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瑋莎,張超,郭金彪,郭歡芳,張春艷.云南中醫(yī)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云南省中醫(yī)醫(yī)院腎病科,云南 昆明 6500
左歸丸聯(lián)合二至丸加減治療肝腎陰虛型隱匿性腎炎臨床觀察
周瑋莎1,張超1,郭金彪1,郭歡芳1,張春艷2
1.云南中醫(yī)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2.云南省中醫(yī)醫(yī)院腎病科,云南 昆明 650021
目的:觀察左歸丸聯(lián)合二至丸加減治療肝腎陰虛型隱匿性腎炎的臨床療效。方法:6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和予黃葵膠囊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左歸丸聯(lián)合二至丸加減治療,每天1劑,1月為1療程,治療3療程。觀察整體療效及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和實驗室檢查指標[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腎小球濾過率(GFR)、24h尿蛋白定量、尿紅細胞計數(shù)]的變化。結果:2組臨床療效、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SCr、BUN、GFR均有改善,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SCr、BUN、GFR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24 h尿蛋白定量、尿紅細胞計數(shù)均減少,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24 h尿蛋白定量、尿紅細胞計數(sh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左歸丸聯(lián)合二至丸加減治療肝腎陰虛型隱匿性腎炎的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隱匿性腎炎;肝腎陰虛型;左歸丸;二至丸
隱匿性腎炎是指無癥狀的血尿或(和)蛋白尿,是指無水腫、高血壓及腎功能損害,僅表現(xiàn)為腎小球源性血尿或(和)蛋白尿的一組腎小球疾病,屬于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中的一種類型。其特點是起病隱匿,患者多在體檢或偶然情況下被發(fā)現(xiàn)。隱匿性腎炎的病理表現(xiàn)多樣,主要見于IgA腎病、非IgA腎病、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局灶節(jié)段性腎小球硬化癥、輕微病變、乙肝病毒相關性腎炎[1]。筆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肝腎陰虛型隱匿性腎炎,取得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診斷標準參照《腎臟病診斷與治療及療效標準專題討論紀要》診斷標準[2]。
1.2辨證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的慢性腎炎肝腎陰虛型的分型標準制定。主癥:頭暈耳鳴,目睛干澀或事物模糊,五心煩熱或手足心熱,口干咽燥,腰脊酸痛。次癥:遺精、滑精,月經(jīng)失調。舌脈: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或弦細。按照癥狀分級量化表,分為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累計治療前后患者的癥狀積分變化。
1.3納入標準①符合隱匿性腎炎西醫(yī)診斷標準;②符合肝腎陰虛證型診斷標準;③年齡14~70歲;④腎功能異常,血肌酐(SCr)≤177 umol/L;⑤無心臟、腦血管、肝臟及造血系統(tǒng)嚴重損害者;⑥患者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治療者。
1.4排除標準①年齡<14歲或>70歲,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②不符合隱匿性腎炎中醫(yī)證型診斷標準及西醫(yī)診斷標準。③合并嚴重高血壓、心力衰竭、感染、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紊亂及心、腦、肝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患者。④對本藥過敏者或不能配合治療者,如精神病患者。⑤患者在臨床試驗中不愿繼續(xù)接受本試驗而要求退出者。
1.5一般資料觀察病例為2015年5—8月云南省中醫(yī)醫(yī)院腎內(nèi)科住院部及門診就診的隱匿性腎小球腎炎患者,共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43.5±5.9)歲;平均病程(2.24±1.17)年。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齡(42.8±5.6)歲;平均病程(2.39±1.14)年。2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對照組①忌食油膩、辛辣刺激食物,低鹽低脂優(yōu)質蛋白飲食,保持情緒舒暢,注意休息、保暖,預防感冒,適當活動,避免勞累等加重腎功能負擔的因素。②控制危險因素如高血壓、感染等,并禁用可致腎臟損傷的藥物。③予黃葵膠囊,每次5粒,每天3次;血尿安膠囊,每次4粒,每天3次;百令膠囊,每次3粒,每天3次。
2.2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左歸丸合二至丸加減,處方:黃芪50 g,山藥30 g,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懷牛膝、菟絲子、旱蓮草、仙鶴草、蟬蛻、金櫻子各15 g,芡實、蓮子、女貞子、大薊各20 g,甘草5 g。加減用藥:潮熱盜汗者加煅龍骨、煅牡蠣各30 g,麥冬15 g;食少納呆者加焦三仙(焦麥芽、焦神曲、焦山楂)各15 g;腰膝酸痛者加桑寄生、炒杜仲各15 g。上藥水煎3次取汁600 mL,早中晚各1次,飯后0.5 h溫服,每次200 mL。1月為1療程,觀察3療程。
3.1觀察指標尿常規(guī)、血常規(guī)、大便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血生化、心電圖、泌尿系彩超。觀察臨床癥狀和體征(頭暈耳鳴、目睛干澀或視物模糊,五心煩熱或手足心熱,口干咽燥,腰脊酸痛等情況);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腎小球濾過率(GFR)、24h尿蛋白定量、尿紅細胞計數(shù)等。以上項目于治療前、后各做1次。
3.2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SPSS19.0軟件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4.1疾病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及相關標準制定。臨床控制:尿常規(guī)檢查蛋白轉陰,或24 h尿蛋白定量正常;尿常規(guī)檢查紅細胞計數(shù)正常,或尿沉渣紅細胞計數(shù)正常;腎功能正常范圍。顯效:尿常規(guī)檢查蛋白減少2個“+”,或24h尿蛋白定量減少≥40%。紅細胞減少≥3個/HP或2個“+”,或尿沉渣紅細胞計數(shù)檢查減少≥40%;腎功能基本正常。有效:尿常規(guī)檢查蛋白減少1個“+”,或24小時尿蛋白定量減少<40%;紅細胞減少<3個/ HP或1個“+”,或尿沉渣紅細胞計數(shù)檢查減少<40%;腎功能正?;蛴懈纳?。無效:臨床表現(xiàn)與上述實驗室檢查均無改善或加重者。
4.2證候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標準制定。臨床痊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4.3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傆行手委熃M83.33%,對照組63.33%,經(jīng)Ridit檢驗,2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4.42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見表2??傆行手委熃M93.33%,對照組70.00%,經(jīng)Ridit檢驗,2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例
4.52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情況比較見表3。2組治療后SCr、BUN、GFR均有改善,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SCr、BUN、GFR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2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情況比較(±s)
表3 2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情況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指標SCr(Umol/L)BUN(mmol/L)GFR(mL/min)治療組 對照組治療前138.60±13.17 5.73±1.07 91.23±12.69治療后91.50±14.89①②3.22±0.54①②114.50±5.26①②治療前139.82±12.10 5.95±1.03 90.07±13.53治療后109.63±12.23①4.47±0.59①102.30±5.98①
4.62組治療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尿紅細胞計數(shù)情況比較見表4。治療前2組24h尿蛋白定量、尿紅細胞計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24h尿蛋白定量、尿紅細胞計數(shù)均減少,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24 h尿蛋白定量、尿紅細胞計數(sh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2組治療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尿紅細胞計數(shù)情況比較(±s)
表4 2組治療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尿紅細胞計數(shù)情況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指標24 h尿蛋白定量(g/24h)尿紅細胞計數(shù)(×104/mL)治療組 對照組治療前1.15±0.56 19.21±5.93治療后0.35±0.32①②10.24±4.36①②治療前1.17±0.51 19.37±6.18治療后0.78±0.39①15.45±5.20①
隱匿性腎炎常表現(xiàn)為單純性血尿和蛋白尿,病程長,病情纏綿,易反復發(fā)作。本病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可歸屬于中醫(yī)學尿血、尿濁等范疇。證屬本虛標實,或虛實夾雜,以腎虛為本,痰濕濁瘀蘊結為標[3]。其病位在腎與膀胱,其中腎陰虧損、肝腎兩虛是其血尿的主要病機之一?!毒霸廊珪ぱC》曰:“血本陰精,不宜動也,而動則為病。血主營氣,不宜損也,損則為病?!标幪撋鷥?nèi)熱,熱迫血妄行而出血,隨精微下泄而有血尿,或滲血日久,下焦離經(jīng)之血成瘀,更傷腎陰,又因腎主水,濕熱極易相合,又可傷陰,加重原有的陰虛[4],肝腎陰虛,濕、熱、瘀互結,腎失封藏,膀胱氣化失司,則血尿、蛋白尿遷延,反復難愈。
左歸丸出自《景岳全書》,是治療腎陰虛代表方劑,二至丸最早出自明·吳旻輯的《扶壽精方》。筆者運用左歸丸聯(lián)合二至丸加味治療,方中生地黃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為君,臣以山藥補脾益陰、滋腎固精,山茱萸養(yǎng)肝滋腎;枸杞子補腎養(yǎng)肝益精,菟絲子平補陰陽,懷牛膝補肝益腎、強腰壯骨;佐以女貞子補肝腎陰,芡實、蓮子平補腎精;旱蓮草、仙鶴草、大薊既能補益肝腎之陰,又能涼血止血;配伍金櫻子、蟬蛻、黃芪以求益衛(wèi)固精降濁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滋補肝腎、涼血止血、降濁的功效。方中重用黃芪、黨參具有增強降尿蛋白的作用,且黃芪能提高患者腎小球濾過率及腎間質纖維化[5];金櫻子、蟬蛻也具有降尿蛋白的功效。動物實驗研究表明左歸丸能夠延緩5/6腎大部切除模型的SCr、BUN的升高,減輕腎臟受損傷狀態(tài)[6]。二至丸能降低血漿黏度,抑制血小板凝集,防止血小板在血管壁上的粘附聚集,以保護腎小球血管內(nèi)膜的完整性從而保護腎功能[7]。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隱匿性腎小球腎炎經(jīng)過本觀察結果表明,隱匿性腎炎經(jīng)過左歸丸合二至丸加減3月的治療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能較好的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及尿紅細胞,同時也能明顯降低SCr、BUN,近期療效達83.33%,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使用左歸丸合二至丸加味治療隱匿性腎炎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胡嵐,孫偉.隱匿性腎小球腎炎的中醫(yī)治療研究概況[J].安徽醫(yī)藥,2014,18(1):12-15.
[2]葉任高,陳裕盛,方敬愛.腎臟病診斷與治療及療效標準專題討論紀要[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03,4(6):355-357.
[3]法文喜.二黃四草湯治療下焦?jié)駸嵝碗[匿性腎小球腎炎血尿的臨床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4.
[4]韓曉慧.消血湯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肝腎陰虛證)血尿的臨床觀察[D].長春:長春中醫(yī)藥大學,2011.
[5]孫傳進,郭兆安.黃芪治療腎臟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11,12(9):845-846.
[6]范為民,王小琴,劉成福.左歸丸對慶大霉素誘導的腎損傷大鼠MKK4、MKK7、JNK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13,14(2):100-103.
[7]李增鳴,王小琴.二至丸在治療腎臟病中的臨床應用[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9,31(6):58-60.
(責任編輯:馬力)
R692.3
A
0256-7415(2016)07-0081-03
10.13457/j.cnki.jncm.2016.07.036
2015-11-11
周瑋莎(1990-),女,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醫(yī)結合腎病的防治與研究。
張春艷,E-mail:wjm8873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