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頻發(fā),并成為今年“兩會”的熱議話題,多位“兩會”代表表示應該出臺相關法律來約束未成年人,對校園暴力進行嚴懲。
我并不反對出臺反校園暴力法,但我認為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法律的缺失。
法律是一個社會容忍一個人的最后底線。事實上,很多暴力制造者并不是不知道制造暴力是違法的,是不正確的,但這樣的事仍在不斷發(fā)生,故設立這樣一條警戒線的預防意義并不大。即使制定了規(guī)范健全的法律,若不能知法守法,對年輕氣盛的未成年人的約束力也不大,僅僅是在懲處時有章可循而已。
所以法律只是張網(wǎng),可以防止人跌入深淵卻無法杜絕失足的情形。
問題的關鍵在于教育。
只有教育,才能讓人知道為什么,才能真正讓人發(fā)自內(nèi)心地警醒,認識到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傷害,以及對自己的傷害,最終約束自己改變自己。我相信這樣的自我約束要比做錯事要受處罰的法律約束有效、穩(wěn)定得多。
而現(xiàn)在,教育更關注知識的傳授,關注外在的能讓生活更美好的東西,卻逐漸忽視了對人格、品行的塑造,忽視了對人性本質(zhì)的探求,忽視了生活的主體——人本身。
別說思想還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即使是步入成年的大學生也屢有暴力、犯罪事件發(fā)生,如“復旦投毒案”“北大弒母案”等。你可以認為他們是一時沖動,但不能否認,這些事件反映了人們對自我的認識不足。因為不能正確了解與評估自己,所以無法冷靜地控制自己。
外在教育的缺失我們無法改變,但一定不能忽視自我教育。復旦大學投毒者林森浩在獄中看完多部文學著作之后一改之前的冷漠,而是誠懇地道歉,熱淚盈眶,由此可見教育對人的重要性。因為教育,他重新認識了自己,認識了社會,發(fā)現(xiàn)了人生命的寶貴,也發(fā)現(xiàn)了在自己世界之外的他人。如果每一位未成年人都能夠受到對人本身的教育,認識到人本身的可貴,而不僅僅認為人是個活的“物體”,這些暴力事件還會發(fā)生并不斷擴大嗎?他們還會為一點兒小事而大打出手嗎?恐怕自我反省與道歉還來不及呢!
對可以教化、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來說,塑造比懲治更加重要。法律可以讓人不沉底,而要使人重見天日,則必須要靠教育。
教師點評
文章思路清晰,優(yōu)點明顯。文章共10段,第1-5段是引述材料、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法律固然重要,但關鍵在教育。第6-9段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四個段落是逐層深入地分析的,思路非常清晰:首先談教育比法律有效且穩(wěn)定;接著指出今天的教育之弊:重知識,輕品行,實際上也是指出真正的教育應是怎樣的;再舉大學校園傷害案為例,證明教育問題影響之深之遠之烈;然后從外在教育講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最后一段作為文章的結論,簡潔有力,并且回答了標題的問題:塑造比懲治更加重要。
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第1-5段有些零散,可以整合一下;第6-9段的論述有些地方不夠充分,比如文中提到“對人性本質(zhì)的探求”“忽視了生活主體——人本身”等等,都只是一帶而過,實際上這個問題很重要。教育的內(nèi)容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教書,一是育人,前者是教知識、教技能、教本領,后者就是所謂教“人本身”,就是教他們?nèi)绾纬蔀橐粋€人。本文作者是很清楚地意識到這個問題的,但沒能說清楚、說充分,也沒有明確地辯證分析。
(王雷)懲治還是塑造
一考生
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頻發(fā),并成為今年“兩會”的熱議話題,多位“兩會”代表表示應該出臺相關法律來約束未成年人,對校園暴力進行嚴懲。
我并不反對出臺反校園暴力法,但我認為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法律的缺失。
法律是一個社會容忍一個人的最后底線。事實上,很多暴力制造者并不是不知道制造暴力是違法的,是不正確的,但這樣的事仍在不斷發(fā)生,故設立這樣一條警戒線的預防意義并不大。即使制定了規(guī)范健全的法律,若不能知法守法,對年輕氣盛的未成年人的約束力也不大,僅僅是在懲處時有章可循而已。
所以法律只是張網(wǎng),可以防止人跌入深淵卻無法杜絕失足的情形。
問題的關鍵在于教育。
只有教育,才能讓人知道為什么,才能真正讓人發(fā)自內(nèi)心地警醒,認識到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傷害,以及對自己的傷害,最終約束自己改變自己。我相信這樣的自我約束要比做錯事要受處罰的法律約束有效、穩(wěn)定得多。
而現(xiàn)在,教育更關注知識的傳授,關注外在的能讓生活更美好的東西,卻逐漸忽視了對人格、品行的塑造,忽視了對人性本質(zhì)的探求,忽視了生活的主體——人本身。
別說思想還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即使是步入成年的大學生也屢有暴力、犯罪事件發(fā)生,如“復旦投毒案”“北大弒母案”等。你可以認為他們是一時沖動,但不能否認,這些事件反映了人們對自我的認識不足。因為不能正確了解與評估自己,所以無法冷靜地控制自己。
外在教育的缺失我們無法改變,但一定不能忽視自我教育。復旦大學投毒者林森浩在獄中看完多部文學著作之后一改之前的冷漠,而是誠懇地道歉,熱淚盈眶,由此可見教育對人的重要性。因為教育,他重新認識了自己,認識了社會,發(fā)現(xiàn)了人生命的寶貴,也發(fā)現(xiàn)了在自己世界之外的他人。如果每一位未成年人都能夠受到對人本身的教育,認識到人本身的可貴,而不僅僅認為人是個活的“物體”,這些暴力事件還會發(fā)生并不斷擴大嗎?他們還會為一點兒小事而大打出手嗎?恐怕自我反省與道歉還來不及呢!
對可以教化、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來說,塑造比懲治更加重要。法律可以讓人不沉底,而要使人重見天日,則必須要靠教育。
教師點評
文章思路清晰,優(yōu)點明顯。文章共10段,第1-5段是引述材料、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法律固然重要,但關鍵在教育。第6-9段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四個段落是逐層深入地分析的,思路非常清晰:首先談教育比法律有效且穩(wěn)定;接著指出今天的教育之弊:重知識,輕品行,實際上也是指出真正的教育應是怎樣的;再舉大學校園傷害案為例,證明教育問題影響之深之遠之烈;然后從外在教育講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最后一段作為文章的結論,簡潔有力,并且回答了標題的問題:塑造比懲治更加重要。
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第1-5段有些零散,可以整合一下;第6-9段的論述有些地方不夠充分,比如文中提到“對人性本質(zhì)的探求”“忽視了生活主體——人本身”等等,都只是一帶而過,實際上這個問題很重要。教育的內(nèi)容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教書,一是育人,前者是教知識、教技能、教本領,后者就是所謂教“人本身”,就是教他們?nèi)绾纬蔀橐粋€人。本文作者是很清楚地意識到這個問題的,但沒能說清楚、說充分,也沒有明確地辯證分析。
(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