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在社會發(fā)展、個體發(fā)展以及教育發(fā)展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音樂對于人的認知、肌體、情緒、社會活動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積極的影響。由此可見,音樂對人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其中對于人全面發(fā)展的影響無疑是最為重要的。本文就以此為題,淺論音樂藝術教育對人的成長所產生的影響與感染。
【關鍵詞】音樂藝術教育;音樂;情感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音樂是最能夠抒發(fā)感情,真實表達人的內心情感、觸動心靈深處的藝術。也具有培養(yǎng)人的審美能力、思維能力,提高人的道德修養(yǎng)進而促進個人發(fā)展的效果。從我國提出“德、智、體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政策可以看出,音樂藝術教育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性。
一、音樂藝術教育的功能
音樂的功能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鼓舞人的斗志,優(yōu)美的旋律給人美的享受,在情感、意志和認知等方面給人以感染。因此音樂藝術教育也具備其獨特的功能,可以進行人文精神培養(yǎng)、提高人文素質;能夠提升欣賞著的審美水平、對美的感受力與鑒賞能力;也具備一定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與體育功能。具體來說,音樂藝術教育具有以下幾點功能。
(一)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
眼下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們物質生活得到地極大豐富,與此同時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得到質的提升,音樂不再是少數(shù)群體的生活必需品,而是逐步融進了每個家庭的生活當中。在這個過程當中,音樂教育所富有的強烈感染力,能夠把社會中的理性轉化為直觀的感性。音樂當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倫理道德,均會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給人感染,在潛移默化中使人的道德情操得到升華。例如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曲《我的祖國》無論是歌詞還是旋律無不抒發(fā)了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之情,凝結了濃厚的愛國主義精神。因此針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采用音樂教育的方式絕對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音樂教育的智育功能
在音樂教育對人智力成長方面,國外學者與音樂家做了諸多的實證研究。例如霍布斯在1985年對學生的音樂天分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認為具有音樂天分的學生,其學習成績也略高于一般學生。本文研究認為,音樂藝術教育在人的智力成長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首先是在開展音樂藝術教育的過程中,例如樂團指揮排練、音樂會演出活動時,能夠鍛煉人的集體意識與團隊協(xié)作意識。其次音樂藝術主要通過形象思維開展教育活動。如音樂的無語義性有助于人們通過發(fā)散性思維導向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又如音樂與數(shù)學科學之間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比例關系等,能夠啟發(fā)人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另外,音樂藝術多種多樣的題材與內容,在開展音樂藝術的教育過程中,可以讓人增長各類政治、科學、自然知識。
(三)音樂教育的體育功能
從生理學和心理學方面分析,音樂教育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增強人的體質。優(yōu)美歡暢的音樂可以使人精神愉悅。例如許多體育運動、健身運動(廣播體操、舞蹈、藝術體操、水上芭蕾等)都離不開音樂的配合。尤其是現(xiàn)代體育美學的興起,更是將體育運動與音樂緊緊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音樂教育對體育美學的構成價值更為世人所矚目。所以,音樂教育不僅有參與體育工作的屬性和提高體育質量的價值傾向,而且隨著科學的發(fā)展,音樂教育在體育工作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四)音樂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眾所周知,心理健康不僅僅是指精神健康、情緒正常,對外界事物反應適度,還應該包括一種健康的處世態(tài)度與健全的意志,心理健康與否對于一個人的學習、生活都起到重要的影響。音樂藝術教育中所起到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則是全面的。首先音樂藝術教育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美感與審美觀念,讓學生以正確、科學的心態(tài)來欣賞美、表現(xiàn)美。在這個過程中,塑造學生健康的審美觀與價值觀。其次作為音樂教育,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和方法培養(yǎng)人的協(xié)作心理、柔韌心理、寬容心理、進取心理、創(chuàng)新心理等等。例如通過合唱、樂團合奏等音樂教育能夠有效培養(yǎng)人的協(xié)作心理。因為樂團中的每個成員,都必須通過訓練形成一致的節(jié)奏、力度與速度,并自覺維護樂團演奏中旋律、情緒的統(tǒng)一,進而培養(yǎng)成員的集體精神主義。又如在學習《命運》交響曲時,激昂有力的旋律教育人們樹立與坎坷命運作斗爭的堅強意志,積極面對生活與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與挫折。
二、音樂藝術教育對人情感發(fā)展的影響
前文論述了音樂藝術教育的四項功能,可以看出音樂藝術教育涵蓋了“德智體美勞”中的四項。但是作者研究發(fā)現(xiàn),音樂教育最重要、最有效的功能,即是對于人情感發(fā)展的影響。健康、良好的情感,不僅包括健康、堅強的意志,也包括追求真理,崇尚真、善、美的優(yōu)良品德與強烈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觀念。對于智育而言,音樂藝術教育只能起到輔助作用;對于體育而言,音樂藝術也處于配合的位置。對于德育而言,音樂藝術教育也無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對于人情感的發(fā)展,音樂藝術教育則處于舉足輕重的位置。
(一)音樂藝術教育能夠豐富人的情感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是所有藝術最能夠抒發(fā)情感、表達情感的形式。音樂能夠帶給人前所未有的情感體驗與感受,某些音樂也會讓人情感世界豐富起來。例如沒有經歷過戰(zhàn)爭的人,在聆聽《大刀進行曲》等描寫戰(zhàn)爭的音樂時,就會對戰(zhàn)爭有直觀的感受。又如聆聽《在希望的田野上》時,即使沒有農村生活經驗的人群,也會感受到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無疑這些歌曲都豐富和拓展了聽眾的情感體驗,并從中感悟生命、感悟人生,汲取人生的意義。聆聽越多,感情世界越豐富,情感自然會得到質的提升。此外,音樂藝術教育還能夠完善人格、表達情感。
(二)音樂藝術教育能夠完善人格
藝術來源于生活,因此音樂藝術也是人們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因此音樂藝術教育首先要起到積極、正確的價值引導作用。通過音樂,讓人們擺脫社會中各種功利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以追求人類永恒的價值等觀念來審視自身,進而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其次音樂藝術中都是謳歌、贊美、傳揚社會正能量,在這個過程中即可樹立正面的人物形象。通過音樂藝術教育,激發(fā)人們追求人格升華的精神動力。例如《血染的風采》所謳歌的,即是那些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去保衛(wèi)共和國、保衛(wèi)家園的無名英雄,激勵人們去向英雄一樣去學習、去工作,為建設社會主義事業(yè)而奮斗。再次則是音樂藝術中,所傳達給人的堅定信念,通過感悟讓聆聽者的人格得到升華。例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無不表達了作者追求光明與命運作斗爭的進取精神。一代又一代的聽眾,在它的旋律中樹立起堅強的人格。
(三)音樂藝術教育能夠充分表達情感
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音樂是情感藝術,喚醒各種本來睡著的情緒、愿望和情欲,使他們再活躍起來,把心填滿。使一切有教養(yǎng)的人或使無教養(yǎng)的人都能感受到凡是人在內心最深處和最隱秘處所能體驗和創(chuàng)造的東西,在賞心悅目的關照和情緒中盡情歡樂。音樂藝術把人的心靈最深處、最隱秘的東西展示出來,讓人體驗到一種難以名狀的審美愉悅,具有一種令人解放的性質。而無論是創(chuàng)作者,還是演唱者,都能夠通過音樂充分的表達出內心的情感。當心情低落時,聽一首《從頭再來》,更能堅定人對未來的信心。情緒高漲時,聽一首《打起手鼓唱起歌》則更能夠讓人憧憬未來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小結
音樂藝術教育的功能不言而喻,對于人情感的發(fā)展、心理的成長也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音樂藝術教育,不僅要去改變人們對生活的態(tài)度;更要去積極影響人的內心,豐富人的情感。不可否認,音樂對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目前音樂藝術中存在的某些弊端,例如通俗音樂創(chuàng)作中就會出現(xiàn)迎合社會心態(tài)的現(xiàn)象。表達的內容是某種精神上的需求與訴求,而不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思想,這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參考文獻:
[1]黃曉萍.音樂藝術的教育功能研究[J].安徽文學,2008(7):245-246.
[2]趙俊.淺談音樂藝術的審美特點與教育功能[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7(2).
[3]張敏.音樂對情感的影響[J].人民音樂,2007(8):59-62.
[4]朱春鈴.論音樂與情感的關系[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3(29):174-176.
作者簡介:曾魁,碩士研究生,遼寧省藝術委員會高職評委,遼寧省葫蘆島市管樂學會主席,葫蘆島音樂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葫蘆島廣播電視臺導演,遼寧工程大學藝術客座副教授,部隊軍樂團首席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