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萍
根據(jù)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近年來,頻頻曝光的校園暴力事件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如何抑制校園暴力事件也成為今年“兩會”的熱議話題。多位“兩會”代表和委員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應盡快出臺反校園暴力法,對校園暴力案件進行嚴懲。不過也有人表達了不同的意見,認為未成年人不適宜過早用法律約束。
關于校園暴力事件,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校園暴力事件的成因、社會對校園暴力事件的具體關注,及如何解決校園暴力事件。這三個角度相互關聯(lián),只有探討弄清校園暴力產(chǎn)生的深層原因,才能針對校園暴力事件及其所涉及的社會問題提出解決措施。但從材料的表述來看,其重點又并非落在校園暴力產(chǎn)生的原因方面。這則材料更多地是引導大家思考:如何抑制校園暴力事件,該不該用法律進行嚴懲。可見,只談原因,容易泛泛而談,不能切中肯綮談及實質問題。
那么究竟是否需要嚴懲呢?這就產(chǎn)生了兩個不同的思考及寫作方向。一是立法之事迫在眉睫,需要進行嚴懲;二是認為立法為時過早,不應對未成年人過早用刑法約束。
寫作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這兩種觀點的交鋒在于時間問題,認為立法為時過早并不等于排斥立法。
其次,是立法和其他辦法之間的關系,立法是否是最佳的手段,寫作中可以各抒己見。
再次,本段材料中明確指出要“盡快出臺”的是“反校園暴力法”,可見,代表和委員們的建議是有針對性的,針對的是特殊人群和特殊問題,探討的是在已有法律的基礎上,是否需要為之單獨立法,因而在寫作中要注意表述的準確性,不能隨意擴大范圍。
最后,本次寫作并不需要商討具體的法條,那不是材料的指向,也不是寫作的重點。對嚴懲的程度問題,同樣沒有大力探討的必要。
立法只是一種手段,要真正解決校園暴力問題,還可以深入追究社會的責任、學校的責任以及家庭的責任。從本質上來講,校園是社會的縮影,它并非獨立于整個社會環(huán)境之外,校園中產(chǎn)生的一切問題都是社會的問題,因此脫離社會種種孤立地談校園暴力,缺乏準確性和深刻性。
以下立意僅供參考:
1.反校園暴力法的出臺迫在眉睫,只有先立法,才能有法可依。
2.立法的目的并不是嚴懲,而是提供約束和底線,避免“不教而誅”。
3.反校園暴力法的出臺十分有必要,但立法不代表一定要嚴懲,而是講究合理和有序。
4.只有切實提高全社會的人口素質,解決好未成年人的教育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杜絕校園暴力事件。
5.教育重點的失衡,直接影響著學生的人格發(fā)展,與目前的校園暴力問題有密切關系。
適用素材與運用示例
1.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老實說,我對從小學到中學的整個生活始終感到無聊和厭倦,一年比一年感到不耐煩,盼望盡早擺脫那種枯燥乏味的求學生活。我記不得當時那種單調枯燥、缺乏溫暖、毫無生氣的學校生活中曾有過什么“愉快”和‘幸福。學校生活徹底破壞了我們一生中最美好、最無拘無束的時代?!?/p>
運用示例
我并不否認現(xiàn)行的應試教育在短期內選拔精英、為國家輸送大量優(yōu)秀人才的作用,但是,教育并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或者考試的能力,而是要全面關注人的發(fā)展。假如學校生活如茨威格說的那樣,過于單調枯燥甚至毫無生氣,不能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愉快”和“幸?!保瑢W生對于校園的認識和情感將傾向于淡漠和淺薄,而這些也是滋生校園暴力的溫床。
2.在自然狀態(tài)下,人本質上是好的,是“高貴的野蠻人”,好人被他們的社會經(jīng)歷所折磨和侵蝕。
——盧梭
運用示例
正如盧梭所言:“在自然狀態(tài)下,人本質上是好的,是‘高貴的野蠻人,好人被他們的社會經(jīng)歷所折磨和侵蝕?!鄙鐣ξ闯赡陮W生的影響更加巨大,假如社會沒有給他們以規(guī)范,那么,我們如何能責怪那些在校園中施行暴力的學生呢?反校園暴力的相關法律,就是準繩,告訴那些仍然懵懂或糊涂的未成年人,哪些是錯誤的,是絕對不能觸及的。
3.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
運用示例
校園規(guī)定的執(zhí)行,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廣泛參與,其制定和修改也需要經(jīng)過反復深入的討論。反校園暴力法的出臺有其必要性,但是又不能將之視作治病的唯一良藥,須知“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面對校園暴力事件,更需要的是喚醒這些學生的靈魂,讓他們真正意識到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