萊安德羅的地面上制作出了一個典型的后維多利亞時期的階梯式房屋的外部造型,并在其45°上方放置了一塊鏡子。觀眾在精心制作的房屋上或躺或站擺出各種造型,反射到鏡子中的就是一座垂直建造的房屋之上懸掛了許多擺著造型的觀眾。埃利希2013年底在上海以石庫門的造型創(chuàng)作了相同系列的作品《石庫門》。南美文化背景中的魔幻與超現(xiàn)實主義通過鏡面裝置傳遞給了觀眾,展現(xiàn)給觀眾一個不同的現(xiàn)實空間,并引導他們完美地延續(xù)了作品的創(chuàng)作。觀眾進入作品如同演員登上舞臺,擺出表情和姿勢,表演出墜樓前的掙扎、搞怪地騰空一躍,甚至集體出演杜撰出一個個有情節(jié)的敘事場景。這些動態(tài)十足的裝置作品展現(xiàn)出顯著的戲劇性、互動性和即時性,這些作品平易近人,也更適合放置在人流密集的商業(yè)空間以招攬人氣。
(三)反射—光環(huán)境營造
室內公共空間的采光是重要的空間設計考量因素。由于鏡面與光線的相互作用,光環(huán)境的狀態(tài)可以通過鏡面產生變化,甚至會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巴黎市郊凡爾賽宮的鏡廳墻壁上鑲有483塊鏡片組成的17面巨大的鏡子,不僅反射著輝煌的穹頂壁畫,同時對應窗外后花園的美景,保證建筑內部光線明亮。現(xiàn)代的住宅和公共建筑也時常運用鏡面作為空間采光設計的補充,當然,不合理的濫用則可能造成光污染等環(huán)境問題。除了環(huán)境采光條件的改善,鏡面藝術裝置更多考慮的是鏡面與天然光或人造光的配合如何制造不同的視覺感受。光源的性質和布置、光線的強弱、色彩與冷暖等因素需要與不同材質的鏡面與布置方式綜合加以設計。在2015年“Vivid Sydney”藝術節(jié)上,日本藝術家們制造了“燈光折疊”裝置。它是由超過320個幾何圖形所組成的圓頂狀結構,利用數(shù)碼三維計算機建模工具制作而成。這個結構模仿萬花筒的內部,能不斷地轉移和改變投射在該裝置中的光譜。當光反射在有機玻璃材料上時,觀者就會被包圍在一種視覺效果中,在該裝置中活動時,人們同時是參與者和創(chuàng)造者——著裝的色彩和每一個動作都會被反射到玻璃嵌板上,與周圍的環(huán)境融為一體??聪虿煌较驎r,玻璃鏡面所呈現(xiàn)的鏡像也會隨之改變。
注釋:
① 簡·羅伯森等.當代藝術的主題——1980年以后的視覺藝術[M].匡驍,譯.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5:170
②水常雄.鏡子的魔術[M].孫東旭,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8
參考文獻:
[1]簡·羅伯森等.當代藝術的主題——1980年以后的視覺藝術[M].匡驍,譯. 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5:168-177.
[2]趙志紅.當代公共藝術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3]水常雄.鏡子的魔術[M].孫東旭,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6-10.
[4]李敏貞.草間彌生——我的一個夢[J].韓國大邱美術館,2013: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