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塵埃落定》是阿來以藏族獨特的文化為背景,書寫的是一部具有宗教情懷的文學作品。其借藏族的文化服飾,宗教慶典,以及土司制度下人們?yōu)樨澯鴴暝ビ成淙松谑老萑肟嗪V械娜缶売?,即貪,瞋,癡,以此體現(xiàn)作者深切的宗教情懷。對當下生活中人類精神信仰走向邊緣化的道路給予一定的糾正與指引。
【關鍵詞】《塵埃落定》;貪欲;瞋恚;宗教情懷
【中圖分類號】I207. 425 【文獻標識碼】A
緒論
《塵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來的一部長篇小說。在首次刊發(fā)《塵埃落定》的《當代》雜志“編者按”中將該作稱為“中國長篇小說中迄今為止寫少數(shù)民族題材的最佳作”。嚴家炎教授起草的茅盾文學獎的評語中這樣寫到:“藏族青年作家阿來的《塵埃落定》,小說視角獨特,有豐富的藏族文化意蘊。清淡的一層魔幻色彩增強了藝術表現(xiàn)開合的力度,語言輕巧而富有魅力,充滿靈動的詩意。”在之后的眾多評論中,周政保的評論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如何談論這部小說?然后推問,我們從小說中感受到了什么?當然他的基本依據(jù)在于“感受”是小說效果的最直接最可靠的體現(xiàn)。這樣,便要進入下一步的追問:應該怎樣去“感受”小說。有了“感受”就有了對小說的評價,這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情感。就如阿來所說,他的小說目的是“試圖踩出一條深入的路徑,期望自己開辟的路徑可以直抵人心深處”。這里要說明的是這部小說不僅僅是歷史題材的小說,他的理性深度更來源于作者的宗教情懷,及他對人性的關注和真善美理想境界的向往。
一、現(xiàn)實彼岸的宗教情結
在《塵埃落定》專題研討中,有人認為該作是一部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藏族文學作品,是“藏族人寫的藏族人的故事”,“真正體現(xiàn)了藏族美學和心理學特色”。小說作者持反對意見,他強調自己所關懷的是普遍性而非特殊性,異族人過的并不是另類人生,人們生活在此處彼地,實在沒有太大的區(qū)別;而他之所以要以“異族”或“異域”為題材,不過是一種借用,目的在于表現(xiàn)歷史的普遍性。小說含有豐富的藏族文化,在這種背景下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便是藏傳佛教的深厚底蘊。藏傳佛教認為:一個人,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理想目標和終極信念,才能超越生死、貧賤、得失、名譽、榮辱、利益、是非的樊籬,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現(xiàn)代人的精神安頓和心靈寄托都走向了邊緣化,金錢崇拜,享樂主義,互相欺騙的事情舉不勝舉。作者阿來就是通過對小說人物的描寫讓人們走出這種迷茫,通向人內心的精神家園,讓人們正視現(xiàn)實世界。
小說中人物的性格與命運體現(xiàn)了阿來的宗教情懷,具有深邃的哲理思想?!秹m埃落定》就是宗教和文學相結合的人類精神現(xiàn)象。宗教是“心的天國”,情感是所有宗教最深刻的來源和成分,文學是“情感的表現(xiàn)”。情感既是宗教和文學最基本最核心的因素,又是宗教活動、文學活動最重要的推動力。它深入到信教者和作家藝術家的血肉和靈魂中,主宰和影響著他們人生的歡樂與痛苦。
阿來在如此厚重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成長,他的情感處于一種錯綜復雜且又難以言說的狀態(tài),就如同汪洋大海一樣波濤洶涌,而又氣象萬千,給人一種深不可測的神秘感。
二、眾生皆苦的宗教體驗
佛教的本旨是始為人,入為人,終為人,是人本主義的宗教。所謂始為人,是因思考、關懷人和人生問題而起。藏族文化是以佛教為指導,文化的靈魂是哲學。藏族文化的靈魂是佛教哲學,因而藏族哲學的命題與佛教哲學的基本命題是一致的。藏傳佛教是與庶民的生計緊緊相連、與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生活緊緊相連,目的是解救蕓蕓眾生,使其脫離輪回之苦,故而主張學習有益于眾生的一切知識,否則就無法為眾生服務。由于人思想的佛教化,生活的佛教化,自然就出現(xiàn)了佛教化的作品,所以作者在作品中就侵入了這種思想意識,并且通過對人性弱點的描述,探究眾生皆苦的緣由,讓所有的讀者走向自己的內心世界。
當今社會復雜多變,物質生活豐富,科學技術進步,極大地刺激了人們壓抑已久的種種欲求。人類道德失落的根本原因還是人性自身的弱點未能克服,而人性最根本的弱點,無非是“貪”、“瞋”、“癡”三毒。貪就是貪欲,即貪婪,貪婪又名貪愛或貪欲,是指貪愛世間的色欲財寶而無厭足。人的貪婪無窮無盡,人的欲求永無止境。因此,人的貪婪和欲求永遠不會感到滿足,當一種渴求的欲望得到滿足時,另一種渴求的欲望立即生起,所以總是沒有滿足之時,這便是“求不得苦”。瞋就是瞋恚,即仇恨,瞋煩惱又會與生貪欲相聯(lián)系,貪欲不能滿足而生瞋恨。瞋的忿、恨、惱、嫉、害都會生起煩惱、痛苦。而癡,梵語叫慕何(Moha),譯為“癡”,又可譯為“無明”。癡就是心性癡暗,惑于事理。愚癡與貪愛相聯(lián)系,而生起一切煩惱、痛苦的惑業(yè)。貪婪、瞋恚、愚癡三毒之惑,可導致人的身、口、意的惡行之業(yè),由業(yè)生苦果?!秹m埃落定》就是將人陷入這種苦海的狀態(tài)作了形象的描寫,這便是阿來宗教情懷的體現(xiàn)。
在小說中阿來圍繞著人生苦海中的貪欲展開描寫,主要的線索便是土司們對“權力”的追逐,“權力”勾起的貪念,從而引起了更多的對生活其他方面的欲求。小說中土司家族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就像土司住的官寨一樣,最高處的是土司及其“家人”,土司下面是頭人,頭人掌管著百姓,然后才是科巴(信差),最后是家奴。以麥其土司為例他看上了查查頭人的妻子,就借查查頭人的“謀反”之名殺死了他,繼而占有了查查的太太,不同的人都在充分利用自己的權力。正因為如此,“權力”在土司的世界里就成為神圣不可侵犯,極力想去追求的東西,這就形成了人們的基本價值觀。
瞋恚與貪欲是密切聯(lián)系的,由于對權力欲望的不能滿足而生瞋恨、煩惱、嫉妒,這一切導致了人們的相互殘殺。在貪欲的誘惑下,父子、母女反目成仇,夫妻、兄弟反目成仇。這些仇恨又世代相傳,土司老爺整日生活在被人仇殺的恐懼之中,貪欲變成了仇恨,他們完全喪失了人類的本性與良知,異化為貪婪與殘忍的動物。
在這個等級森嚴的社會里,除了貪和瞋之外還有的是“癡”。作為以“傻子”身份出現(xiàn)的二少爺,他的悲涼就在于他正是由愛而癡的代表。他永遠沉迷于自己的見解,至死也不放棄,也許是因為他對這些人和事物愛的太深,這就是癡愛,也就是“癡”的表現(xiàn)。
“貪”、“瞋”、“癡”三毒是相互聯(lián)系的,由貪生愛,由愛而癡,貪欲過盛的人,為物所役,受欲之牽,情緒隨著欲望而動蕩不安,滿足則喜,不滿則怒,是故喜怒無常,缺乏定性。
三、一切向善的宗教向往
《塵埃落定》是具有相當理性深度的,他寫出了人生的無常和虛幻,小說中的人物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這也是阿來對人生的終極思考,對人在智慧與愚昧處于失衡狀態(tài)的命運追溯,是人類自由性靈與丑惡現(xiàn)實相互碰撞之后摩擦出的承重的反省之音。
卡西爾在《人論》中說:“人被宣稱應當是不斷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個在它生存的每時每刻都必須查問和省視他的生存狀況的存在物,人類生活的真正價值,恰恰就在于這種對人類生活的批評之中?!弊髡叩淖诮糖閼堰M入文學,有一種哲學境界也有一種藝術境界,既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又是一種心靈狀態(tài),既來自現(xiàn)實又超于現(xiàn)實,既生于尋常的自然以及生活中,又指向終極目標,直至永恒。從藏傳佛教的善惡概念界定講,導致快樂的思想行為為善,導致苦難的思想行為為惡。
這部作品以悲涼的氣氛為主要基調,但是作者的心靈并非絕望,他明白文學關心的是靈魂的問題,宗教是現(xiàn)實中的文學,文學則是現(xiàn)實里的宗教。小說體現(xiàn)出了阿來向往的理想世界是沒有貪欲,瞋恚,愚癡的凈土世界,人人都活在和諧幸福中。也就是佛教的“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涅槃?!?/p>
四、結語
何謂塵埃?塵埃即蒙蔽佛性的灰塵,而這些灰塵使得眾生不得脫離苦海,在貪念中苦苦掙扎,而阿來就是要讓人回復清凈獲得佛性,凈土即藏傳佛教所說的理想世界,是沒有煩惱的涅槃境界,佛我同一界的可能性。這就是萬物不起貪念之心,保持自然清靜的本性而不要被物欲所蒙蔽和污染,要保持心境的平和與寧靜等,這對于克服現(xiàn)代社會的物欲橫流的現(xiàn)象都是有一定意義的。
參考文獻:
[1]王永茅,張玉勤.權力的異化與民族的審視——阿來《塵埃落定》的寓意新解[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2]周政保.“落不定的塵?!睍呵衣涠ā秹m埃落定》的意象化敘述方式[J].當代作家評論,1998.
[3]阿來.時代的創(chuàng)造與賦予[J].四川文學,1991.
[4]阿來,孫小寧.歷史深處的人生表達[J].20世紀中華各民族文學關系研究,1998.
[5]班班多杰.拈花微笑——藏傳佛教哲學境界[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
[6]蔡毅,尹相如.幻想的太陽——宗教與文學[M].云南宗教文化研究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德吉卓瑪,女,藏族,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少數(shù)民族宗教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