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億欽
題目
世人說,我們要珍視自己的信念;哲學(xué)家卻說,毫不留情追尋真理的人將欣然拋棄自己形成的無論什么“珍視”的信念。對此,你有怎樣的觀察與思考?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不要寫成詩歌。
題目解析
拿到一道作文題,首先是審題。這是一道材料作文題,審題的關(guān)鍵在于搞清材料所談的主要問題。這就要從整體上去把握材料。材料是一個轉(zhuǎn)折復(fù)句,前一分句的意思是“要珍視信念”,后一分句強調(diào)“追尋真理的人拋棄‘珍視的信念”,前后分句意思相對立。而轉(zhuǎn)折關(guān)系復(fù)句的重心是在后面一句,因此,總體來看,這則材料討論的是我們究竟該不該“珍視信念”,而“珍視信念”和“追求真理”又有何關(guān)系。
在整體把握材料的基礎(chǔ)上,我們還要推敲局部。材料中有一組相對的概念不能忽略,那就是前一句中的“世人”和后一句中的“哲學(xué)家”?!笆廊恕笔侵脯F(xiàn)實世界的世俗之人,世人的觀點在現(xiàn)實中能被公眾接受、社會認(rèn)同:因為信念給予我們力量,支撐我們前行,所以我們要“珍視自己的信念”。而“哲學(xué)家”不同,他們雖然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但他們的思考是超越現(xiàn)實的,他們看似思考的是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表面上與現(xiàn)實生活格格不入,但實際上他們思考的那些卻能支配我們的生活。在哲學(xué)家看來,“毫不留情追尋真理的人將欣然拋棄自己形成的無論什么‘珍視的信念”,因為真理是越辯越明的,隨著眼界的擴大,對世界和自我的認(rèn)識不斷加深,我們的信念會不斷地修正,昨日的堅定的信念可能會被證明有偏差甚至是謬誤。綜合“世人”和“哲學(xué)家”的觀點,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材料:我們要珍視自己的信念,但要拋棄固化的信念;以追尋真理為信念,才是對信念的珍視。
審題之后,就是寫作角度的選擇了。所謂角度,其實就是自己的感點,是這個材料與自己生活記憶、感受的交叉點。比如,我們珍視的到底是信念還是執(zhí)念?如何看待世人和哲學(xué)家對待信念的不同態(tài)度?我們該如何既珍視自己的信念,又不被已有信念所限制?等等。如果我們平時正好對其中一點有過深入的思考,這就能成為一個感點。我們在立意時應(yīng)盡量用感點來做自己寫作的角度,這樣可以保證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寫作能力。
最后要再強調(diào)一下整體把握材料的重要性。我們在構(gòu)思這個作文題時要避免以下兩種寫法:一是只談材料的一個方面而不涉及材料的另一個方面,如只談“我們要珍視自己的信念”或只討論“要拋棄已有的信念”;二是只抓個別關(guān)鍵字,比如“信念”“真理”等,而不聯(lián)系材料整體。
適用素材與運用示例
適用本題的素材是比較多的,凡是與“堅持信念”“追求真理”主題相關(guān)的材料都可以運用在這次作文中。例如魯迅、蘇格拉底等歷史人物,又如柏拉圖的洞穴之喻,房龍《(寬容)序言》中的村民信奉古老的律法而用石頭殺死了漫游者,德國影片《浪潮》中模擬獨裁政治的實驗引發(fā)的激進(jìn)、亢奮、麻木及獨裁政治下的種種面貌,還有社會中那些隨時為了利益而放棄信念和信仰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等等??捎玫拿杂校厚R克思的“懷疑一切”,伏爾泰的“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滿面紅光走向罪惡”,亞里士多德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片段一
每個人都擁有信念,有時信念能夠推動人們前進(jìn),而有時卻會將真理擋于門外,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独顺薄分心且蝗阂颉凹w主義”而聚集起來的學(xué)生,他們本都清醒地明白法西斯的罪惡,都堅信自己不可能重蹈覆轍。但清醒總是片刻的,僅僅一周的時間,那群學(xué)生就穿著統(tǒng)一的制服,做著統(tǒng)一的手勢,心中懷著“集體主義”的信念而對異己分子實施暴行——這就是錯誤的信念蒙蔽真理的后果。“人們手持心中的圣旗,滿面紅光走向罪惡”,他們心中珍視的“信念”與真理有了沖突,而頭腦的不清醒卻最終造成了真理被拋棄。
(華東師大一附中高三李佳媛)
片段二
當(dāng)所有人崇拜上帝之時,突然有人跳出來大喊:“科學(xué)才是真理,上帝不存在!”民眾感到吃驚,感到害怕,感到憤怒,于是伽利略被迫違心承認(rèn)錯誤的觀點,于是布魯諾被燒死在鮮花廣場。珍視信念沒有錯,但頑固地堅持錯誤的信念甚至打擊那些手持真理的人便是罪大惡極了。
(華東師大一附中高三應(yīng)蓉)
片段三
希臘民主時代的全盛時期,民主的理念深入人心。但從未有人懷疑這“民主”的定義是否正確,這“民主”的體系是否有所疏漏。誰都沒有站出來過,直至蘇格拉底,他就如海平面升起的孤島。他使“民主”的信念在人們心中動搖,他將所謂的民主暴露在陽光下,使統(tǒng)治者畏懼與驚慌,最終惹惱了統(tǒng)治者,遭到處死。他曾有機會逃過死亡,但他拒絕了,他摒棄了人們珍視已久的“信念”,選擇了真理,并以這份真理啟示人們:形成一個該被珍視的信念。
(華東師大一附中高三李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