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從梅, 陶運三
(安徽科技學院 體育部, 安徽 鳳陽 233100)
?
不同運動項群體育課程對女大學生身體素質影響的實驗研究
——基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范疇內的六項項目
劉從梅, 陶運三
(安徽科技學院體育部, 安徽鳳陽233100)
體育教學實踐操作層面的建設,是真正推動學校體育改革、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堅實源動力。本研究以體育“工具性”價值為依據(jù),以教學實驗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為主要研究方法,以《標準》范疇內六項項目測試的數(shù)據(jù)為研究內容,研究技能主導類表現(xiàn)難美性項群、技能主導類隔網對抗性項群,經過1學年的教學,學生身體素質在項群之間相應項目的變化情況。結果表明,肺活量、坐位體前屈、1'仰臥起坐三個項目的增長幅度,表現(xiàn)難美性項群與隔網對抗性項群相比,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50m、800m、立定跳遠三個項目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不同運動項群;表現(xiàn)難美性;隔網對抗性;教學;身體素質;影響
從歷時性看,無論是對于個體還是整個人類歷史,體育都是歷時最長的教育內容與形式之一[1],體育一直是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再看我國近現(xiàn)代學校體育思想發(fā)展演變歷程:先后引進前蘇聯(lián)的技術教學思想,歐美的快樂體育思想、終身體育思想等;進入21世紀,在健康理念主導下,學校樹立起“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v觀每種學校體育思想的核心目標都是為增進學生身體健康目的。1979年揚州會議做出“衡量學校體育好壞唯一標準是學生體質是否得到增強”的決定[2]。由此看出:學校體育是一種以“身體”教育為本職的“工具本體”性教育過程。研究體育“工具本體”的文獻很多,但多數(shù)是圍繞單個項目進行實驗研究;對于多個項目,以運動項群為分類標準,分析項群間相應項目變化情況,文獻幾乎沒有。在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以關鍵詞分別為“項群”、“項群教學”進行檢索,結果分別為89篇和1篇論文。借助競技體育領域對運動項目項群的分類方法,以表現(xiàn)難美性、隔網對抗性兩個項群為教學實驗對象,以參加這兩個項群學習1學年的學生、進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簡稱《標準》)測試的數(shù)據(jù)為研究內容,研究學生身體素質在不同項群間的變化情況,為今后學校體育項群專項課的設置、教學教改提供參考依據(jù)。
1.1實驗對象以本校大二年級參加體育必修課的女生為實驗對象,技能主導類表現(xiàn)難美性項群198人:健美操67人,瑜伽131人;技能主導類隔網對抗性項群165人:排球129人、網球36人。她們以“三自主”選課方式參加學習。抽取方式:選課后組成專項教學班,隨機抽取11個班的全體學生。
1.2研究方法
1.2.1教學實驗法教學實驗時間與測試時間:教學實驗時間是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為期1學年,每學期16個教學周,每周2節(jié)課。實驗前測時間是2014年9月的第1、2個教學周;實驗后測時間是2015年6月的第15、16個教學周。本校采用“1+1”教學模式,即1學年學習1個專項項目,實驗前測、后測時間分別是學生學習開始、學習結束時間。
教學過程實施內容:理論、實踐兩部分內容。不同項目實踐部分教學內容是:①排球為六大技術教學(準備姿勢與移動技術、發(fā)球、墊球、傳球、扣球、攔網)+理論與實踐綜合運用(教學比賽與裁判法)+身體素質練習;②網球:基本技術(底線正、反拍擊球技術、發(fā)球——接發(fā)球技術、正反拍削球、網前正反拍截擊、挑高球、高壓球、反彈球、放小球)+基本戰(zhàn)術(單打、雙打)+身體素質練習;③瑜伽:瑜伽調息體位法+初級階段瑜伽+中級階段瑜伽+雙人瑜伽+舞韻瑜伽+瑜伽創(chuàng)編+身體素質練習;④健美操:基本步法+全民健身操二級有氧舞蹈組合一至八成套動作+全民健身操四級有氧舞蹈組合一至九成套動作+健身操成套動作創(chuàng)編+身體素質練習。
教學實驗測試項目、測試方法與數(shù)據(jù)采集 測試項目是依據(jù)《標準》的精神,結合學校實際而規(guī)定的八項目。測量方法為儀器、人工。數(shù)據(jù)測量、收集者均是教學班的授課教師。本次研究去掉身高、體重兩項目,是因為身高、體重的實驗前后測量方法不一致;其它六項實驗前后測量方法一致。六項項目分別是:肺活量、坐位體前屈、1'仰臥起坐、立定跳遠、50m、800m。肺活量水平體現(xiàn)心肺功能發(fā)育情況,肺活量越高則說明受試者肺部功能越強;坐位體前屈、1'仰臥起坐、立定跳遠、50m、800m,分別反映學生柔韌素質、力量耐力、爆發(fā)力、速度素質、速度耐力素質,此六項項目能較全面顯示出學生的總體素質。測試方法:50m、800m、坐立體前屈采取人工手動計時、測量,其它采用電子儀器測試;數(shù)據(jù)收集方式:人工手動測量采取手動輸入,電子儀器測試數(shù)據(jù)是自動傳輸,然后匯總、整理。
1.2.2數(shù)理統(tǒng)計法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對所測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并經T檢驗,P<0.05為顯著性差異,P<0.01為非常顯著性差異。
1.2.3文獻資料法通過CNKI、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查閱相關文獻。
學生個體間存在差異是正?,F(xiàn)象,為了消除個案間的客觀差異影響研究結果,本次研究采取各個個案“增長幅度”的數(shù)值,作為原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增長幅度是指:同一學生在同一項目中,用實驗后測數(shù)據(jù)減去實驗前測數(shù)據(jù),其差值就是這個學生在1學年中身體素質的增長幅度。經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其結果見表1、表2。
由表1可以分析出三點:1.不同運動項群間學生身體素質增長幅度總體狀況是:表現(xiàn)難美性項群高于隔網對抗性項群,均值反映這一狀況。六項項目中有五項是表現(xiàn)難美性高于隔網對抗性,只有800m一項,均值增幅是隔網對抗性高于表現(xiàn)難美性。2.項群間不同項目身體素質增長幅度存在差異。由均值得出:肺活量、1′仰臥起坐增幅較大;其次是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增幅差別不大的是50m、800m。3.項群內學生個體間增長幅度的波動狀態(tài)不一致,即學生個體間身體素質增幅大小存在差別,但50m、800m項目差別不大。從標準差數(shù)值可以看出:肺活量波動幅度是隔網對抗性項群大于表現(xiàn)難美性項群;1′仰臥起坐、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的波動幅度,是表現(xiàn)難美性的大于隔網對抗性。
表1 表現(xiàn)難美性與隔網對抗性組統(tǒng)計量
表2 表現(xiàn)難美性與隔網對抗性獨立樣本檢驗
表2是檢驗不同項群間顯著性水平的依據(jù)。由表2可以得出兩點:1.兩項群在肺活量、坐位體前屈、1′仰臥起坐三項目的增長幅度上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理由分析:通過方差方程的Levene檢驗,概率是10.4%、8%、3%,都是小概率事件;再通過均值方程的t檢驗,Sig(雙側)值都是0.000,小于0.001,表現(xiàn)出非常顯著性差異。結合表1的均值數(shù)值,得出的結論是:表現(xiàn)難美性項群在肺活量、坐位體前屈、1′仰臥起坐三項目上,與隔網對抗性項群的相應三項目相比,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2.兩項群在立定跳遠、50m、800m三項目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3.1結論
(1)表現(xiàn)難美性項群與隔網對抗性項群相比,在肺活量、坐位體前屈、1'仰臥起坐三項目上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在立定跳遠、50m、800m三項目上,兩項群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2)兩項群間學生身體素質增長幅度總體狀況是:表現(xiàn)難美性項群高于隔網對抗性項群,只有800m一項,是隔網對抗性高于表現(xiàn)難美性。
(3)兩項群波動狀態(tài)反映出:學生個體間身體素質增長幅度存在差異,但兩項群在50m、800m項目中差別不大。
3.2分析
3.2.1教學內容體系完整豐富是保障學生身體素質提高的必要條件(1)每個運動項群不同項目教學內容的安排具有連貫性、豐富性、針對性、發(fā)展性的特點,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2)每個項目實踐部分都安排身體素質練習內容,教學中安排專項素質、力量素質、速度素質、耐力素質、協(xié)調性素質、柔韌性素質等等練習內容,經過長達1學年的教學,學生整體素質提高是必然結果。
3.2.2項目自身特點與結論關聯(lián)性很大表現(xiàn)難美性項目融“音、體、美”于一體;又具有健身美體、調息安神、動靜平衡、養(yǎng)顏排毒、物理治療等功效,格外受女大學生青睞。特別是瑜伽項目的呼吸法、體位法練習,能針對性提高肺活量水平、腰腹肌力量、柔韌性素質等,與結論吻合。
3.2.3結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女性年齡段自身發(fā)育特點大二年級女學生年齡多在17~19歲,她們在力量、速度、速度耐力方面的提高差異不大;不排除少數(shù)人因努力程度、自身固有素質而造成的較大或較小變化。而在柔韌性素質、腰腹肌力量方面,運動負荷與頻率不同,效果不同。
3.3與某些觀點進行商榷
李紅記在《瑜伽運動對大學生健康體適能影響的實驗研究》一文中,認為“瑜伽運動的運動強度太小[3]”的觀點,本人不贊同,在此想與之進行商榷。第一,瑜伽項目的運動強度是可以調節(jié)、控制的,“強度太小”的結論,我認為不妥。瑜伽運動項目與其它運動項目一樣,教師是可以通過教學內容的設計、安排,調節(jié)其運動強度的大小。第二,瑜伽項目運動強度遞增性明顯。一個真正習練瑜伽的人都知道一個不爭的事實:瑜伽是一項兼力量、柔韌、協(xié)調、平衡、美觀、呼吸、意念等素質與能力同時發(fā)展的項目,瑜伽練習者習練時間越長,運動強度也越來越大。
4.1高校應積極推廣、開設瑜伽等表現(xiàn)難美性項群的體育專項課
這類項目教學效果很好,在肺活量、腰腹肌力量、柔韌性素質方面,學生學習效果優(yōu)勢明顯。
4.2高校體育課程“1+1”教學模式值得推廣
體育課程設置為“1+1”模式,即1學年學習1個運動項目,學生能系統(tǒng)學習、領會、掌握、運用該項目的理論知識、技能技巧;在綜合能力運用或創(chuàng)編創(chuàng)新階段,學生能體驗、感受到運動的樂趣與魅力,增強了自信心、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
4.3每個項群教學要盡量考慮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如隔網對抗性項群的教學要加強肺活量、腰腹肌力量、柔韌性素質方面的練習。
4.4大學體育教學階段要為學生未來健康打下基礎
大學階段體育課的學習與訓練,既需彌補中學階段體育教育的不足,又要為學生儲備終身體育鍛煉的方法、能力做好準備,任務艱巨、意義非凡。我們每位教育者,應以技能傳授為橋梁,實現(xiàn)體育課宏觀教育目標與微觀身心健康目標的銜接,為學生未來健康打下基礎。
4.5研究局限與展望
本校表現(xiàn)難美性項群中,學習健美操、瑜伽項目的學生只有女生,此次抽樣只是從女生中抽取;男生如若學習,情況會怎樣?或者改變項群,抽樣對象要兼顧男、女生,研究不同項群之間的關系,結論又如何?有待研究。
[1]羅永義,仇軍.基于體育本體論的“快樂體育”教學理念反思[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2):105-111.
[2]馮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校體育改革回顧——曲宗湖教授訪談錄[J].體育學刊,2007,14(9):1-5.
[3]李紅記.瑜伽運動對大學生健康體適能影響的實驗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師范學院,2014:25.
(責任編輯:郭萬紅)
Experimental Study of Different Event Groups PE Course Constitution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National Student Physical Health Standard" Category Six Projects
LIU Cong-mei,TAO Yun-sa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F(xiàn)engyang 233100, China)
PE teaching practice operational level building is really driving school sports reform,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a solid source of power. This study regards "instrumental" value as the basis for teaching experiment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with the "standard" category within six test real data for research projects, research skills leading difficulty and beauty event group, skill dominated and separated net event class group, after one year of teaching,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changes between the respective group projects it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ung capacity, sit and reach, 1 'crunches three growth projects, difficult and beautiful Events Group and separated net event - groups compared to there is a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remaining three items do not exist i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50m,800m and standing long jump .
Different event groups; Difficulty and beauty; Separated net event; Education; Fitness; Influence
2016-01-07
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一般項目(14YJCZH174);安徽省教育廳一般項目(2015jyxm256);安徽科技學院校級重大教研項目(114jfk14)。
劉從梅(1972-),女,安徽省肥東縣人,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
G804.3
A
1673-8772(2016)04-01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