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煜
早晨送女兒游游和鄰居的孩子一起去上學(xué)。剛下車,游游就遇到好朋友叮當(dāng),倆人見面特親密,馬上手拉手,一路嘰嘰咯咯聊著笑著往前走。鄰居的小女孩眨眼就被落下了,只能一個人,低著頭跟在后面。
我趕上去,拍拍那小姑娘的書包,伸出手說:“嗨!你愿意和我一起走嗎?”她一愣,然后笑了,拉起我的手。我們倆也手拉手,學(xué)著前面兩個孩子的樣子蹦蹦跳跳地走著,一邊走,我一邊做出呼哧帶喘的樣子喊游游:“哎——等等啊!你們太——快——啦!我的老胳膊老腿跟不上啦……”
孩子們?nèi)α?。游游和叮?dāng)停下來,一邊嘲笑我趕路的樣子,一邊等著我們。然后一群孩子開開心心進了校門。
我是個個性安靜又刻板的人,但是做了媽媽之后,總是情不自禁,對每一個遇見的孩子微笑。我曾經(jīng)奉行“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的處事原則,但是做了媽媽之后,居然干過在路口攔截推著童車試圖闖紅燈的媽媽的“壯舉”。
這種改變,說“自我成長”或許有些陳詞濫調(diào),我倒是更喜歡幾年前翻譯的一本書《養(yǎng)育女兒》里的說法——做個好阿姨。
書里這樣說:
我曾經(jīng)問過聽我講座的人:誰有一個給你們?nèi)松鷰砭薮蟾淖兊陌⒁??在?/3的女性舉了手,而且,年紀(jì)越大,比例越高……
我所說的“阿姨”包括爸爸或媽媽的姐妹,以及女孩的成年女性朋友和你們家的朋友中關(guān)心她成長的人。
作為一個阿姨,因為置身于各種家庭短長之外,更容易心平氣和,更包容,也有更大的行動空間。
傾聽孩子們的心聲,為他們的夢想提供支持,所以作者鼓勵阿姨們:幫助他們進行更加理性地思考……
最重要的是,作者最后提到:
“做個好阿姨,或者做個好叔叔的意義遠比我們認(rèn)為的重要……這會是一段互相滋養(yǎng)的關(guān)系,她會回報你新鮮感和清晰的視野。阿姨們可能覺得自己是老古板,所以需要女孩們激活自己的年輕因子。”
之所以又發(fā)了上面這一長篇感慨,是因為“貝太太”。
《貝太太從前為什么那么兇……》,這樣的標(biāo)題再配上這個封面,對于向來題材廣泛,內(nèi)涵豐富的繪本來說,也顯得有點特別。
它講了一個對所有人都很不友善的老太太的故事。
以及,一個原本可愛又柔弱的小女孩如何會成長為這樣一個兇巴巴的老太太的故事。
故事線迅速轉(zhuǎn)為沉重,沉重地講了一個沉甸甸又重要的道理:
當(dāng)弱小者的悲傷與憤怒被忽視,很可能會積累、沉淀,轉(zhuǎn)化為巨大的破壞力。
很久以前,貝太太是個可愛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卡蒂雅。她的個子非常矮小,其他孩子總喜歡捉弄她??ǖ傺呕氐郊?,把這件事告訴媽媽。媽媽卻說:“快點兒去洗手,洗好了手,來這里乖乖坐好。吃東西的時候不準(zhǔn)說話?!?/p>
小卡蒂雅越想越傷心,她心底的憤怒,經(jīng)過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越長越大。
而故事的后半段,當(dāng)貝太太憤怒的目光落在一個小女孩的身上,一切轉(zhuǎn)為脈脈溫情。
貝太太望著這個小女孩,一種特別的感覺油然而生。
媽媽帶小女孩回家后,貝太太還是坐在那里,她的眼里充滿了淚水。
這是一個大人與小孩互相療愈的故事,正如前文所說,“這是一段互相滋養(yǎng)的關(guān)系”?;蛟S,套用心理學(xué)理論,我可以(不太專業(yè)地)說,在陪伴小女孩的過程中,貝太太也陪伴了自己內(nèi)心那個曾經(jīng)被忽視,一直在渴求關(guān)注的小孩。
說來矯情,但是講真,哪個大人不曾被成長所傷害過,尤其是在那些所有父母都盼著小孩趕緊長大的張惶歲月。所以“原生家庭”以及對童年的追問才在這些年不斷成為熱門。
但是,記得我的心理學(xué)老師笑瞇瞇地說過:“25歲以后的人生,就是你要為自己負(fù)責(zé)的了?!?/p>
是的,你可以選擇繼續(xù)懷揣憤怒,也可以選擇在一個小女孩面前微笑著坐下。
要我說呢,我們都適合做一個好大人,因為我們都知道那個小孩,知道他(或者她),最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