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510080)郭洲 郝群禹 胡伶平 巫培康
老齡化加快使我國股骨轉子間骨折發(fā)生率提高,該病主要依靠手術治療,股骨近端抗旋髓內釘是目前常用的內固定方法,具有操作簡便、生物力學良好等優(yōu)點[1]。髓內固定雖然修復了骨折,但圍術期失血與術后血紅蛋白水平下降常常不相對應,引起隱性失血。隱性失血隱匿且失血量大,可引起術后低灌注、嚴重貧血甚至休克,貧血是老年轉子間骨折術后嚴重并發(fā)癥,對術后患者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影響。隨著中醫(yī)藥在臨床的推廣和應用,給許多患者帶來福音,筆者以研究升血寧在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術后貧血中的效果為目的展開研究,形成如下報道。
1.1 診斷標準 貧血診斷標準[2]:男性血紅蛋白<120g/L,女性血紅蛋白<110g/L。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3]:行轉子間骨折抗旋髓內釘固定術;年齡≥50歲;術前血紅蛋白水平不低于100g/L;骨折至治療時間不超過14天。排除標準:骨折前患肢有功能障礙或畸形;嚴重腎功能障礙、胃腸道出血;智力障礙或癡呆等患者;造血功能異常、病理性骨折。惡性腫瘤;多發(fā)性骨折及復合傷;不愿配合研究。
1.3 一般資料 根據上述標準在2013年3月~2014年12月期間選取我院住院部收治的行抗旋髓內固定的股骨轉子間骨折老年患者,均于術后出現(xiàn)貧血現(xiàn)象,共86例。根據治療貧血的方法不同分為兩組。觀察組共43例,男20例,女23例;年齡(52~67)歲,平均(62.5±2.2)歲;對照組共43例,男22例,女21例;年齡(51~69)歲,平均(63.2±2.0)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術前骨折前功能獨立性(FIM)分值、骨折類型、血紅蛋白水平等均無明顯差異,P均>0.05,患者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有分組研究可比性。
附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失血情況對比(±S;ml)
附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失血情況對比(±S;ml)
?
附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紅蛋白水平對比(±S;g/L)
附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紅蛋白水平對比(±S;g/L)
?
附表3 兩組治療前后FIM功能分值對比(±S;分)
附表3 兩組治療前后FIM功能分值對比(±S;分)
?
1.4 貧血治療>方法 對照組入院第1天至術后4周常規(guī)服用琥鉑酸亞鐵薄膜衣,每日1次,每次0.1g。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口服升血寧片,每日3次,每次450mg。兩組患者均于入院當天及術后第2天、出院時、術后1個月及術后3個月檢測血紅蛋白水平,均抽取空腹靜脈血,抽取前不可補液。術后部分患者血紅蛋白水平≤80g/L的患者接受輸血治療,若患者出現(xiàn)急性貧血癥狀,血紅蛋白<100g/L,也行輸血治療。
1.5 觀察指標 紅細胞丟失量=(術前血細胞比容-術后血細胞比容)×血容量;總失血量=紅細胞丟失量/術前血細胞比容;隱性失血量=總失血量-顯性失血量。記錄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使用FIM評分[4]評估術前、術后2天、出院時、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髖部功能。
1.6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輸入SPSS14.0軟件行統(tǒng)計分析資料,計數(shù)時以“%”形式錄入數(shù)據,資料使用χ2檢驗;計量時以“±S”形式錄入數(shù)據,兩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檢驗水準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后兩組患者失血情況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顯性失血量、隱性失血量及總失血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均<0.05,詳見附表1。
2.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紅蛋白水平對比治療前及術后2天兩組血紅蛋白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1個月時,觀察組患者血紅蛋白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術后3個月時兩組血紅蛋白水平趨近,P>0.05,見附表2。
2.3 兩組治療前后FIM功能分值對比 治療前及出院時,兩組FIM功能分值差異不大,P均>0.05;術后1個月和術后3個月觀察組FIM分值均明顯較對照組高,P均<0.05。見附表3。
2.4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包括傷口感染、傷口愈合緩慢、肺部感染、房顫等共發(fā)生6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3.95%;對照組包括上述并發(fā)癥在內共發(fā)生10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3.26%,兩組差異明顯,P<0.05。
相關資料報道[5]:轉子間骨折老年患者行內固定手術治療后隱性失血量占總失血量的80%左右,遠遠高于圍術期顯性失血量,是骨折內固定術后主要并發(fā)癥。因老年患者身體各器官處于衰竭期,普遍存在心腦血管基礎疾病,而術后隱性失血量大,改變其血流動力學,加重器官血供不足,術后康復進程緩慢,甚至出現(xiàn)多種并發(fā)癥,危及生命。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均出現(xiàn)隱性失血和顯性失血,其中觀察組隱性失血量多達(379.89±102.46)ml,而顯性失血量僅(152.11±38.42)ml,隱性失血量約為顯性失血量的2倍。內固定術后患者出現(xiàn)隱性失血具體原因仍在研究中,目前認為主要有以下危險因素:①骨折后斷裂段失血,術中擴髓松質骨面過多滲血;②大量血液流入肌肉間隙和組織間室;③多種因素引起的溶血,血液向組織間液滲出。
本次研究使用升血寧對股骨轉子間骨折術后貧血的老年患者進行治療,發(fā)現(xiàn)療效明顯好于使用琥鉑酸亞鐵薄膜衣的對照組。兩組患者均于術前開始用藥,治療時間相同,觀察組圍術期隱性失血量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31.78±98.69)ml,P<0.05,說明升血寧能有效減少隱性失血量,觀察組總失血量較對照組更少,差異明顯,P<0.05。
升血寧成分來自綠色植物的葉綠素或是蠶砂、動物血液,其中蠶砂在《中藥大辭典》和《中國藥典》均有記載,在我國有久遠的藥用史,蠶砂味甘辛,性溫,入干脾經,有利濕化濁、鎮(zhèn)靜安神、清熱祛風、活血通絡等功效。《本草拾遺》[6]中描述蠶砂可用以治療“冷血瘀血”,《本草綱目》中描述蠶砂可治“婦人血崩”。此外蠶砂可治療血虛不能養(yǎng)經絡,治療血瘀血少。而《本草備要》中記載將蠶砂炒黃浸入酒中治療冷血瘀血,由此可見我國古代醫(yī)者已經懂得應用蠶砂提取物治療血虛。沈先東[7]等研究者報道,升血寧在治療缺鐵性貧血中能有效提高血紅蛋白水平,與治療前差異顯著,P<0.05。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前及術后2天血紅蛋白水平與對照組接近(P>0.05);但術后1個月時,觀察組血紅蛋白水平高達(113.20±7.57)g/L,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直至術后3個月時兩組血紅蛋白水平才接近。
由此可見應用升血寧的觀察組老年患者術后貧血糾正更快,有利于早期康復。經FIM評分對治療后患者髖部功能進行評估,發(fā)現(xiàn)觀察組術后1個月及3個月的分值更高,P<0.05。提示觀察組髖部功能恢復更快。郭占東[8]等研究者發(fā)現(xiàn)隱性失血不利于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髖部康復,影響髖部功能。由此可見升血寧通過糾正貧血改善了患者髖部功能。此外,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3.95%)較對照組(23.26%)低,P<0.05。說明升血寧用藥安全。
綜上所述,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術后使用升血寧能快速糾正貧血,減少并發(fā)癥,促進髖部功能恢復,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