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遷
每個具體的家庭都可能壓抑孩子的自尊,當然也可能成為孩子發(fā)展的獨特資源,這全看個人的覺知,而非是某類家庭更好更有利。
一個孩子對自己的認同,或者說把自己當作誰,最初都是依附在家庭外在形象和內在氛圍上面的。
A
我們先說家庭形象。每個家庭在社會中都有自己的一個形象或者說“地位”,孩子潛移默化地以之認同自己。我叔叔是油田的一個基層干部,有一次我和他一起送我弟(叔叔的兒子)去美國讀博,站在北京國際機場的大廳里,叔叔講了一句話“(自己)作為一個農村的孩子,可以啦”。他不知道,這句話和河北大學校園深夜甬道上的那句“我爸是李剛”是一樣的。
顯然他是給自己打了標簽的,這種出于家庭的身份認同,是不需要父母言語教導的,父母不用告訴孩子:咱們家是大官,孩子有自己的判斷,因為在整個氛圍里,人們如何對一個孩子都是看他是誰家的孩子。
父母在某方面獲得社會公認或者是成功,我把這種家庭叫“高端家庭”,其余,則為“低端家庭”。請原諒我如此簡單的歸類,只因我要說的也很簡單。
低端家庭對孩子自尊的壓抑在于,無形中低看自己而限制自己。比如我自己,我父親是一個軍工廠的普通工人,初中學歷,我母親是一個地道的農民,只讀到小學三年級。在我相信自己之前,在我接觸到自己的力量之前,我內心曾想要是生在別的家庭就好了,因為我這樣的家庭一點背景都沒有,好費力好小心,做事為人總是安全為上,要么是惹不起要么是擔不起,幾乎在任何方面都沒有成功的榜樣,所以很長時間里很沒底氣,很多時間里因為出身而自卑,因為自己沒有那些高端家庭孩子的視野、經歷而自慚。
好在,對社會有了更多了解后,我就不這么認為自己的家庭了。我開始覺得自己的父母是絕好的父母。正是因為他們不“成功”沒“資本”,他們很早就不做我的權威了,他們會說:這個我們也不懂,你自己看著辦吧。這就給我非常大的自由和空間,我可以做所有我想做的。老實講,我現(xiàn)在過的生活是絕大部分人不能認同的,盡管我知道這是我想要的,但若是父母做主的話,如果他們自以為能教導我、為我負責的話,我的日子可不是這樣,至少我要耗費很多的生命能量用來說服他們、抵擋他們的阻撓。而在我這個家庭中,我?guī)缀蹩梢院茌p松地就去自己做決定、做嘗試,這對于我遵循自己的內心、接觸自己的潛力太寶貴了。
我的父母沒有什么錢,這也非常好。首先,這保證我花的錢都是自己掙的,我不用覺得虧欠誰,也不用覺得要符合別人的期待;其次,我可以過簡樸、拮據(jù)的生活,而不必像富貴家庭的孩子那么害怕沒錢,覺得沒錢沒法活。還有很幸福的一點就是,我給父母一點點錢,他們就很高興,而我也很高興給他們錢,他們感到我的愛,我也感到自己的價值。這也是高端家庭很難體會到的,他們很難在這樣的事情上感到快樂和愛。
B
出身“貴族”,可以有很大的好處,他們可以有更飽滿、充分的人性,可以有很大的格局和較高的起點,可以有過人的勇氣和悲憫心。比如張學良吧,西安事變后,蔣介石多次想殺他,宋美齡說,你殺他可以,但我會跟你翻臉,他發(fā)動西安事變,他護送你到南京,他要的不是錢,不是地盤,他要的是犧牲,你要是殺他,我絕不再和你在一起……張學良的父親是草莽出身,出生入死而做到東北王,所以,他就非常看重軍權和地盤,就非常明哲保身,盡管他位高權重,但他的安全感不夠、匱乏感很強,所以他還是爭還是保;張學良不同,他出生在這樣一個高端家庭,所有的權錢色名位,他都充分地經歷過了,他有機會去了解這些的“不過如此”,而能夠自然接觸到自己的赤子之心,出于良心和直覺去做事,而不是出于匱乏感謀求利益和安全。除了張學良,像釋加牟尼、泰戈爾、比爾·蓋茨這些,都是高端家庭出身,他們展現(xiàn)了高端家庭的優(yōu)勢,他們不處于低端家庭較普遍的謀求生存的層次,他們比較容易傾向追隨內心、活出自我。
但是另一方面,高端家庭也可以很阻礙人活出自我。在巨大的家庭權威下,他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無力,他們覺得離開家庭自己什么都不是,他們常常放棄自己為滿足父母的期待,他們經常處于優(yōu)越和無價值的搖擺激蕩中。外強中干、外膨中空的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比比皆是。他們常有很深的自卑,更難了解自己是誰,因為父母的權威作用太大,社會對他們的看法也很大,他們很容易依賴和迷失于某種特殊的“優(yōu)越”中。
C
對于高端家庭,還有一類情況是,他們極致?lián)]霍,去“作”,去“顯耀”比如李天一(這真是讓人同情的一個孩子);有一類情況是,他們極致的上進,甚至給自己超乎人性的要求,以求不辱沒“我是誰的孩子”這樣一個認同,他們要證明給父母看自己的能力。我有一個親戚兼朋友,他們家的家族企業(yè)已經算比較大了,孩子不愿意接父親的班,但父親要求他接,因為他是獨子,孩子經過掙扎后“屈服”(這是本人的原話),然后去追求勝任父親的期待和企業(yè)的要求,他跟我說:至少不能比我爸差。這一句話就難了去了,每天壓力非常大,停不下來,無論做什么都要求自己最好,絕不浪費時間,才二十五歲就掉很多頭發(fā),體重不斷增加。
D
高知家庭是另外一種“高端”。如果高知家庭的父母他們和自己生命部分沒有連接,而和自己的知性、業(yè)界認可連接比較多的話,也同樣會對孩子有很大的妨礙。他們也存在很大的“權威”問題,他們更容易認為“自己知道”而且“自己比別人知道得多而正確”“自己知道得更對、更深刻”,而天經地義地去教導孩子。
高知家庭在人性上并不一定有優(yōu)勢。我有一個朋友,她父親是一個很大的學術權威,她大學畢業(yè)后進工廠工作,她媽媽在人前從來不提她,后來她考上名牌大學的碩士,她媽媽才逢人便講。這也是另一種功利和自私。
簡而言之,如果一個家庭有助于孩子做自己,孩子的價值感建立在他自己的存在本身,那無論是高端家庭還是低端家庭都是好的,相反,則是反之。高端家庭不過是“社會”意義上的優(yōu)越,低端家庭不過是“社會”意義上的低,兩種情況是某種社會標準的一體兩面,本質并無不同,只有活在生命本身的意義,才有真正的自尊和自由,因為對于生命來講,是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的,任何對優(yōu)越或者低劣的認同,都是對生命本身的違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