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鋒
據(jù)相關機構調查顯示,有人對“你一天會看多少次手機?”這個問題的回答是“150次”,更有人回答“不計其數(shù)”。
對手機、電腦、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的依賴,正在成為一種新的社會現(xiàn)象。
早上起床睜開眼睛,第一件事情不是洗臉刷牙,而是刷微博,看微信圈內朋友的更新,然后迫不及待的答復;等到上班后,漫無目的地利用社交工具聊天,瘋狂購物,刷豆瓣等,無休止沉溺其中,似乎只有用這種行為借以取得某種心理安慰??墒鞘潞?,非但沒有想象中的快樂,或達到緩解壓力的效果,反而使自己越來越遠離了最初的目標。這種被稱為“軟癮”的行為,其實,或多或少,在每個人身上都有影子。不信,你試一試,哪一種行為映射到你的身上?
“軟癮”是美國心理學家提出來的新名詞,指一些強迫性的習慣、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被榨取大量的精力、財力,事后后悔卻難以擺脫的行為模式。它有別于對毒品、賭博或者酒精的那種無法自拔的沉迷,甚至看上去好像沒什么危害。通常情況下,像看看電視、逛逛商場、喝杯咖啡、玩會兒游戲、打打麻將,這些正常的愛好或行為都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從事這些事情放松身心、緩解壓力、調節(jié)情緒,并且也不需要花太多代價,即使對某個事情有特殊的喜愛或者偏好,也無可厚非,只要給自己帶來的利益大于危害,就不算軟癮。然而,一旦我們過度沉溺其中,在獲取短暫的快樂之后,它更多的是在榨取我們的時間、精力,麻痹真實的情感,使我們遠離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總之,在軟癮的支配下難以自拔的耗時耗力,事后或許會有些后悔,但當時卻難以擺脫,直至最終阻礙上癮者實現(xiàn)更高的生活目標。
應付軟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心理動力學理論認為,人們做任何事情,都有相應的心理動因。如果過分壓抑某種需求,就會在其他方面明顯地凸現(xiàn)出來。多數(shù)情況下,許多人是在借此逃避某些東西,或者排遣內心的情緒困擾。例如,當人們在工作上遇到了嚴重的困難,會感覺煩躁、有壓力,這時候去看電影會體驗到放松,并暫時忘記工作中的問題,以后再遇到困難、麻煩,他會再去影院尋求解脫,這樣很容易形成依賴,也就是上癮了;長時間上網聊天可能因現(xiàn)實中人際關系不理想;沉迷于游戲可能是對周圍環(huán)境不滿,或內心空虛;很多人表示在郁悶時更喜歡吃東西,難以控制。人類的強迫進食可能是為了避免負面情緒和焦慮。
怎樣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患有“軟癮”呢?你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我花了多少時間?我的動機是什么?它讓我感覺怎樣?如果它帶給了你更多的精力、更多的學習和成長動力,能讓你感覺到生活的意義——那么這些可能就不算是“軟癮”。但是如果這些行為讓你感覺能量耗盡、麻木沮喪,那就很可能是染上“軟癮”了。
給軟癮開一張?zhí)幏?,可以分為幾個步驟:
自我反省。首先,經常自我反省,這些行為是不是過度了?有沒有干擾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樣的需要激發(fā)了這種沉溺的行為,進而搞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
制定改正措施。要下定決心去改正,但不要直接剝奪內心的需求。當你煩躁的時候、想要輕松一下的時候,不要總是上網搜尋八卦、灌水,可以選擇一些其他活動來替代想要擺脫的軟癮,比如練習一會兒瑜伽、去戶外走走。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能帶來良好感覺、讓自己恢復能量的活動。
忌急于求成。制定更加清晰明確的小規(guī)劃。龐大而殘酷的任務總是因為過于宏大容易增長人的倦怠心理,拖延和回避的傾向也相應加大。而任務越具體、可操作性越強則越可能有效執(zhí)行。比如說,看完一本書,就規(guī)定一個具體的數(shù)字,比如每天看10頁,那就在看完10頁之前不要放下書去嘗試其他東西。或者,每天運動多長時間,一周堅持幾次這樣的運動。
充實生活建立與親人、朋友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如果在與他人的溝通中給予并感受更多的關心和愛,讓生活充滿更多有意義的事情,軟癮的吸引力自然就微弱了,一旦日常生活充滿了更豐富的內容,自然就不需要軟癮來填補可能的空虛和空白。
摘自《甘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