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仁兵
摘 要:虛詞、實詞是中國的詩詞曲中慣用的語言表達方式,但在有些文章中卻鮮為少見,以《天凈沙·秋思》為例,開篇映入眼簾的即是多個名詞的并列,省略了古文中慣用的虛詞,讓紛繁的意象依次閃爍,彰顯出了無限張力。
關(guān)鍵詞:意象并列;張力;《天凈沙·秋思》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6-0-01
《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用典型環(huán)境中的自然景物,幾筆就勾勒出一幅凄涼動人的山水墨畫,色彩鮮明地表現(xiàn)了天涯游子在秋天旅途中的情感,成為膾炙人口的佳作?!盵1]感情基調(diào)一致的意象的并列,讓看似在散文里不完整的句子在該元曲中卻成為了一大亮點,再加之“斷腸人”的結(jié)尾,使全曲有著極強的語言密度,具有一般詩詞所不具有的張力,賦予了意象極大的彈性空間。
一、單個意象并列的張力
孤立的單個意象,如同一截鐵絲,可以彎曲,但沒有由內(nèi)而外的張力??萏倮蠘浠桫f。僅用六個字,就呈現(xiàn)三個意象。單獨地看:枯老的藤蔓,粗大的樹木,黃昏的烏鴉。但正是由于沒有動詞“在、是”等作為謂語的連接,而不至于畫面的禁錮,再加上“三者在音節(jié)上是等量的,在詞性上是對稱的,‘枯、‘老、‘昏在情調(diào)的悲涼上是一致的,所引起的聯(lián)想在性質(zhì)上是相當?shù)??!盵2]三個意象的并列,則如一根彈簧,具有超強的張力。枯藤是繞著老樹,還是長在有相當距離之外,昏鴉是停留在老樹或枯藤上,亦或飛歸巢穴,這里都沒有用謂語連接來具體化,反而留下了足夠的想象張力,想象一幅“昏鴉飛歸老樹”圖畫。
同樣,古道西風瘦馬三個意象并列,就如一只完好彈簧在讀者的外力之下,通過張力無限拉長。西風揚起陣陣塵土的古道上,出現(xiàn)一匹瘦馬,一個長時漂泊的羈旅游子形象也就惟妙惟肖了。
二、多個意象群并列的張力
意象張力的突顯還需要不同的意象群之間的并列??萏僖痪浜凸诺酪痪溥@兩個意象群的并列,使秋之凄涼更加突出,悲秋圖畫仿佛呼之欲出。然而,“小橋流水人家”一句,在一三句的張力的基礎上,再用一反向的張力,就如對彈簧的兩頭都施以向外的拉力,從而想象空間更豐富。這一句“用美好的景象反襯游子的處境,內(nèi)容正反對比,有顯有隱,藏露得體。整體上用蕭瑟悲涼的意象,用一句‘小橋流水人家 的相反情感色調(diào)的意象反襯, 這又是一種虛實相生之美。”[3]這三個意象群的并列,猶如生花妙筆,不僅沒有破壞張力,反而更顯環(huán)境的凄涼,且有增水墨丹青之圖畫。
以上三句,九種意象的并列、三個意象群的張力,共同作用出一幅秋意濃厚的“秋色佳景圖”。沒有一個虛詞,而語義更豐,沒有一個秋字,卻秋意盡顯,所以才有“《天凈沙》小令,純是天籟,仿佛唐人絕句。”[4]
三、感情張力
景物升華到人的感情,則意象并列就有了感情張力?!跋﹃栁飨拢瑪嗄c人在天涯。”區(qū)區(qū)十個字,讀起來令人百感交集,這是小令的結(jié)尾,也是該小令與白樸的《天凈沙·秋》相比的獨到之處。且看白樸的《天凈沙· 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天凈沙·秋》與《天凈沙·秋思》中都有相似的意象并列,但比較之中,《秋》張力則不那么明顯,兩者差異的原因就在于“思”字。《天凈沙·秋》中沒有在視覺感知飽和時,深入到悲秋或者個人命運仕途等感情層面,而是繼續(xù)描寫景物,一味的意象鋪陳,缺乏情味。“青”、“綠”、“白”、“紅”、“黃”,仍然停留于視覺的感知上,給人一種色彩絢麗感,顯得單調(diào)而張力不足,不能很好地激發(fā)想象。意象并列的張力,并非是名詞的無限疊加、隨意組合。意象之間要有基調(diào)的一致,激發(fā)想象活力,也要適時升華主題,有感情張力,做到景語皆情語?!肚锼肌方Y(jié)尾“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道出了斷腸的愁苦,天涯的遙遠,秋思的深切?!皵嗄c人”為什么在天涯,從而把張力再進一步拉大。想象到這或許與他的人生經(jīng)歷密不可分。馬致遠年輕時有“佐國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負,但終未能實現(xiàn),他看透了政治的腐敗和黑暗,希望過一種“林間友”、“世外客”的閑適生活。理想和現(xiàn)實的落差,加之懷才不遇的哀怨,使《天凈沙·秋思》的結(jié)尾在“秋色思歸圖”里呈現(xiàn)出一種悲劇的美感。
綜上所述,意象并列的張力成就了該小令 “秋思之祖”的美名,一首小令,短短五句,屈指一算,二十八個字,可謂“字字秋光秋色,字字人情人意,字字悲情鄉(xiāng)情?!盵5]孤立的意象只能給人事物的基本表象,無張力可言。但把意象進行有機并列整合,融入主氛圍之中,則有廣闊的視覺延伸和空間想象,讓讀者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共同再創(chuàng)造,以達到余味無窮的效果,這即是意象并列的張力。也如柳永的《雨霖鈴》中“楊柳岸,曉風殘月”,七個字,三種景物,簡潔精煉,三個意象景語,不說離人惆悵憂傷的感情,留給讀者想象,富有張力,含蓄而深遠。
參考文獻:
[1]劉蔭柏.馬致遠及其劇作論考[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0:103.
[2]錢理群,孫紹振,王富仁.解讀語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2010:284.
[3]胡立新.從《天凈沙·秋》細讀《天凈沙·秋思》的意境美[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9(1):50.
[4]王國維著,葉長海導讀.《宋元戲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03.
[5]王林.《人間詞話》解讀[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