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靜怡
如果過于關照別人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和承受范圍,或者期待自己的“善舉”能贏來某個團體的接納和認可,就會有一些病態(tài)特征或行為。
明明正在趕文件,卻幫同事去單位門口付費簽收包裹;明明在菜里吃出一只小蟲,卻默默地夾走不驚動服務員;明明很想回家睡覺,卻開著車子把同事一個一個先送回家……身邊有位這樣的朋友,你肯定覺得撿到寶了吧!可是有研究指出,這統(tǒng)統(tǒng)是“友善病”的癥狀。對人太好不懂拒絕,竟然是種病?
心理專家認為,雖然為人友善并沒有錯,但在能力不夠或自己繁忙時懂得拒絕才算正常。難以對他人說“不”的人可能在友善之下掩蓋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比如,他們可能天生自卑或孤僻,也可能家教過嚴,從小就不敢頂嘴或辯解,專家稱此為“友善病”。
病癥表現(xiàn)
媒體曾刊登一位女性心理學家的文章,通過她一名女性密友的故事分析這種“友善病”。
她的這位朋友對工作、家庭、朋友面面俱到,撫育兩個孩子、照看房子、照顧老母親之余還當起兼職護士。親友們有問題也都愛向她求助,一個侄女每天給她打電話,控訴自己的丈夫,聲稱婚姻走到盡頭,一說就是數(shù)小時,時而痛哭流涕,時而抱怨連天。
表面來看,這位朋友是大家眼中最友善無私的人,而她私下坦言,自己身心俱疲。有一次面對一名傾訴煩惱的同事,她表面上禮貌應對,還不斷安慰對方,實際上早已不耐煩了,“我真想讓她閉嘴或滾開,想扇她一耳光”。
這位心理學家說,人們從小就被教育說對人友善是一種善行。許多女性和她的這位朋友一樣,不斷給予以取悅他人,不由自主地贊同對方,滿足對方的要求,難以對別人說“不”。
某網(wǎng)友今年33歲,是同事和朋友圈里公認的“老好人”,盡管“樂于助人”,私下卻也不無抱怨?!坝袝r候我自己也有事要做,不想去,但就是不知道該怎么拒絕,說不出口。從小到大性格都是這樣,自己也習慣了。也許是因為這一點,我朋友也挺多的。不過對人太好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一些并不熟悉的人莫名其妙使喚我,都覺得理所當然一樣,我不喜歡,但也說不出狠話,想要改變一下自己,但也不想變成一個自私的人。”
一位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企業(yè)中層管理人員,也認為自己一直有“友善病”的癥狀。比如堅持今日事今日畢,每天處理幾百封郵件,晚上是電話會,再加上到處出差,平均每天只有6小時的睡眠。24小時不關機、隨時可以工作,且持續(xù)多年。每次員工活動都是他最緊張的時刻,擔心大家的安全、擔心安排得不妥當。平時能量滿滿,但回到家就會累得趴著不想說話,感覺心力交瘁,很不開心。他從這種“友善病”走出來,源于一次績效考評的反饋。他當時的外國老板打電話來,說評估成績不用多說,對他的唯一希望就是要在新的一年學會“照顧好自己”。當時他就熱淚盈眶,開始反思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后來才開始慢慢調整,告訴自己即使不這樣做,大家依然認可自己的成績和專業(yè)度。
成因何在
大多數(shù)習慣取悅于他人者,對拒絕和敵意有著根深蒂固的畏懼和焦慮,從小就學習如何盡力避免拒絕他人引起敵意,因此戴上友善的面具,只考慮他人而忽略自己,他們希望感到被人需要。
友善只是個殼子。隨聲附和、取悅他人的職場人士內心往往有深深的恐懼,他們怕被拒絕、怕被拋棄、怕正面沖突。在面對流程的變化、強勢老板不尊重的說話方式和客戶突然提出的新要求時往往手足無措,開會時附和他人的想法,遇到困難和挑戰(zhàn)時容易有習得性無助感。
這類人群表面對人友善,但大公無私的面具背后可能就是另外一個人,膽小、痛苦、憤怒、焦慮。這就是職場中和生活中表現(xiàn)出糾結的雙重人格,甚至生活中也無法將面具摘下來。長時間扮演“友善無私”的人需要耗費時間、耗散能量、耗竭情緒。所以大家眼中友善、樂觀、溫暖、活潑的人,可能回到家中是完全另外的樣子。
不會說“不”的人在因無力完成過多的工作任務的時候也會有自責的感覺。身體疲勞和心理疲勞的雙重壓力易使他們出現(xiàn)一些身體不適的癥狀。如果沒有太多的社會支持,甚至家人也對于自己的“友善行為”表示不解的話,他們會感到更加的孤立無援。
那么,友善病是否就是我們常說的隨和厚道、不愿得罪人、缺乏原則性、從不對人說“不”的“老好人”?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大家依照血緣關系、地域的遠近,用人情這個紐帶串在一起,彼此之間相互關照,獲取團體的動力。而在這樣一種文化大背景下,樹立一個大眾認可的形象和維護這個形象就成為我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盀槿撕竦馈?、“隨和”就是公眾對于與我們是否可以合作下去的評判標準之一。
“友善病”,其實不是病,但如果過于關照別人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和承受范圍,或者期待自己的“善舉”可贏來某個團體的接納和認可,就會有一些病態(tài)特征或行為。有求必應、過分取悅別人,久而久之成為性格缺陷。
解救“自我”
善良不僅不應受到指責,而應得到贊揚。與人為善、助人為樂和取悅于人,區(qū)別在哪里?
善良和軟弱在操作層面非常難界定。善心、助人為樂與取悅于人雖然都會表現(xiàn)為大公無私的行為,但仍有根本目的的不同。取悅于人不是自動自發(fā)的,或者只是性格缺陷,因為沒有原則的助人、甚至會為了達到他人的期望而再去花費額外的時間、精力和金錢,行為者本人可能感受不到快樂。
與人為善是真心幫助他人成長,“老好人”有時則會“與人偽善”。在職場中,這種老好人是一直帶著怨氣工作的,做好人只是希望“獲得好的關系”,和“其實不喜歡這些工作”的沖突如果積攢得太久,終究會導致對工作不滿的爆發(fā),甚至有可能會離職。
行善的人應該覺得自己快樂才對。如果你在幫助別人時沒有感到快樂,那么,你做的事就并非真正的善事。試想一下,如果對別人“友善”的過程讓你自己非常痛苦,那么除非感覺遲鈍和情感麻木,受助者肯定會感覺到你的情緒,又怎么會心安理得地與你相處呢?這種友善又怎么可能讓他感到快樂呢?所以友善一定要出自真心,開開心心地去做,真正在幫助別人時感到快樂。那些過于違背自己的本意、無法說服自己接受、勉強自己去取悅別人的方式,犧牲了自己也不會成全別人,何不拋棄?
人類最深處的需要,就是感覺被他人欣賞。愛被贊揚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我們要知道,愛和贊揚應該是相互的,對人友善應該是愛他人的一種方式,是人際關系中一種情感行為的表達,而這種表達應該是相互的。愛自己才能愛別人,只有建立在自尊基礎上的愛才是有價值的,一味委屈自己去取悅別人就失去了人格尊嚴,打破了人際關系的平衡,最終只能導致關系的破裂。
一個內心篤定、自信樂觀的人,才能散發(fā)出清新逼人的氣息,才能令身邊的人感到愉悅和振奮。一個焦慮疲倦、自卑畏縮的人,釋放出來的氣場也是令人倦怠和壓抑的,這種氣場足以令身邊的人敬而遠之。
只有建立完善的自我,豐富自己的心靈,悅納自己,才能成為獨立于職場的真正的人。自愛者才能愛人,富裕者才能饋贈。給人以生命歡樂的人,必是自己充滿著生命歡樂的人。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既不會是一個可愛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愛別人。
(作者系職場、情感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