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要:點燃學生興趣的火花,指導學生熟讀背誦和啟發(fā)想象是提高閱讀質量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興趣 積累運用 想象
信息搜集處理、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是閱讀,它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何提高低年級學生閱讀的興趣,使學生盡快進入閱讀的角色中,掌握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質量,是教改中的一個熱點問題。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點燃學生興趣的火花,指導學生熟讀背誦和啟發(fā)想象是提高閱讀質量的關鍵所在。
一、興趣是閱讀的第一原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她就像一塊磁鐵不斷吸引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學生閱讀的質量,首先應該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引起學生主動閱讀的愿望。
1、體驗成功 激發(fā)興趣
挖掘學生興趣的源泉,使學生主動積極地閱讀。 適時的鼓勵、表揚、贊許以及體驗成功的喜悅,就是產生興趣的源泉。由于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借助拼音進行閱讀,速度慢,無法及時體驗到閱讀給他們帶來的喜悅,造成只愿聽、不愿讀的現狀,影響了閱讀的興趣。人教版實驗教材低年級語文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加大識字量,多認少寫,同時又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處處是兒歌、句句見真情的自由發(fā)展、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的閱讀環(huán)境。我們要借助這個有利的因素,加上適時的鼓勵評價,如“你能借助拼音和學過的生字,讀通兒歌,真了不起!”“你又學會了一些漢字,真為你高興?!币痪浜唵蔚脑u價、鼓勵,讓學生及時體驗到閱讀的成就感、喜悅感,從而調動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2、展現內心世界,引起內心共鳴
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是豐富的,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他們渴望能盡情抒發(fā)內心的感觸,能夠使自己的情感得以宣泄。那些適合學生年齡特點、語言淺顯、內容生動活潑、貼近學生生活、展現學生情感世界的兒歌、故事、童話,吸引了他們的目光,激發(fā)了閱讀的欲望。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想學生所想、樂學生所樂,利用教材的特點和教師自身的感染力,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及先進的教學設備,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如新教材《菜園里》一課,它以簡潔、生動、形象的語言展示了菜園里的豐收景象,描述了蔬菜的特點,教學時我把教室布置成瓜果園,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讀讀有趣的語句,體驗語言文字的精練與準確,說一說蔬菜的特點,到“瓜果園”里看一看,使學生感同身受,產生對兒歌的興趣,主動去閱讀兒歌,體驗兒歌給自己帶來的快樂,使學生盡快進入閱讀的角色之中。
二、積累運用是閱讀的質量體現
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讀多了,讀熟了,才能加深理解課文內容,使課文的語言進入學生的心田,而只有在理解語言基礎上的讀,才會讀有所值讀有所得。一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幾乎沒有任何朗讀的經驗,要想使學生讀到心里,教師必須手把手地教。如新教材漢語拼音第10課中“小貓愛吃魚”這句話,教師要教給學生完整句子的概念,讀句子時注意詞語間的適當停頓,“小貓/愛吃魚”。教師可采取范讀、學生讀、分組讀、男生讀、女生讀等多種方式練習朗讀,讓學生掌握朗讀技巧、培養(yǎng)語感,達到熟讀的目的。在這里,教師的范讀應當富有穿透力感染力,在學生的大腦中能激起反響,留下痕跡,從而讓學生領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思。
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其中包括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是課標的要求。背誦則是提高閱讀能力,積累語言,培養(yǎng)語感的有效途徑。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激勵學生自覺背誦的愿望,指導背誦的方法,可在游戲中背,在表演中背,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朗讀的平臺,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豐富語言詞匯,培養(yǎng)語感。如在教《四季》一課時,我引導學生邊表演邊背誦,在背“小草發(fā)芽”“谷穗彎彎”“雪人大肚子一挺”時加上合適的動作,不僅使學生理解了詞語、句子的含義,而且使學生深刻感受到了祖國的語言美。
三、想象是閱讀的有利保障
課程標準對一年級的閱讀有明確的要求,讓學生去展開想象的翅膀,去獲得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美。學生可以借助于想象,把課文內容從頭腦中再現出來,所以在閱讀中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是相當重要的。我們要善用教材,讓學生在看中想,聽中想,讀中想。
豐富表象是創(chuàng)造想象的必要條件,我們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感知材料,如實物、圖片、動畫等,讓學生學會觀察,為想象積累豐富的素材。如教《比尾巴》一課,為學生提供各種小動物尾巴的圖片,使其觀察各種動物尾巴的不同,豐富學生的表象。教《小小的船》時,我利用課件讓學生觀看小女孩坐在彎彎的月亮上,遙望夜空的情景,發(fā)揮想象,理解彎彎的月兒像小船一樣,兩頭尖尖的。并想象自己也能坐在月亮上看到夜空中閃閃的星星和藍藍的天空,在頭腦中展現一幅美麗的畫卷,并用繪聲繪色的朗讀傳情達意,加深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聽優(yōu)美的文章、動聽的故事、美妙的音樂,頭腦中聯想人物景物的形象,產生身臨其境之感,能加深對作品的感受。教《小小竹排畫中游》一課時,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邊聽邊想象江南魚米豐收、小竹排在畫中游的情景,加深對兒歌的理解。創(chuàng)造性的朗讀活動,可以將內心的理解外化,并起到對文章的升華作用。在教《四季》一課時,我讓學生自編兒歌,表演朗讀,通過這些創(chuàng)造性的朗讀,讓我們“看”到了春季萬物復蘇、夏季植物茂盛、秋季碩果累累、冬季雪花飄飄等的美麗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