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巧紅 李素領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消化科,河南 鄭州 450014
?
茵陳術附湯加味聯(lián)合臍火療法治療陰黃40例臨床研究
劉巧紅李素領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消化科,河南鄭州450014
目的:觀察茵陳術附湯加味聯(lián)合臍火療法治療陰黃的臨床效果。方法:將陰黃型黃疸患者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茵陳術附湯加味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臍火療法治療,治療8周后比較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和總有效率。結(jié)果:觀察組患者肝功能恢復及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茵陳術附湯加味聯(lián)合臍火療法治療陰黃能有效改善患者肝臟功能,效果明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陰黃;茵陳術附湯;臍火療法
黃疸為臨床常見疾病,分為陽黃和陰黃,臨床以陽黃多見,陰黃次之。陰黃多為濕從寒化或久病脾陽受損轉(zhuǎn)化而成。中醫(yī)在治療陰黃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且效果明顯,其代表方劑為程鐘齡《醫(yī)學心悟》創(chuàng)制的茵陳術附湯。筆者臨床上運用茵陳術附湯聯(lián)合臍火療法治療陰黃效果明顯,現(xiàn)報道如下,以饗同道。
1.1一般資料選取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消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門診及住院已確診為陰黃型黃疸患者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其中觀察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27~81歲,平均(45.1±2.3)歲;病程1.5~24月,平均(14±3.1)月;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32~76歲,平均年齡(41.4±3.5)歲;病程2~30月,平均(16±2.5)月。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醫(yī)內(nèi)科學》[1]及《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身目俱黃,黃色晦暗,脘腹痞脹,納差,神疲乏力,大便不實,口淡不渴,舌質(zhì)淡紅,苔白膩,脈沉遲或濡緩,證屬陰黃。
1.3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心、腎、肺等重要臟器疾病者;②患有肝硬化、肝癌、膽道梗阻患者;③對中藥過敏者。
1.4方法
1.4.1對照組①一般西醫(yī)治療: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針(浙江海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0.5g/支,H20103110)1.0g加入10%葡萄糖水250mL靜脈輸注,1次/d;多烯磷脂酰膽堿針(成都天臺山制藥有限公司,5mL/支,H20057684)15mL加入10%葡萄糖水100mL靜脈輸注,1次/d;人血白蛋白針(Instituto Grifols,S.A,10g/瓶,S20140106 )10g靜脈輸注,1次/d。②茵陳術附湯:茵陳 30g,白術30g,干姜6g,制附子、炙甘草各10g,肉桂 3g,澤瀉15g,茯苓30g。肝郁脾虛者:加柴胡、白芍、黃芪、黨參;氣滯血瘀者:郁金、丹參、紅花、山甲;脾腎陽虛:補骨脂、吳茱萸;濕盛者:扁豆、薏苡仁、豬苓。服法:1 劑/d,水煎400mL,分早晚2次溫服。4周一療程,共2個療程。1.4.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臍火療法,操作步驟如下:①藥餅組成:黃芪、黨參、白術、莪術、附子、炒薏苡仁各30g,肉桂 15g,蕎麥粉100g,經(jīng)加工制成圓餅,厚1cm。②藥筒制作:由蠟和草紙制成,中間空心,直徑2.5cm,高7cm。③用法:先將藥餅置于臍部,將蠟筒放于藥餅上面,正對臍中心,點燃上端,自然燃燒并及時用鑷子去除灰燼以防燙傷,燃盡后換第2根,7根為一次量。④用法:1次/d,一周一個療程,共8個療程,每2個療程休息1~3d。
1.5評價標準
1.5.1觀察指標I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體征變化;II治療前后肝功:TBIL、ALB、ALT數(shù)值變化。1.5.2療效指標顯效:黃疸消退,TBIL、ALB、ALT恢復正常;有效:黃疸減輕,消化道癥狀改善明顯,食欲增加,TBIL下降>50%;無效:黃疸不退或加深,實驗室指標無改善,或放棄治療者。
2.1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值變化比較觀察組TBIL、ALB、ALT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療效比較兩組患者治療8周后,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變化情況 ±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表2 兩組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內(nèi)經(jīng)》中已有對黃疸的相關描述,如《素問·平人氣象論》云:“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睆堉倬案鶕?jù)黃疸的病因特點在《傷寒雜病論》將其分為谷疸、女勞疸、酒疸三種,并列出了對應治療的方劑,目前臨床多將黃疸分為陰黃和陽黃。陰黃的病因病機比較復雜,寒濕最為多見,《臨證指南醫(yī)案·疸》按:“陰黃之作,濕從寒化,脾陽不能化熱,膽液為濕所阻,漬于脾,浸注肌肉,溢于皮膚,色如熏黃?!毙袄в谄ⅲ懼判共粫?,發(fā)于體表,則為陰黃,故膽汁瘀滯為果,陰黃為表象,該病多累及肺、脾、肝、膽,治療以解除肝膽?zhàn)鰷橹鳌?/p>
“陰黃之癥,身冷,脈沉細,乃太陰經(jīng)中寒濕,身如熏黃,不若陽黃之明如橘子色也?!”阕岳?茵陳術附湯主之(《醫(yī)學心悟》)”。茵陳術附湯是治療陰黃的常用方,方中“茵陳,善清肝膽之熱,兼理肝膽之郁,水消郁開,膽汁入小腸之路毫無阻隔也(《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該方溫陽、健脾、化濕并用,臨床根據(jù)陰黃病機不同而加減,應用十分廣泛。
“臍為五臟六腑之體,元氣歸藏之根”,臍為任脈神闕穴所在,沖脈亦經(jīng)過該部位。觀察組采用臍火療法治療,藥餅由黃芪、黨參、白術、莪術、附子、炒薏苡仁、肉桂、蕎麥粉組成,其中肉桂溫補脾陽,黃芪、黨參補中益氣,薏苡仁、砂仁、白術健脾除濕,莪術破血行氣調(diào)理氣機,全方溫脾除濕,補氣行氣共湊,加以火熨,置之于臍,更增其去寒濕、補元陽、行氣通絡、疏肝利膽之效。臍火療法將火、熱、藥并用,激發(fā)機體潛能而達到藥到病除之功。
總之,茵陳術附湯加味聯(lián)合臍火療法治療陰黃療效確切,易于被患者及家屬接受,方法簡單、安全,效果明顯,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1]周仲瑛.中醫(yī)內(nèi)科學[M].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 301.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0.
[3]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重型肝病與人工肝學組. 肝衰竭診治指南(2012年版)[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3,03:210-216.
[4]孟春萍,王志煒.加味茵陳術附湯治療陰黃56例[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1,46:340.
[5]屈萬濤,張萬里,王賀毅.鼓脹丸治療肝硬化腹水40例[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5(2):68.
[6]李曼玲.黃疸病膽汁淤滯癥(陰黃)的辨證體會[J].中國醫(yī)藥指南, 2008,06(12):133-134.
[7]韓捷,顧亞嬌.臍火療法治療陰黃(乙肝肝硬化)15例[J].中國針灸,2012,32(6):490.
(編輯:穆麗華)
2016-05-23
劉巧紅(1991-),女,漢族,碩士研究生,住院醫(yī)師,研究方向為消化系統(tǒng)疾病。E-mail:1163844112@qq.com
R256.41
A
1007-8517(2016)15-00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