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宇
摘要:死亡作為個體一生最后的環(huán)節(jié),被看做是最重要的。喪葬儀式程序神圣而繁瑣,充滿了諸多傳統(tǒng)文化元素。本文通過對陜南喪葬儀式的觀察和描寫,剖析其中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及其對鄉(xiāng)村社區(qū)的凝聚整合作用。
關鍵詞:喪葬儀式;孝文化;飲食文化;道教文化
在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死亡對于群體的影響是最大的。為了紀念亡者曾經的社會價值,舉辦一場儀式就是必要的,不僅寄托生者對亡者的哀思,也成為人間通往極樂世界的必經之路。通過對喪葬儀式的認知,筆者剖析喪葬儀式中的傳統(tǒng)文化因素及其功能,充分發(fā)揮它對社會的整合作用。
一、傳統(tǒng)的喪葬禮俗
廣義上的喪葬禮俗泛指喪葬、祭祀等典禮中人們應遵守的禮節(jié)[1]。整個喪葬儀式分為三個階段:葬禮前的準備、正式舉行葬禮儀式和三年守孝。
(一)葬前的禮俗
送終:當老人臨終的時候,兒孫應守候在身邊。他們要迅速為亡者穿上壽衣。壽衣一般分為七層,四季衣服一應俱全。且要根據亡者年齡給腳上牽上細線。
發(fā)喪:將死者軀體停放于靈堂的靈床上,以黃紙覆面。亡者頭前擺放瓦盆,多為燒紙用。腳前點燃“長明燈”。
報喪:喪家要立即請當地有威望的人主持喪葬儀式。喪家要分頭報喪,請法師樂隊,找風水先生選墓地、算時辰,扯孝布,箍墓等等。晚輩應即刻穿孝,以麻線束腰。
設靈堂、經堂和禮房:靈堂設在堂屋靠后檐內,旁邊設禮房,在另一房間內設經堂供道士作法。靈堂的擺放如下:壽材最里,其次為擺設的各種吃食,最外擺放奠酒用品及燒香、燒紙等用品。
(二)正式葬禮
入殮:待到算定入殮的時辰,首先用上等的麻紙在棺內鋪厚厚的一層,接著鋪上棉被,然后兒子托頭,女兒托腳將亡者放進去,再放入松柏和竹葉,表示“長青”。再對周圍的空隙進行填塞。最后,蓋上棺蓋,再鋪上繡花棺罩。
吊喪:根據風水先生擬定的起事日期,亡者的親屬要在起事之后,下葬之前前來吊唁??迒适且婚T極為講究的“藝術”,抑揚頓挫,邊哭邊唱出與亡者生前的故事。
守夜:亡者的近親屬要徹夜守在亡者的靈柩跟前,表達親屬對亡者的惜別。法師要連續(xù)不斷地做法事。這個過程大約持續(xù)3~7天,根據季節(jié)、亡者身份而定。
出殯:出殯的時辰一般定在凌晨。長子扛引魂幡于前,其他孝子執(zhí)哀杖隨于后,隨葬品尾隨前往墓地。靈柩一抬出靈堂,掃喪者要迅速將靈堂內殘余的物品由內向外清掃干凈,隨著出殯的隊伍送至下葬處。
下葬:將靈柩抬至之前箍好的墓地處,先由孝子鏟第一锨土。封土后立石碑,將引魂幡、哀杖插在四周,并焚燒隨葬品、掃喪殘物以及亡者生前衣物等。
(三)服喪
亡者下葬之后,其近親屬還要遵守傳統(tǒng)的禮俗為其守喪。如三年之內不得婚娶,不穿紅色衣物等。
送火:亡者下葬之后的傍晚要在塋墓附近燒火,連續(xù)三天,將亡者生前的衣服物品燒盡。
“七七”:從亡者去世后每七天家屬要在塋墓前燒紙,直到“七七”為止。
周年:中國傳統(tǒng)講究服喪三年,在亡者的忌日要祭奠。第三周年之際,要舉行重新舉行一次類似于葬禮的儀式――“換孝”,由主家準備物品,將晚輩的孝布換下,以示服喪完畢。儀式結束后,將亡者牌位送往墓地。
二、喪葬儀式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及其功能
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儀式,喪葬儀式中蘊含很多傳統(tǒng)文化因素。孝文化和禮文化貫穿始終,飲食文化是喪葬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整個儀式的核心是道家文化。
(一)孝文化
在傳統(tǒng)社會中,“孝”是長輩對晚輩最起碼的要求。喪葬儀式中,孝文化貫穿始終。晚輩希望通過大操大辦表示對亡者盡最后的孝道。孝子孝女是除了亡者之外儀式中最重要的角色,人們通過關注他們的行為是否得體,來評判他們對亡者是否孝敬?!皢识Y活動是強化灌輸勸孝行善傳統(tǒng)道德教育和維護血緣宗法制社會的有力手段”[2]。
(二)飲食文化
整個葬禮短則三天,長則七天甚至更久。喪家要根據自身經濟能力來準備待客菜肴,為所有前來吊唁和同村幫忙的人準備吃食,共四道程序。①茶果八樣,約半小時后撤掉;②涼菜四葷四素,相間擺放;③按一菜一湯順序陸續(xù)上八樣葷菜;④撤掉所有盤子,用小碗裝精致的小菜,用來吃主食?!白睒O為講究,“執(zhí)客”負責“看席”,邀請尊長者坐“上席”,其他人“圍席”。這既考驗執(zhí)客能不能根據主家的親緣關系判斷來者地位,又考驗執(zhí)客是否能根據人們的“熟人圈”安排合適的席位。
這種儀式性的聚會充分展現了整個社區(qū)以血緣關系為本伸展開來的一張巨大的關系網,在這張網中,長幼有序,內外有別。在這場儀式中,喪家是投入水中的那顆石子,散開的漣漪代表著親疏程度不同的血緣和地緣關系[3]。對于這張社會關系網中的其他成員來說,參加葬禮本身就對社會交往和社會整合具有積極作用。
(三)道家文化
在喪葬儀式中,道士會設專門的喪葬道場,為亡者超度靈魂,以期早日升天。道場活動一般從“起事”的第二天開始,喪家接來道士后開始布置經堂,擺上神位、喪家三代宗親和亡者的牌位。道士換上道袍以后,道場正式開始。主要內容依次有開經、請神、發(fā)懺、報恩、跑轎、觀燈、放食、打散、辭令、蓋棺、送葬等[4]。這種儀式并不是封建迷信落后文化,而是生者自身感情的發(fā)泄地和精神的寄托點,是長久傳承創(chuàng)新的成果。社區(qū)也以此種關系維系著并穩(wěn)定著。
參考文獻:
[1]李松柏.陜西關中喪葬禮俗的文化探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
[2]李松柏. 陜西關中喪葬禮俗的文化探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
[3]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李雪娜.昌吉市喪葬禮俗中的民間道教音樂研究 [D]. 新疆師范大學,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