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仙館
?
百年風雨 破繭新生
棲霞仙館
在會同村西北角繁茂的樹林間,隱藏著一座精巧的嶺南園林—棲霞仙館,許多人對這個名字感覺很陌生。其實,棲霞仙館是與共樂園和梅溪牌坊齊名的珠海三大私家園林之一,園內(nèi)樹木繁茂,其中不乏許多名貴樹種,中西合璧的各色建筑更是美輪美奐。而這樣一座集嶺南文化與西方建筑美學于一身的精美園林不為人知的原因,則是其長達半個世紀以來的荒廢。
1910年,莫氏后人莫詠虞為紀念亡妻,于會同村西北購果林30畝,建造棲霞仙館。莫詠虞延請當時英國的設(shè)計師,結(jié)合嶺南建筑風格進行設(shè)計;建筑材料全部由香港或海外運進。整個園林,從屋宇廳堂、格局裝飾,到風格和建筑裝修材料,均有中有西,中西合璧,極具觀賞性和研究價值。有學者認為,棲霞仙館是南方罕見的代表了嶺南文化特色的建筑物。
從會同村沿著公路向南步行大約10分鐘,就能看到掩藏在茂密樹冠下的棲霞仙館門樓。門樓為四層高的西方教堂式大門樓,從下到上依次采用了德國教堂、中式碉樓和希臘式獎杯亭三種截然不同的造型風格。頂部的希臘式獎杯亭曾在西方世界風靡一時,棲霞仙館是最早在中國建筑中引入這類風格,比建于20世紀30年代的開平碉樓還要早二十多年。
穿過門樓,抬頭就能看到一棟精巧的黃色小樓,主樓夢香樓是模仿上海太古洋行總部式樣進行建造,400平米的二層中西合璧騎樓是當時國內(nèi)最早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建筑,整體建筑采用西方騎樓式結(jié)構(gòu),卻又帶有濃郁的嶺南風格:古羅馬式的雙層圓拱上裝飾著中式圍欄;平頂天臺的中式騎墻頂端是古希臘的獎杯式柱頂;在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上采用了傳統(tǒng)中式的廳堂布局,又融入了西式的餐廳、廚房等設(shè)施;帶有伊斯蘭風格的意大利瓷磚至今仍保存完好。在400平米的空間內(nèi),巧妙地將中西建筑形式有機融合卻又相得益彰,絲毫不顯突兀,足見主人卓越的審美功力。
園中還栽種了許多名貴果木,大多都是具有上百年歷史的老樹,每個樹種都是成對出現(xiàn),寓意百年好合。許多樹木如今已經(jīng)成為了孤品、絕品,如栽種在中式六角亭旁的兩株荷花玉蘭,為中國大陸現(xiàn)存樹齡最老的該樹品種。
仙館建成之后不久,莫詠虞聽從民國總理唐紹儀的建議,將仙館對外開放,園內(nèi)的果品免費采摘。直至今天,村里的老人依然能記得自己孩童時在仙館內(nèi)游玩的情景。1944年,日軍侵華期間占領(lǐng)仙館,仙館內(nèi)的文物和家具遭到毀滅性破壞。日軍撤出后,仙館先后做過軍事駐地、小學、甚至做過工廠。后因莫詠虞后人多居海外,聯(lián)系中斷,仙館無人打理,園林日漸荒廢,園內(nèi)雜草叢生,甚至有香港導演來此拍攝恐怖電影,荒涼景象,可見一斑。
幸運的是,2014年,中珠澳莫氏宗親會在征得房主同意后出資對仙館進行修繕,建筑行業(yè)出身的袁劍波也因此有機會與棲霞仙館結(jié)緣。2015年底,袁劍波正式參與仙館的進一步修復和運營管理。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袁劍波試圖最大限度地還原棲霞仙館曾經(jīng)的優(yōu)美景色,并在不改變建筑結(jié)構(gòu)、不影響整體風格的前提下進行改造。主樓夢香樓的一樓被他改造成為文藝展覽館,定期舉辦藝術(shù)展出和文藝沙龍活動。房屋的吊燈、電線、開關(guān)等都是仿造當時樣子復原的,與整個房屋的風格融為一體。
在主樓的二樓,袁劍波與名為最享咖啡的專業(yè)咖啡團隊共同打造了一間風格獨特的咖啡館。一是能夠給前來園林參觀的人提供一個休憩的地方,同時也是對棲霞仙館創(chuàng)建者莫詠虞太古洋行買辦西式生活的呼應。為使“最享咖啡”能夠與整個園林和諧共存,在咖啡廳打造上,袁劍波下了很大功夫。首先他摒棄了“小資格調(diào)”這一想法,“我想讓每個來這里品咖啡的人把目光投射到園林上來,而不是被咖啡廳的小資情調(diào)所吸引。”于是,有了這個近乎樸素的“隱身”于園林中的“最享咖啡”。甚至你不上到二樓,在園林的任何角落向這個小樓看去,都不會發(fā)現(xiàn)它的存在。與之前的頹敗不同,現(xiàn)在棲霞仙館定期有少兒國學班來這里開講,有學生來藝術(shù)寫生,并推出各類文藝展出……這座百年園林,又重新煥發(fā)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