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編/晨 羽
如何做莎士比亞遺產的當代繼承者
采編/晨 羽
今年恰逢戲劇大師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周年,世界各地都掀起了紀念莎士比亞的熱潮。日前這股熱潮也卷到了2016年(第六屆)上海國際文學周上。作為開幕活動的文學周主論壇上,朱諾·迪亞斯、陳丹燕、詹宏志、小白、米哈伊爾·波波夫、趙麗宏、加·澤文、德拉根·德拉格耶洛維奇、莎朗·奧茲、周功鑫、肖恩·奧布萊恩、李少君、西川、楊煉等13位國內外著名學者和作家圍繞“莎士比亞的遺產”這一主題展開交流。分論壇上,英國莎士比亞研究學者迪莉婭·杰瑞特·麥考利和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進行了一次文學對談:今天我們?yōu)槭裁匆x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舉世聞名,他的作品流傳了四百年,他為后代留下的遺產極為豐富,而且人人可以閱讀莎士比亞,人人可以成為莎士比亞繼承者。但是事實上,在今天的中國,讀莎士比亞作品的人并不是太多。即便在莎士比亞所誕生的英國,不少學校學生也并非主動閱讀,抱怨語言難懂。因此,重新認識真實的莎士比亞而非文本中的被理想化了的莎士比亞,重新理清莎士比亞的遺產對當下的價值與意義,顯得頗為重要。這些問題也成為中外專家——莎士比亞的繼承者們熱議的話題,他們的思考猶如莎翁熱中一股涼風,讓人跨越“為紀念的紀念”而更加清醒。
曾獲得英國T.S.艾略特獎和普利策詩歌獎的美國詩人莎朗·奧茲在論壇上透露,當她14歲的時候,莎士比亞就成為她最喜歡的作家?!拔易≡谂f金山,我爸爸為一個鋼廠工作,我家房子里面沒有莎士比亞作品,莎士比亞只是在書店里面。讀莎士比亞的作品對我來說,首先讓我體會到了文學具體是什么,寫作是一個非常非常棒的過程。我們在文學盛宴當中享受句法、韻律、詞匯等等,除此之外,莎士比亞還告訴我們什么是害怕,同時文學的美麗能夠超越這種害怕與恐懼。當我成年以后,作為一個母親,我也會去雜貨店看看其他的女性。我會想,如果我繼續(xù)用從莎士比亞中學來的非??鋸埖奈淖郑@種狂野的語言,他們會不會覺得他們是局外人?!?/p>
美國作家、電影劇本編劇加·澤文讀第一部莎士比亞作品時也只有14歲,她讀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那時她想象著可以有像朱麗葉經歷的那樣的愛情。但等她長大了后,她的愛情觀完全變了?!白鳛橐粋€中年人,我最喜歡的人物既不是羅密歐,也不是朱麗葉,而是在劇中很快死去的、不重要的角色。我第一次接觸《哈姆雷特》是做舞臺劇的時候,我演哈姆雷特的母親。哈姆雷特對我來說是一面鏡子,很多演過哈姆雷特的人都這么說,這確實是一個挑戰(zhàn),一千個人演哈姆雷特有一千個演法,每個哈姆雷特都不一樣。對于我而言,每次讀莎士比亞都讀出不一樣的東西。小時候,我覺得哈姆雷特很可憐,他的母親嫁給叔父,真惡心。現在長大了,我開始很同情他的母親,我相信他的母親的選擇是出于理智的考慮,選擇了這樣一份婚姻。當我作為成年人讀哈姆雷特的時候,我感覺,哈姆雷特顯然根本沒有準備好做國王,他的所作所為并不是一個成熟政客做出來的。對于莎士比亞的作品,我的感覺發(fā)生了如此劇烈的變化,似乎是劇本本身變了,當然沒有變過,事實上,是來自于作為讀者的自己的改變。讀了《麥克白》后,我不認為麥克白是殺人機器,我認為他是經歷中年危機的一個人。通過莎士比亞筆下的這些角色,我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活。我們讀了莎士比亞,我們也讀了自己?!?/p>
《哈姆雷特》是被搬上舞臺的最受歡迎的戲劇之一。俄羅斯散文家、詩人米哈伊爾·波波夫也曾與哈姆雷特結緣,只可惜最后擦身而過。論壇上,他笑著回憶起一段“傷心”的往事。“在中學時,業(yè)余話劇組曾排練《哈姆雷特》,這是俄羅斯少年們的意愿,我們自己想要排練這部劇,而不是老師的意愿。讓我傷心的是,所有角色甚至掘墓人都不讓我來演。莎士比亞筆下的掘墓人是多么有文化??!”在米哈伊爾·波波夫看來,哈姆雷特是全人類的財富,他與每個想理解他的人都很親近。《哈姆雷特》洞穿了人類文明的最深處。
論壇上,臺灣作家詹宏志坦言,莎士比亞給他的遺產是:“讓一個一無所知的小孩跟下一個世界面對面。”“我成長在臺灣中部山區(qū)的一個小鄉(xiāng)鎮(zhèn),在一個很封閉的、貧困的鄉(xiāng)下。有一天,我的去城里讀書的姐姐帶回一本莎士比亞劇本《冬天的故事》。我下午就抱著這本書讀完了,并記住了莎士比亞這個名字。我念到初中時,姐姐到遠地去讀書了,陸續(xù)帶回了20多部莎士比亞的書。后來我到城里面讀高中,學校旁邊有一個美國新聞處,里面有一個英文書的圖書館,我就借了整套的莎士比亞作品過來,對照著梁實秋先生的譯本一起讀。這是跟一個一個字搏斗的過程,很不容易。比如說我偶爾碰到一個字 lute。我就想知道lute到底是什么?我翻開僅有的工具書——梁實秋先生編的《遠東英漢字典》,知道lute是歐洲一種樂器。這對我的幫助比較少,沒有使我更明白lute究竟是什么樣的東西。又過了好多年,我已經在大學。學校旁邊有一個小書店。有一天書店老板跟我講,你應該買一本《牛津圖解字典》,里面左圖右文可以看很多的東西,我聽從了他的建議?;丶曳吹搅薼ute琴,我看到了一張照片:一個琴,有一個圓肚子,有璇,有柄。這個lute琴其實我看到過,但當時不知道這就是lute琴。又過了幾年,我在籌備一本計算機雜志,我找到一部CD形式的百科全書,在電腦里面一個個條目看,我撞見了lute,除了一張照片,還有一個聲音的檔案,我按了下去,有叮叮咚咚的聲音,原來lute琴的聲音是這樣子的。其實我聽過那個聲音,但當時并不知道是lute琴。”如今多媒體時代,人們只要在谷歌、百度輸進“l(fā)ute琴”,就可以找到各種lute琴的形狀、聲音,只要花一分鐘的時間,就可以解決詹宏志花了24年才解決的問題。但詹宏志表示,自己一點不介意曾經用這么愚蠢的方式去學習和閱讀莎士比亞。“不僅是莎士比亞,還有其他的作者,向我展示了人的七情六欲,人的憤怒和激情,讓我一點點熟悉人的可能性,有了接觸各種知識的機會。莎士比亞讓我對下一個故事感興趣,對下一句話感興趣?!笔澜缥膶W非常蓬勃地發(fā)展的時候,你會知道它其實有一個隱秘的源頭,那個隱秘的源頭就在莎士比亞那里。
與其他作家相反,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坦言,自己并非一開始就喜歡讀莎士比亞。當她還是中文系一名學生時,系里規(guī)定必須閱讀的莎士比亞成為了她的“噩夢”,非常痛苦。因為莎士比亞寫了很多戲劇,有很多人名,張莉很擔心考試時老師會考到一個她完全沒有看過的戲劇。待大學畢業(yè),張莉開始慶幸終于可以不用讀莎士比亞劇本和外國文學了,可是等到讀了博士,做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她發(fā)現莎士比亞成為無法繞過的、必須攀登的高山?!爱斈阒v述中國文學的時候,不能把中國文學作為一個‘孤島’,而是要了解世界文學。如果你要了解英國文學,你一定要了解莎士比亞。后來我買了一套莎士比亞全集放在書架上,想著隔一年讀一部或是讀兩部,如果有莎士比亞劇我要看一下,其實是給自己一個西方文學的背景。當我們討論為什么讀莎士比亞的時候,我想起中國一個諺語:‘吃水不忘挖井人’,世界文學非常蓬勃地發(fā)展的時候,你會知道它其實有一個隱秘的源頭,那個隱秘的源頭就在莎士比亞那里。在我們世界文學史上有一種作家,屬于源頭式的作家,比如荷馬,比如莎士比亞,你如果要了解世界文學的走向,要去讀它。我認為不僅僅是對于英國文學,對于世界文學來說,莎士比亞是‘巨無霸’那樣的作家?!?/p>
在當代人眼里,莎士比亞作品是公認的經典,但詩人、散文家西川卻直言,他不相信在莎士比亞的時代,莎士比亞是經典,也不相信莎士比亞屬于精英這個階層,即現在所謂的這種精英。“莎士比亞是一個自然的天才,在他的作品當中,我們看到的是一種自由,表達上無限度的自由,在他那兒什么都可以談,什么都可以表述,上一個環(huán)節(jié)說一個色情的東西,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可以談非常重大的話題。莎士比亞是一個渾然的天才。莎士比亞不是中國式的文人。中國文學傳統(tǒng)下,我們對文學有一個想象,就是文學是神圣、偉大的。但是莎士比亞對文學的理解不一定是這樣的,莎士比亞寫詩是為了演出,這些演出是要吸引觀眾。莎士比亞作品當中有各種語言的把戲,有的時候說一些隱含的、帶有色情色彩的話,都是吸引觀眾到劇院來看這個戲。莎士比亞是一個口若懸河的人,是一個非常有現場感的人。那么到今天,我們再讀莎士比亞的時候,基本是一個文本中的莎士比亞,基本是一個符合我們對于偉大文學想象的莎士比亞。這個時候我們對莎士比亞的理解和真正的莎士比亞可能有一定的距離?!睘楹斡羞@樣的差距呢?西川認為,其背后有翻譯者的原因,無論是朱生豪先生還是梁實秋先生都是非常文雅的人,但莎士比亞恐怕不是這樣的人?!耙环矫娣浅8兄x杰出的翻譯家;另一方面,也許我們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莎士比亞,更加結合自己的生活去理解,不僅是一個作為經典文學被閱讀的莎士比亞,而是一個‘活生生’的莎士比亞。一旦或多或少接觸到并理解‘活生生’的莎士比亞,可能對于我們在理解自己的生活方面能夠上一個小臺階。這對我們來講,可能是在今天重新閱讀莎士比亞的一個特別重要的意義?!鄙勘葋喐嗟氖抢^承了對傳統(tǒng)人性深處的弱點和黑暗一面的仁慈的理解。
作為誕生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最偉大的作家,莎士比亞無疑受到了文藝復興思想的很大啟發(fā)。在眾多啟發(fā)中,作家陳丹燕看到了一個容易被大家忽視的方面,即莎士比亞是懷著仁慈之心去探索人類本性的陰暗面。論壇上,陳丹燕講述了今年5、6月份去意大利旅行,包括尋訪被視為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發(fā)源地托斯卡納的經歷?!霸谕兴箍{的一個地方,一份大餐能滿足我們現在三個人的食量,它包括:包含很多面包的牛肉湯,托斯卡納傳統(tǒng)手搟寬面條,四分之一個羊羔。吃完這些之后,主人竟從容地走上來問:‘請問你是要吃點藥把剛剛吃的東西吐出來,還是要喝甜酒趕快把它們迅速消化掉?’因為接著還有意大利甜品和美味的咖啡。我選擇喝了一杯李子白蘭地酒,促進消化。吃完此餐后,所有人都在托斯卡納的艷陽下睡著了?!睆倪@里,陳丹燕看到了文藝復興時代人性解放里邊對貪欲的解放,而這個解放非常徹底。在托斯卡納地區(qū)人人認為,雖然你已婚,但是愛上別人是正常的事情,你吃完羊羔后吐掉再吃甜點也是正常的事情?!八晕艺J為莎士比亞不是繼承文藝復興時代對大寫人的描寫,我想它更多的是繼承了對傳統(tǒng)人性深處的弱點和黑暗一面的仁慈的理解。莎士比亞在寫李爾王的時候,寫威尼斯商人的時候,他對人性黑暗面恰如其分的表達和仁慈的同情,這是文藝復興的精華在他身上的體現。他塑造的那些人物有人類致命的弱點,但這些形象變成大家非常喜歡的形象。我認為,文藝復興對莎士比亞影響最深遠的不是對人性的拔高,而是讓人恢復到人的本性。”
莎士比亞給后代留下了很多的遺產,眾多人仰望這些寶藏,但并沒有去深入了解它。即便在英國,很多人也并沒有真正意識到莎翁的當代價值。英國詩人肖恩·奧布萊恩坦言:“有一次我聽到學生說,莎士比亞跟我們有什么關系。我想他們的觀點是錯的,他們看的方法是錯的,問題不是我們跟莎士比亞有什么關系,而是如果我們不讀莎士比亞,我們自己文化的聯系就斷了?!毙ざ鳌W布萊恩指出,“在英語里面,莎士比亞發(fā)展并且光大了五音部抑揚格,這個抑揚格變成了非常有力并且微妙的一個表達方式。第二,莎士比亞發(fā)現或展示了文學游戲,展示了英語語言可以到達的一些功能,讀莎士比亞的一個重要的樂趣就是,他的文字可以有很多的含義。朦朧性可能是一個詩人最高的能力。莎士比亞不僅是詩人,他最主要的角色是劇作家,他寫出來的語言非常具有戲劇性,精彩地呈現了這個世界。如今舞臺上的一些戲劇臺詞都可以在莎士比亞作品當中找到根源。莎士比亞海浪一樣的文字、音樂性的創(chuàng)作,確實展現了人類人性的特點,這種展現是史無前例的,在歐洲只有在托爾斯泰的作品中能找到讀莎士比亞的感覺?!?/p>
英國莎士比亞研究學者迪莉婭·杰瑞特·麥考利也坦言,在英國很多學生在學校讀莎士比亞只不過因為老師要求他們這么做,莎士比亞是英國文學史當中唯一一位學生都必須要學習和閱讀的作家。但很多人覺得莎士比亞的語言非常難懂?!安贿^,更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非常欽佩莎士比亞作品當中使用的語言。有些源頭是我們想保留的。我想到了一個英國作家提出的‘莎士比亞城堡’的概念,每位個體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搭了一個想象的屋子,想象各種場景、想象這些活動,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寫出了作品當中的情節(jié),一組作家在一起可以搭建一座城市,類似于科幻城市。在所有這些作家之上,莎士比亞就像是一個城堡,不管你是哪一種類型的作家都不得不抬頭仰望莎士比亞,不管我們是在說簡·奧斯丁或是任何英國作家,我們都需要回頭看莎士比亞?!?/p>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the question。這是一句眾所周知的莎士比亞經典臺詞。詩人楊煉認為,由此莎士比亞站在了最根本的位置上,就是一個提問者的位置。這樣一種問題,是關于人生問題,因為我們的人生充滿了選擇,而選擇總是困難的。同時也是一個文學的選擇,決定一個句子就像決定一個命運,寫詩就是一個無盡艱難選擇的過程。“全球化的世界是一個海洋,當代中國文化是一艘船,而詩歌是這條船上的壓艙石。沒有這樣的壓艙石,文化之船很可能迷失。詩人是永遠的奧德修斯,眺望到哪里,大海就在哪里。莎士比亞是我們的掌舵者,他引導我們航向人性的深度和美學的深度。他幫助我們理解美學和人性以及不可替代的提問深度,這個提問的深度對我來說是真正的經典所存在的意義。也是全球化世界,多元文化的會合點。這種深度超越了時代,從伊麗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的時代,然后經過了胡適百年,然后到了今天,在全球化中創(chuàng)作一種美好的、詩意的全球化。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非常棒的詩人的全球化?!?/p>
在作家趙麗宏看來,莎士比亞離開這個世界已經四百年了,人人都知道他的名字,他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四百年來莎士比亞一直活著,一直流傳著,從英國傳遍全世界。“這個是莎士比亞的光榮,也是文學的光榮。莎士比亞詩歌戲劇展現了文字的魅力,是人類情感和智慧的魅力。什么樣的文學精神才不朽,擁有永恒的生命,莎士比亞用他的作品告訴我們了。在莎士比亞故居簽名冊上,我看到四百年來數以百計的偉大作家的簽名,莎士比亞成為影響人類歷史的偉大文學家。和莎士比亞同時代的王公貴族早已被人們遺忘,但是莎士比亞卻一直活著,活在豐富多彩的戲劇中,活在隱藏著深愛和秘密的詩歌中。這是莎士比亞的命運和文學影響?!?/p>
作家小白坦率地指出,今天文學事業(yè)變得越來越像成千上萬種小小的謀生門類里的一類,我們確實有必要重新認識莎士比亞的遺產?!吧勘葋喆砹宋膶W抱負,認為文學可以影響和干預現實生活的信念。文學寫作歸根到底是一個發(fā)明,不僅記錄過去發(fā)生的一切,也為未來的生活發(fā)明新的路線和新的方法。莎士比亞英語更加像一種方言,莎士比亞的著作參與了現代英語的發(fā)明。我自己寫作過程中經常遇到有一些場景和情感無法使用漢語來表達的情況。我覺得當代中國使用白話文的中國作家多多少少有一點莎士比亞那樣的抱負,不要急著為它制定什么美學標準,不要急于考慮什么優(yōu)雅,什么是高級,而是為年輕的語言發(fā)明新的東西。莎士比亞發(fā)現了新的人物,始終被人們模仿和思考,他的人物為生活著的人們提供了新的定義,定義了人類情感,定義由情感引發(fā)的各種事件。正是因為他的發(fā)明,人類身上所發(fā)生的這些事情才變得有意義。”
詩人、《詩刊》雜志副主編李少君提出,莎士比亞代表著另外一種偉大的文學和詩歌傳統(tǒng),那就是自《荷馬史詩》開始對現實的高度關注,對戲劇、人性沖突的強調。莎士比亞所處文藝復興時代最大的一個成就就是人文主義精神,思想的高揚,對人權的尊重和維護。如果沒有這些,那么莎翁的作品與那個時代每天上演的供人娛樂的戲劇沒有什么區(qū)別?!敖衲暾抵袊略姲倌耆A誕,中國新詩的誕生、五四文化新活動,恰恰也是對人性、人道、人權現代價值觀念的傳播,可以說對歐洲文化復興的一個回應,在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其實莎士比亞當年面臨的那些問題和挑戰(zhàn),就是對新的理想、新的價值和意義的探索和尋找,因為詩歌作為一個時代最敏感的觸角和探測器,最先感受到當下現實的變化和人性微妙的感受。莎士比亞回應了時代的挑戰(zhàn),給了我們重要的啟迪。中國當代詩歌也經過了四十年的發(fā)展,現在處于一個向上的超越的時代,就是尋找新的價值,新的思想的時代,不僅要創(chuàng)造新的美學思潮,還要建立現代的世界。這是每個當代詩人面臨的挑戰(zhàn),這也是中國新詩誕辰百年之際面臨的重大問題。”莎士比亞是我們的掌舵者,他引導我們航向人性的深度和美學的深度。他幫助我們理解美學和人性以及不可替代的提問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