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平 劉永志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64)
?
文藝復興運動起源和意義的再反思
何平劉永志
(四川大學,四川成都610064)
“文藝復興”可以被視為是對古典文化精神、藝術和知識范型的一場復興運動。從一種去中心的視角考察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起源和傳播,可以發(fā)現那一時期西歐范圍內都出現過文化復興的景象,而且北歐文化和藝術的發(fā)展對佛羅倫薩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有著直接的影響。文藝復興的藝術實踐對近代實驗科學的興起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但類似達芬奇這樣的文藝復興藝術家的科學實踐又受到之前英國和法國在繼承古代希臘科學傳統基礎上的科學實踐的影響。
意大利文藝復興;文化史;跨文化研究
現今一些論著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描述有排他性敘事之嫌,9世紀以來歐洲文化發(fā)展的連續(xù)性以及北歐、西歐和阿拉伯文化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貢獻等等這樣一些重要的背景多未深究,因而也具模式化和簡單化之特點。此外,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也常被以現代的眼光加以解讀,賦予其本來并不自覺創(chuàng)造的時代意義。弗格森就曾此指出:“文藝復興最初僅限于藝術或古典文化的再生,后來一代又一代的學者將概念不斷擴大,把他們認為與中世紀文明相對的現代精華統統加入其中。”①因此,對文藝復興運動的起源和意義的更深入的探究可以從跳出現代主義的陷阱,②把意大利文藝復興回歸到其本來的位置的做法開始。
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一書中寫道:“每一雙眼睛對特定文化的輪廓或許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映像,……而且也可能導致根本上不同的結論。實際上,該學科意義重大,依然需要重新探討,從多維動態(tài)的視角予以研究或許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雹郾娝苤? 自羅馬文明衰落后,復興古典文化和知識的運動在歐洲就此起彼伏,出現了多次所謂“文藝復興”,④雖然這些運動未曾達致14-16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力和意義。9世紀有所謂“加洛林文藝復興”,以對拉丁古典著作、拉丁語、詩歌、散文的保存和使用為主要特征;⑤10世紀,其他地方中斷的加洛林知識和文化復興運動在神圣羅馬帝國三位皇帝奧托一世、奧托二世和奧托三世的獎掖下在德意志地區(qū)繼續(xù)發(fā)展,史稱“奧托文藝復興”;⑥12世紀,出現以翻譯古希臘典籍、復興希臘哲學和科學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所謂“12世紀文藝復興”。⑦哈斯金斯認為,9 世紀到15世紀的西歐文化發(fā)展存在一種連續(xù)性。
實際上,隨著經濟的復興和文明的發(fā)展,對古典時期創(chuàng)造出的知識和學問的利用、發(fā)掘和發(fā)展總是會出現的, 轉向人的知識探究也會出現。 前述意大利文藝復興之前的歐洲歷史上的幾次文化復興運動就是證明。雖然“人文主義”(humanism)這個詞出現于后來的19世紀,⑧但人文主義作為一種觀念,一種思想似乎很早就有了。從詞源學來說,“humanism”源自拉丁語“humanitas”,意指仁義、對他人關愛,以及人文學科所包含的價值觀等等。在公元2世紀的學者奧魯斯·格留斯的《閣樓夜讀雜記》(The Attic Nights)中,對這些涵義已有所闡述。⑨正是在這種概念基礎上, 學術界有所謂“古典人文主義” 、“阿拉伯人文主義”和“基督教人文主義”之說。⑩到后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所附帶的思想更強調個人價值,反對盲信和蒙昧主義,推崇依據證據的批判性思維和理性精神。
如此等等,可以說明在經歷了中世紀文化衰退后,撿拾、利用并發(fā)展歐洲過去所創(chuàng)造的知識成就有一種歷史的必然性。
在對教會的腐敗和經院哲學的批判方面,羅杰·培根也不亞于后來的意大利作家們,1277年,培根寫了一本名為《神學概要》的小冊子,攻擊經院哲學,批判教士的道德敗壞, 由此而冒犯教廷,被新任教皇尼古拉斯四世判處監(jiān)禁,直到1292年才獲釋。在牛津的大牢中,培根還呼吁建立“實驗科學”,這種精神和勇氣甚至超越后來因科學信念而被教廷審判的伽利略。
意大利學者里米尼的格里高利在1343—1344年將牛津大學的新觀念帶到巴黎,使巴黎大學的創(chuàng)新精神覺醒。里米尼的格里高利在1342年返回巴黎大學前,曾在意大利半島的博羅尼亞大學、帕多瓦大學和佩魯賈大學講學。里米尼熟悉并使用牛津和其他英國的學術著作。牛津學者奧卡姆本人在1328年也曾在意大利短暫停留。英國學者愛恩威克的威廉在1323年被任命為博羅尼亞弗蘭西斯修會學校的誦經員。當時,伯利、奧卡姆、羅丁頓和查頓等許多英國學者的著作在博羅尼亞都能找到。有證據表明,文藝復興末期的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熟知羅杰·培根,并受到其科學觀思想的影響。
15世紀前后,英國和勃艮第荷蘭經常聯合起來對抗法國,還曾締結皇室婚姻聯盟,這有助于形成穩(wěn)定的文化藝術交流通道。都鐸王朝的幾代君主都把勃艮第朝廷的審美品位,建筑和裝飾風格奉為楷模。愛德華四世、亨利七世和亨利八世都是“哈荷族”。1470-1471年,英國國王愛德華四世曾在荷蘭度過一段流放歲月。后來的亨利七世和亨利八世與愛德華四世同樣,也在宮廷中大量聘用荷蘭畫師、建筑師、雕刻師、木匠和玻璃工匠。亨利八世的幾任宮廷畫師都是荷蘭人。在這種審美風尚下,大量荷蘭工匠來到英國。王室成員、貴族、商人也經常訪問荷蘭,購買荷蘭掛毯、繪畫、雕刻品和書籍等。
愛德華四世修建的一系列城堡、宮殿和室內裝飾都刻意模仿勃艮第宮殿風格。溫莎城堡的圣喬治教堂的禮拜堂就是由兩位荷蘭雕刻師操執(zhí)修建。亨利七世不僅要求模仿荷蘭人的宮殿和宅邸風格,而且連荷蘭宮廷的生活習俗也事無巨細地仿效,他購買了大量荷蘭工匠制作的仿效意大利藝術家包括拉斐爾風格的掛毯。英國王室甚至經營代購荷蘭掛毯和玻璃制品的業(yè)務。倫敦的一些主要建筑,如威斯特敏斯特教堂的禮拜堂、圣彼得教堂和劍橋國王學院的禮拜堂都有荷蘭工匠參與建造。 白金漢宮的國宴大廳由建筑師瓊斯于1622年設計,是倫敦首棟意大利帕拉第奧風格建筑。受荷蘭建筑風格影響的英國建筑師萊恩設計建造了包括圣彼得大教堂在內的52座英國教堂。
在傳播人文主義思想上,“北方文藝復興”的著名學者荷蘭的伊拉斯謨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伊拉斯謨先后在歐洲多所著名大學,巴黎大學、劍橋大學、博羅尼亞大學和帕多瓦大學等學習和講學。伊拉斯謨是一位多產的學者,其拉丁文語言優(yōu)美,著作中有大量諷刺教會和世俗社會的腐敗的內容。借助于新的印刷術,他的著作被荷蘭、巴黎、威尼斯和巴塞爾等地的大出版商印行,成為歐洲的熱銷書。伊拉斯謨在一位英國貴族的引領下于1499年來到英國,1506年在劍橋大學注冊入學,攻讀希臘語,期望在劍橋獲得博士學位,他后來到意大利都靈大學學習,1509年返英。伊拉斯謨最后是在巴黎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1511-1514年,伊拉斯謨再次返英,在劍橋大學任教,講授希臘語和神學,其間與英國學者組建了人文主義者社團,還成立了圣保羅學校傳播人文主義思想。他的名著《愚人頌》就是在英國人文主義者莫爾的住處完成的。
“文藝復興”一般認為開始于1350年,以薄迦丘發(fā)表《十日談》,彼特拉克發(fā)表《頌歌》為標志;文藝復興的結束則被一些意大利學者定在1600年,以支持“日心說”的布魯諾被處以火刑為標志。很多意大利學者也認為1350年,而不是1492年,是中世紀的結束。彼特拉克使用了“中世紀”和“黑暗世紀”這兩個詞,指稱公元476年羅馬陷落到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 在他看來,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歐洲文化有一個顯著的衰退,語言的狀態(tài)(優(yōu)雅的古典語言被中世紀的拉丁語取代),展示了文化衰落有多么嚴重。這種對中世紀始末的劃分對意大利來說可能是合理的,至今意大利很多城市中,仍以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和城市格局為主,因此把文藝復興定為意大利“近代”的開端也許是合理的。 然而, 歷史的發(fā)展在各地區(qū)是不均衡的,并沒有一個統一的世界歷史階段在各國同時顯現,某一時刻,一些國家已經進入近代,可能另一些國家,如東歐就還會仍處在“農奴制”占很大成分的社會經濟發(fā)展階段。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確出現了一些新的文化精神,這也可以從當時的哲學、文學和藝術作品所宣揚的人生觀看出。有學者認為,文藝復興之前,流行的人格模式顯現出三大特征: 自我貶低或謙卑(Humility,humus)、 服膺權威(Authority,auctor)和崇拜圣跡(Pilgrimage,peregrines)。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家們則鼓吹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 質疑精神(skepticism)和折衷主義(eclecticism)。人們因此而注重發(fā)揚個性或個體風格,強調自我塑造。自傳、傳記、肖像畫和自畫像等等的流行就是這種心理的反應。兼收并蓄,海納百川的精神表現在對來自古典希臘羅馬和阿拉伯等等的知識和學問的開放態(tài)度上。實證態(tài)度和經驗主義精神在當時工匠/藝術家階層也十分顯眼。
然而,現今的一些著述描繪出仿佛有一個階層,他們以某種意識形態(tài)為宗旨,有計劃地反封建,反神學,因此而標志著一個歐洲范圍內的新的時代的降臨,似乎有以現代眼光觀之并模式化之嫌。從當時的文獻可以發(fā)現,現在我們稱之為人文主義的那種思想或知識體系,開始的時候主要是指一套課程體系以及與之相聯系的教育理念。在布魯尼那個時代,“humanista” 指一套人借以提升自身修養(yǎng)的學習科目,包含語法、修辭、詩歌、道德哲學和歷史學等。布魯尼也認為,是彼特拉克為意大利人開辟了道路,展示了如何獲取完善人生的學問。但當時對此新潮流的解讀也僅此而已。 現代意義上的“humanism”這個概念, 直到1808年才由德國教育家里特漢所首先使用, 并且經由1859年德國歷史學家維格特出版的一本書才流行開來, 到19世紀下半葉, 人文主義者(humanist)這個詞才被使用。
注釋:
① W.K. Ferguson,The Renaissance in Historical Thought, Cambridge, M.A. 1948,p.ix.
② 關于“現代主義”歷史思維的缺陷,參見何平的文章《超越現代——論歷史知識的后現代轉型》,載《學術研究》2009年第8期,或《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歷史學》2009年12期。
③ J. Burckhardt, The Civilization of Renaissance in Italy, S.G.C.Middlemore, trans., New York, 1960,p.39.
④ La Renaissance(文藝復興)原為法語詞,英文詞同樣,意大利語中對應的是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構成。
⑤ 參見J. Hubert,J. Porcher & W. F. Volbach, Carolingian Renaissance, George Braziller, 1970;John G. Contreni, "The Carolingian Renaissance", in Warren T. Treadgold, ed. Renaissances before the Renaissance: cultural revivals of late antiquity and the Middle Age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Janet L. Nels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arolingian renaissance" in her Politics and Ritual in Early Medieval Europe, London-Ronceverte: Hambledon Press, 1987.
⑥ 關于奧托文藝復興(Otto Renaissance)參見Oskar Rückert: Ottonische Renaissance. Ausgew?hlte Stücke aus Widukind von Corvey, Ruotger, Liudprand von Cremona, Hrotsvit von Gandersheim, Ekkehard IV. von St. Gallen. Teubner, Leipzig 1926; Hans Naumann: Karolingische und ottonische Renaissance. Englert und Schlosser, Frankfurt a. M. 1926.
⑦ 哈斯金斯認為:“12世紀的文藝復興更多表現在哲學和科學領域?!币姽菇鹚梗骸妒兰o文藝復興》,張瀾、劉疆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第198頁。
⑧ 古羅馬作家西塞羅已經使用拉丁文的“humanitas”這個詞了, 人文主義者稱自己為“humanista”, 但“Humanism”這個詞卻一直到1808年才出現。
⑨ Aulus Gellius, The Attic Nights, LOEB, 1929.
⑩ 參見維基百科英文版”humanism”條目,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umanism。
[責任編輯:翟宇]
四川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研究專項(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學科前沿與交叉創(chuàng)新研究重點項目(SKX201007)。
何平,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歐洲史;劉永志,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歐洲文化史。
K503
A
1002-6924(2016)06-028-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