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空間關系作為客觀世界的一種存在關系,在不同語言中有不同的表征手段或處理方式。本文僅從現(xiàn)代漢語方位名詞“上”和“下”的意象圖式出發(fā),分別對在具體語境中“上”和“下”所表示的具體位置關系進行解構,希望對漢語教學尤其是漢語二語教學中的方位名詞細節(jié)的教學提供一個參考范例。
【關鍵詞】方位名詞;方位認知;意象圖式
【中圖分類號】H109.4 【文獻標識碼】A
一、方位認知與意象圖式
方位名詞則表明主體和參照物之間的關系。我們了解英語中表方位的介詞(如over,out等)所表示的都是一個具有動態(tài)性質(zhì)的過程,所以它們中心意象圖式中包括三個要素:射體、界標和路徑。但本文探討的是現(xiàn)代漢語中的方位名詞體現(xiàn)出來的位置關系,這些都是靜態(tài)的,不會涉及射體的路徑問題。因此,本文中的意象圖式中的兩個要素“界標”、“主體”(射體凸顯出動態(tài)意,所以采用“主體”),不存在路徑這一要素。
二、“上”和“ 下”的意象圖式解構
方位詞是現(xiàn)代漢語詞類系統(tǒng)中的一個特殊詞類,它既具有名詞的某些特點,也具有名詞所沒有的特點,方位詞的功能和意義非常豐富。換句話說,在表示客觀物體的時間、空間方位時,常常采用結構是“名詞+(的)+方位名詞”,例如“桌子上”、“春天里”等。在“名詞+方位名詞”結構表達式中,名詞代表的客觀事物一般通常就是我們所說的參照物,在意象圖式中表達為界標,但有時會有例外。
(一)“上”所表示的位置關系圖式解構
“ 上”是表示主體與界標在垂直空間上的方位關系,二者屬性相同。我們以具體的語言實例及其意象圖式來解構“上”所表示的位置關系。
1.書在桌子上
2.氣球飄在房子上
如上所示,圖一是“書在桌子上”的圖式,主體表示“書”,界標表示“桌子”,主體在玩界標的上面,且二者在垂直空間上是接觸的。圖二是“氣球飄在房子上”的圖式,作為主體的“氣球”在以“房子”為界標的上方,二者在垂直空間上存在很大空間,是分離的。
由此可以看出,都是在表處所的短語中,“上”的實際表示的位置關系還是有細微差別的,但是以上兩種都符合“名詞+方位名詞”,名詞代表參照物即界標,方位名詞代表主體和界標的關系。那么,看看下面的例子:
3.風箏飛在天上
4.燈在天花板上。
在這兩句話中,表處所的方位短語“天上”?!疤旎ò濉狈稀懊~+方位名詞”結構,但這里的“上”不是表示“風箏”和“天”、“燈”和“天花板”的位置關系,因為“天”和“天花板”并不是界標,也不是“風箏”和“燈”的參照物,它們表示的是風箏和燈所在的處所。那么,句子里沒有參照物,意象圖式的界標怎么表示在哪?
其實,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人類的認知多以自身的體驗為出發(fā)點的,而在例(3)、例(4)中,“天”和“天花板”都超出自身體驗之外,所以不能很好地當參照物。再者由于語言的經(jīng)濟性,例(3)和例(4)中表示自我、地面等這一類可體驗感知到的參照物便被省略了。這樣就可以知道圖二所表示的意象圖式也符合例(3)、例(4)的表達。
除上述三種情況外,“上”所表示的位置關系圖式還有一種細化情況,如:
5.畫掛在墻上
“畫”和“墻”的位置關系表現(xiàn)水平的空間位置上,這該如何解釋?有兩種解讀方式:(1)把地面作為界標,“墻”只是“畫”所在的處所,其圖式如圖三所示,其實是圖一的變式;(2)把“墻”做界標,其意象圖式是圖一的旋轉90°的變式。
(二)“下” 所表示的位置關系圖式解構
方位名詞“下”和“上”具有對稱性,前面已經(jīng)對“上”所表示的位置關系做了詳細解釋,以“上”為例我們可以試著類推“下”所表示的位置關系。我們還以具體語言實例及其圖式來說明“下”在具體語境中所體現(xiàn)的位置關系。
6.鞋放在床下
7.書在你腳下
圖四:“鞋放在床下”的圖式 圖五:“書在你腳下”的圖式
圖四表示的是“鞋放在床下”的意象圖式,界標表示“床”,表示“鞋”的主體在界標下面,二者垂直空間中不接觸。在圖五中,“主體”和界標的關系同圖四一致,但主體和界標之間在垂直空間上有很大距離,二者是分離的。同“上”的意象圖式一樣,這兩種圖示的主體和界標都可以在句子中找到。在語言實例中,也有不顯示界標的。如:
8.魚在水下
在例(8)中,主體很明顯是“魚”,“水”只表示“魚”所在的處所,界標可能是水面,也可能是感知者,只是在句子中省略了。這句話的意象圖還是圖式四。
(三)方位名詞“上”和“下”的中心意象圖式
總的來看,“上”和“下”所代表的位置關系分別有兩種,如果在進一步概念化,把界標看作一個水平空間的一個面的話,“上” 和 “下”還可以進一步地抽象話、概念化,我們就能得出“上”和“下”的中心意象圖式,圖式如下:
圖六、圖七分別是漢語方位名詞“上”和“下”的中心意象圖式。從圖示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圖六是圖一和圖二的進一步范疇化結果,圖七是圖四和圖五的進一步范疇化的結果。在這兩個圖式中界標被簡化為一條直線L, A、B代表的是主體,兩者不同的是A表示的是主體與參照物接觸時的模式,B表示的是主體與參照物分離時的模式。但是,同一時間點上,一個主體和界標的關系只能有一種模式,非A即B,不能同時存在。至于S只是表示主體的存在區(qū)域。因為如果區(qū)域太大,有可能會超過感知者的感知范圍,這時候“上”或“下”所表示的位置關系即使成立,也是很牽強的,所以為主體限制一個區(qū)域S也是有必要的。主體在S這個區(qū)域內(nèi),同界標L存在“上”或“下”的位置關系,不論主體是A還是B,都符合“上”或“下”的中心意象圖示。
通過意象圖式的解釋,可以明確“上”和“下”在具體語境中所表示的位置關系是有差別的,但只需要兩個中心意象圖式就能完全概括完。然而在英語中想要完全表達清楚漢語的“上”和“下”所表示的全部位置關系,我們找不到完全相對應的詞語。
三、結語
不同的語言所體現(xiàn)的方位認知體現(xiàn)出不同的的民族性?,F(xiàn)代漢語方位詞在具體語境中體現(xiàn)民族性反映了漢民族對空間方位認知獨特性。因此在漢語教學尤其是漢語二語教學中的方位名詞的教學中,必須從漢民族的方位認知角度入手,這樣才會在跨文化交際中預防在表達具體位置關系過程中出現(xiàn)的偏誤。
參考文獻:
[1]吳為善.認知語言學與漢語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164-165.
[2]劉海燕.現(xiàn)代漢語的方位短語及其相關結構[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
[3]余求真.方位名詞用法的認知解釋[J].人文叢刊,2008,6.
[4]戴浩一,葉蜚聲譯.以認知為基礎的漢語功能語法芻議(上)[J].外國外語言學,1990,5.
作者簡介:趙彩秀(1990-),漢族,就讀于西北民族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攻讀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