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語文課程標注》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闭Z文教育絕不僅是概念的分析、概括,也不僅是工具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的熏陶和人格的養(yǎng)成,確切地說,“語文應是這樣的課程:發(fā)展語言、發(fā)展思維、傳承文化,培養(yǎng)人格,促進人的社會化,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和文化向往?!币虼?,如何讓人文精神充盈于語文教學之中,就成為每位語文教師必須探究的內在核心問題。
一、挖掘人文內涵,人文之美在體會
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用的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每篇文章都傾注了作者豐富、飽滿的激情,都是作者思想智慧的結晶,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因素。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應對語文教材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并深入鉆研教材,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充分挖掘作品中的人文內涵,以觸動學生思想感情上的琴弦,體會到作品的人文之美。
例如陶金鴻的《秋天的雨》是一篇詩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是名為寫秋雨,實際是在寫秋天。它蘊含著豐富的美育資源,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極好的教材。在上這一課時,我放了課文的配樂朗讀,讓學生閉上眼睛,在優(yōu)美的背景音樂下,隨著文字去想象秋雨,感受秋天。美妙的音樂能讓學生置身于當時的情景中,這樣學生的情感可以在音樂的節(jié)奏中和文本中蘊涵的作者情感互動,可以沉浸在一種如詩如畫的境界中。再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同學們整體感受了文本的形象美,體會了意境美,欣賞了語言美,同時激發(fā)了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很多學生課后還意猶未盡,央求我在早讀課時把配樂朗讀再播放一次。
法國藝術家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闭Z文教材是一個豐富的人文資源庫,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挖掘這些人文因素,體會這些人文之美,多讓人文精神充盈于語文教學之中。
二、豐富人文內容,學生視野在開闊
語文學科既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人文學科。它包羅萬象,天上地下,古今中華,花鳥蟲魚,幾乎可以涉及任何文化領域,近似百科全書。然而,也正是由于語文教材的豐富性,多彩性,如果以本為本,唯書是教,那么這本薄薄的語文教材書定然會湮沒于浩如煙海的語文世界中。這就需要跳出課本的樊籬,將書本的人文內容進行豐富、拓展,使其變得豐厚。
在教學《老人與海鷗》這一文時,有同學就提出:人與動物之間是否都能相互信任呢?我知道開闊學生視野的契機來了,于是延伸了教學內容,結合課外閱讀課文《軍犬黑子》,讓同學們進行討論。他們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教育,懂得了要獲得動物的信任,人類首先應懂得愛護、尊重和信任動物。
通過豐富課本的人文內容,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并且我相信“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觀念也在他們心中生了根,發(fā)了芽……
三、巧用人文資源,精神家園在拓展
人文資源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它既存在于課堂,也存在于課外;既存在于學校,也存在于家庭、社會與大自然之中。
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節(jié)日文化,讓精神家園不斷拓展。近年來,感恩節(jié)、圣誕節(jié)等一些西方節(jié)日越來越熱。一些講親情、友情的人性化的節(jié)日,能夠帶給人們溫暖,也體現(xiàn)了社會和諧。
就拿感恩節(jié)來說吧!在感恩節(jié)前,我讓每一位學生寫一篇關于感恩話題的作文,搜集這方面的材料,然后組織同學們開了一次感恩大會。會上同學們真情流露,感謝父母、感謝朋友、感謝老師,感謝對自己有過關懷和幫助的人,各種各樣的感恩情感都在這個節(jié)日中得到釋放。最后,同學們唱起了歐陽菲菲的《感恩的心》“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我相信同學們會更加理解父母,朋友間也相互體諒,人際關系更和諧了。
四、評價方式人性化,人文關懷盡彰顯
“語文是一門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學科,人文因素也是語文課程所追求的目的所在。”語文學科的人文特征,使語文教學評價中的主觀因素和不確定因素加突出,這就需要教師發(fā)揮好評價這根“指揮棒”的作用。但是我們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似乎更注重語文的工具性,更注重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評價,較少關注學生的精神價值、心理個性及人格修養(yǎng),而這恰恰就是語文課程評價的特征之一。
例如一位學習成績很好的女同學,在作文中談到,自己小時候活得很開心,現(xiàn)在卻被沉重的學業(yè)壓得喘不過氣來,不知道什么是快樂了。我的評語批為:放飛你的快樂吧!別讓死的分數(shù)把你壓垮,成長的路途上會困難重重,記得時時笑一笑,相信你的人生會風景無限!對于未成年的學生來說,關懷鼓勵的力量是強大的。它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使學生感到老師時刻就在身邊,在溫暖著自己。濃濃的師生情讓學生更愛作文,這就是人文關懷的效果。
課堂上,教師投向學生的應該是欣賞的目光,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真誠的鼓勵。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以極大的樂趣、高度的熱情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中。
語文就是生活,這種生活是充滿人文關懷的生活,而教育是一項“愛”的事業(yè),語文教學是需要愛的滋潤的教學。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告誡我們:“把自己的教育意圖隱藏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敝挥羞@種“潤物細無聲”的對學生的關愛,這種以學生為本,洋溢著人文關懷的評價方式,才是語文教學中一支永遠飄香的百合。
陶行知把全部教育學知識歸結為一句話:“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語文教學是人文精神的家園,教語文就是教做人,教學生“做真人”,做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民的人。因此,每一位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同時,別忘了多讓人文精神充盈于語文教學之中,讓人文化的語文教學熏陶學生,教育學生,在學生的心靈上播撒做人的良種。同時,語文教師也應該妥善地尋找教學與育人的最佳結合點,從語文教學的各個方面、各環(huán)節(jié)仔細揣摩,有機地進行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