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成
(山東財經大學 期刊編輯部,山東 濟南 250014)
?
居民貧富差距現象及問題探索
王向成
(山東財經大學 期刊編輯部,山東 濟南250014)
當前我國居民貧富差距的擴大已經成為國際標準下應當關注的問題。數據表明,居民勞務收入和家庭財產收入貧富差距都很巨大,財產收入比勞務收入差距更為突出。中低收入水平仍然占居民比例的大多數。多種分配方式的存在和投資能力差異是拉大居民貧富差距的主要原因。適度允許合理的貧富差距,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促進居民共同富裕。
貧富差距;國內基尼系數;五等分收入;分配要素;共同富裕
國內外對居民貧富差距的研究普遍認為一國居民貧富差距的拉大和加劇,是非常值得關注的現象。居民貧富差距不僅與經濟體制和分配體制密切相關,而且與整個社會的利益驅動機制是否處在良性狀態(tài)下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我國的市場化經濟體制改革,在實行社會生產體制多樣化的同時,不可避免地產生分配和收入機制的多樣化??陀^地認識我國居民貧富差距的程度和水平,分析形成貧富差距的主要原因和因素,有利于正確引導和維護國民收入分配關系的均衡化和合理化。
目前居民貧富差距的調查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財產調查統(tǒng)計法,體現的是居民個人財產的現有存量,是表現居民貧富差距的最直接的方法。另一種是收入統(tǒng)計推測法,是根據一定時期內居民收入差距,推算居民財產水平的方法,屬于間接推定方法。 由于我國目前在居民財產調查和統(tǒng)計方面數據缺乏,所以,廣泛使用的是居民收入統(tǒng)計法。筆者對居民貧富差距的研究主要來自居民收入調查和統(tǒng)計取得的數據。
1、貧富差距的程度
2013年國家統(tǒng)計局首次公布了中國2003-2012年的基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此后年份的基尼系數在《中國統(tǒng)計年鑒》當中一同公布?;嵯禂凳峭ㄟ^分析居民收入差距的集中程度來分析貧富差距分化水平的數學模型方法,所反映的是集中和獨占成分與分散化和平等化在財富分配當中所含的比重?;嵯禂翟礁?,財富分配的分散化程度越低,而集中和獨占的成分就越高(見圖1)。
圖1 2003~2014年中國城鄉(xiāng)居民基尼系數
數據來源:中國官方首次公布2003至2012年基尼系數[EB/OL]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2013-01-18 11:50:00.[下載日期:2016-01-09];2015中國統(tǒng)計年鑒(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5版),第16頁。
從全國城鄉(xiāng)基尼系數的水平來看,10年來一直居于0.4以上。按照國際基尼系數的標準,0.4以上是處在貧富差距過大,但是還沒有到達0.6以上的極大水平的狀況。蔡揚波、王棟(2012)[1]根據世界銀行的估計,認為中國目前的貧富差距已經超過了美國等一些發(fā)達國家,存在著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李偉(2012)[2]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不斷攀升,不僅超過了0.4的國際警戒線,而且還在繼續(xù)擴大。所以,根據各方面的研究,當前中國居民收入的貧富差距所呈現的程度確實已經達到超過中間水平,存在差距過大的狀況。
2、貧富差距的結構形式
由于基尼系數只是收入差距的彈性結果,不能體現收入差距的構成表征,所以筆者試圖通過居民收入絕對值及其分布來分析貧富差距的內涵特點。最近幾年的《中國統(tǒng)計年鑒》將城鄉(xiāng)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的五等分數據分開發(fā)布,不便于表現全國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也不便于對城鄉(xiāng)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的比較。所以,筆者將2012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發(fā)布的城鄉(xiāng)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五等分數據按照相應的收入等級進行歸納,并在此基礎上將相應收入等級的人口數量予以還原,最終得出2012年中國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五等分差距人口分布結構(見圖2)。
圖2 2012年中國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分布圖(單位:人民幣元,%)
數據來源:2014中國統(tǒng)計年鑒(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4版),第25、161、164頁。
注:將2012年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人口與收入五等份城鎮(zhèn)人均收入和鄉(xiāng)村人均分等收入數據按照收入等次分檔合并得出全國人均收入人口分布。
從圖2可以看出,五檔分類中最低收入檔為家庭人均年收入1萬元人民幣以下,相當于家庭每月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人民幣,占總人口的43.6%,相當于當年農村人口的總數。而家庭人均年收入超過5萬元的只占總人口的1/10。最高檔年家庭人均收入是最低檔年家庭人均收入的5倍。整個數據形態(tài)為底部攤大而上部瘦直的圖形。李強(2005)[3]運用社會經濟地位指數對中國社會職業(yè)和就業(yè)群體分布得出的數據形態(tài),為倒立的漢字“丁”字形,與圖2數據形態(tài)非常相似。王秋菊(2005)[4]認為,發(fā)達國家中等收入占人口數的40%~50%,呈現“紡錘”形態(tài)結構。比較而言,當前中國的貧富差距顯示出兩頭拉大中間縮小的分布形態(tài),不僅說明中國社會收入差距有極端化傾向,而且顯示出在快速致富和相對貧窮群體兩極之間的富裕中產群體非常薄弱,具有快速富裕群體與大部分低收入群體相互脫節(jié)的特點。
分析促使經濟分配格局形成巨大差別的原因,是探討貧富差距現象的機制問題。這可以通過對居民收入來源的構成,以及不同來源的成分所提供的收入差距來分析其中的收入增長方式。
1、居民收入來源的增速差距
從對居民收入來源的分類及其各種收入所占的比重,可以顯示出在較長一個時期里居民收入增加的部分和相對收入緩慢的部分,從而可以找出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體制原因所在。
圖3 1990~2012居民人均工資收入和財產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單位:%)
數據來源:2015中國統(tǒng)計年鑒(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5版),第183頁。
注:財產收入比重=(居民平均每人全年總收入-工資性收入)/居民平均每人全年總收入·%;工資收入比重=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工資性收入/居民平均每人全年總收入·%。
從圖3可以看出,從1990-2012年的23年時間里,工資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縮小了10%,而財產性收入占居民收入的比重增加了10%??梢哉J為,雖然2012年工資性收入仍然占居民收入構成的64.3%,仍然是居民收入的主要部分,但是其提供收入增長的力量在持續(xù)減弱,而財產性收入比重的增加顯示出財產性收入提供收入增長的能力在持續(xù)增強,是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
2、財產性收入產生貧富差距的原因
財產性收入是居民運用自有資金、房產、土地或設備等作為生產要素投入到經營性活動中而取得的收入。這種取得收入的方式與單純提供勞動力取得的工資性收入在財產積累方式上有明顯的不同,是造成居民財產占有數量差距快速加大的主要方式。因為,財產提供的收入規(guī)模和速度因投入經營的財產數量而不同。居民因擁有財產的數量不同,其具有投入經營的財產規(guī)模也不同,從而通過財產經營而取得的收入產生巨大差異。
圖4、圖5是分別根據城鄉(xiāng)居民人均收入減去居民人均日常消費所可能產生的節(jié)余而計算出的居民收入結余率。
圖4 2014年城鎮(zhèn)居民收入五等份家庭人均收入節(jié)余率 (單位:%)
數據來源:2015中國統(tǒng)計年鑒(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5版),第184、200頁。
注:收入節(jié)余率=(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圖5 2014年農村居民收入五等份家庭人均收入節(jié)余率(單位:%)
數據來源:2015中國統(tǒng)計年鑒(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5版),第190、204頁。
注:收入節(jié)余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假設居民財產性投入只可能來自全部可支配收入扣除日常消費后的節(jié)余,那么收入結余率就說明居民經營性投入的能力差別。圖3和圖4中,在城鎮(zhèn)或農村居民分五等份的收入結構當中,低收入戶和農村中等偏下戶的居民收入節(jié)余率是負值,說明這部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還處在全國平均的城鎮(zhèn)或者農村地區(qū)消費水平以下。當然,由于地區(qū)、家庭和個人的消費水平差別很大,不能斷定低收入水平的居民不可能有剩余財力進行財產性投入。但是,總的來說,收入狀況低于總的消費水平的居民其進行財產性投入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其通過財產性投入獲得收入的能力也就很有限。同時,高收入戶的收入節(jié)余率高達60%以上。這就是說,高收入戶的居民甚至最多可以拿出60%以上的收入用于財產經營性投入。當然,財產性投入并不都是能夠獲得預期收益的,還有許多因投資失敗而遭受巨大損失的。但是,只有財產性投入規(guī)模大的,獲得財產性收入的規(guī)模也才能越大,這也是必然的規(guī)律。從居民的收入結余水平的不同可以分析出居民貧富產生巨大差距的原因。蔡亦敏(2009)[5]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2002-2009年的數據說明,5年時間里高收入家庭的財產收入增幅明顯高于低收入家庭,同樣說明了財產性收入的差距是拉開居民貧富差距的主要原因。
雖然財產性收入是形成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但是如果單純從財產性收入的水平來分析,可以發(fā)現財產性收入的水平與財產投入的規(guī)模有正相關關系。
1、財產規(guī)模收入差距
從國內頂尖收入的群體狀況來分析,擁有巨大私人財產的都擁有一個龐大的私人投資的實體。表1是根據財經雜志《福布斯》中文網站公布的2014年中國(居民身份)私人財產最龐大的400位富豪按照財產等級得出的人數數據:
表1 2014福布斯中國400富豪排行榜按百億等級分人數 (單位:元)
數據來源:福布斯中文網/榜單頻道/常規(guī)榜單/富豪榜(http//www.forbeschina.com/@list/more/2215)[下載日期:2016-01-09].
從榜單公布的財產可以看出,私人財產高達1000億以上的富豪只有1位。假設中國普通居民的平均家庭財產為人均10萬元[6],則排名第一的富豪財產數量是普通居民人均財產的100萬倍。從榜單的統(tǒng)計方式來看,400位富豪的財產就是他們所擁有的公司實體的財產規(guī)模,可見,居民財產性投資的規(guī)模是拉開居民財產性收入和擁有財產數量的主要因素。
2、個人勞動型收入差距
工資或年薪作為居民勞務性收入是居民非財產性收入的主要來源。勞務性收入差距主要與居民個人提供的勞動類型和職位的高低有直接關系。表2是根據2013年國有中央級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年薪收入數據得出的收入級別人數數據。
表2 2013年央企上市企業(yè)83位董事長薪酬排行級次和人數 (單位:元)
數據來源:中國經濟網/地方經濟/首頁/即時新聞/去年央企上市公司董事長薪酬榜:五大行均超百萬(http://district. ce.cn/newarea/roll/201408/26/t20140826_3425757.shtml.)[下載日期2016-01-09].
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2014年的統(tǒng)計數據,2013年城鎮(zhèn)職工人均年收入為51483元[7]。相比較而言,中央級國有企業(yè)上市公司董事長的最高年薪收入500萬是城鎮(zhèn)職工人均工資年收入的100倍左右??梢?,越是提供知識和管理勞動且職位高級的,相比提供普通體力勞動的,收入差距就越大。
面對居民貧富差距,學術界對其形成的原因及其合理性含義的看法非常不同。由于當前我國經濟體制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階段,從不同體制的分配機制出發(fā)對貧富差距形成的看法差距很大,對貧富差距所持的態(tài)度也非常不一樣。因而,有必要對不同分配觀點進行對比和梳理。
1、環(huán)境因素論
這類觀點認為,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多種體制因素的混合,是造成總體經濟環(huán)境發(fā)生重大變化的原因,也是發(fā)生巨大貧富差距的因素。構成復雜環(huán)境當中的許多因素,有相當大的部分包含著非正義的條件,尤其是對國家公民個人不平等和不對等的環(huán)境條件。段忠橋(2013)[8]認為,當前在貧富差距問題上的分析,已經用收入差距中的高者和低者、貧者和富者來代替了過去的剝削者和被剝削者及正義者和非正義者。他試圖指出,不應用個人或群體之間剝削或被剝削來解釋當前的貧富差距,而是應當更多地考慮與個人有關系的自然條件、命運機會和外在環(huán)境體制等正義與非正義的因素。
2、激勵機制論
同時,有的學者對當前的貧富差距持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張昆侖(2005)[9]認為,貧富差距的作用并非都是消極的。在看到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也應當看到貧富差距能夠起到有利于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積極的一面。他認為,貧富差距的拉大可以對收入水平低的人們起到激勵作用。同時,也可以利用收入水平的分層以高收入來激勵資本投入,鼓勵創(chuàng)造新產品,帶動經濟增長;還可以用高回報吸引高端人才,擴大就業(yè)和促進消費。目前國內對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批評固然有合理的一面,但是恰好忽略了正確看待貧富差距具有正效應的一面。對貧富差距的控制和抑制可以減少其對社會的負面影響,但是全面否定和取消貧富差距則會使得整個社會經濟運行機制失去效率和減弱動力,不利于整個經濟的穩(wěn)定和持續(xù)發(fā)展。
3、結構失衡論
當前在分配體制方面,按勞分配與按資分配的關系是一個突出問題,是造成貧富分化和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之一。尚宇紅(2007)[10]根據1995-2003年數據推算出資本所得與勞動所得報酬比的變化,得出資本所得快于勞動所得增長速度的結論。因而,認為資本所得增長速度快是造成貧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這個結果與筆者數據分析得出的居民財產性收入比重近些年來明顯增加的結論是一致的。但是,在一定時期里勞動收入的相對比重變小從而出現失衡現象,是實行市場經濟分配政策的結果。中共14屆3中全會、15大和15屆5中全會的一系列《決定》和《報告》都明確闡述了按生產要素分配和按資分配的原則,應當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分配方式的合理組成部分[11]。
4、私有制加劇論
相對于公有制而言,在居民貧富差距的形成和擴大過程中,私有制確實加劇了收入差距和貧富差距。葉秀娟、張建勤[12]經過對公有制和私有制企業(yè)的分配機制進行對比后認為,私有制企業(yè)的利潤分配率明顯高于國有企業(yè),而私有制企業(yè)的工資水平卻明顯低于公有制企業(yè),由此得出私有制企業(yè)加劇資本與勞動分配差距的結論。徐傳諶、翟緒權(2015)[13]通過數據分析后認為,非公有制經濟的利潤水平確實高于公有制經濟,而且非公有制的利潤分配向個人集中的程度明顯高于公有制經濟,成為分配差距擴大的重要因素。
5、正負功能論
有的學者對貧富差距提出了與傳統(tǒng)經濟學的道德否定明顯不一樣的中性功能論觀點。劉祖云(2004)[14]認為,貧富差距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既有正面功能也有負面功能,而人們經常忽視其正面功能,過多注意其負面功能。貧富差距的正面功能是可以反映人們的貢獻、能力和投入的大小,可以激發(fā)人們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和進取精神。而其負面功能則是機會和條件等并非人的主觀能夠改變的因素影響了貧富差距,造成不公平的結果。貧富差距的正面功能是不能否定和取消的,保留一定程度的貧富差距可以鼓勵和刺激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動力和熱情,對于貧富差距的負面功能則要采取限制和調整的政策。
6、現代公正規(guī)則論
吳忠民(2004)[15]教授認為,適當的貧富差距是當代中國社會從集體差異逐漸轉化為個體差異的必然產物,是對過去平均主義政策各種缺陷反思的結果。改革開放前30年(1949~1979)實行平均主義的善良初衷,只是在生產不發(fā)達的情況下為了照顧全民的整體要求不得已實施的政策?,F在反思平均主義屬于一種特殊的不公平現象,即能力相對較弱者對于相對較強者、或者貢獻較小者對于貢獻較大者的剝削,嚴重違背了現代公正的基本規(guī)則。通過國家政策給予市場的利益驅動機制和鼓勵社會成員利用多種渠道致富的路子,都是正確的,但是這些政策尚存在法律機制不健全和落實不到位的問題,應當通過建立現代公平關系以及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融合來加以調整。
對貧富差距的度量把握和控制問題屬于政府經濟政策層面。世界各國無論實行何種經濟制度,都把對貧富差距的控制作為政府經濟政策和制度建設的重要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建立公平合理的經濟分配制度已經成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但是,基于目前還存在的各種分歧甚至矛盾的分配觀念以及對居民貧富差距的不同認識,在制定居民財富分配的控制政策方面,還有一些重要的原則需要明確。
1、體現按勞分配
從筆者引用的文獻不難看出,學術界通過對改革以來經濟發(fā)展的分析開始得出貧富差距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和相當合理性的觀點,而不是像過去那樣一概否定。雖然巨大的貧富差距造成了居民之間的財富距離,出現了低收入群體生活壓力的增大和社會群體的分化,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許多負面的社會后果。但是,保存適當的貧富差距以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是保持經濟發(fā)展推動力的不可缺少的條件,是政府必須堅持的經濟政策。
2、淡出平均主義
雖然市場因素在我國經濟體制當中占有的比重已經很大,但是平均主義的因素仍然擁有不小的成分,在某些行業(yè)和領域甚至還是主導性分配方式。并且,許多人認為過去的個人財產無差別狀態(tài)才是真正的公平社會,并由此不斷提出取消貧富差距和實現社會公平的要求。所以,平均主義作為按照人頭分配的模式,在整個社會體制當中還不可能完全取消,尤其是對社會低收入群體和貧困群體,如果過快和過早取消人頭分配,則會造成社會過大的震蕩,不利于改革和發(fā)展的進行。但是,作為社會總體的分配制度,競爭性有差距的分配方式將逐漸取代按照人頭分配的模式。隨著一些改革滯后行業(yè)和產業(yè)的不斷開放,平均主義應當逐漸淡出主導性分配方式。
3、認可市場分配
由于在我國經濟體制當中的市場因素越來越多,接受市場的自發(fā)性和隨機性分配模式帶來的機會和收入不平等,是政府政策又一個需要認可的問題。特別是經過各種資本和投資市場而取得的財產性收入,是傳統(tǒng)經濟體制觀點不認可的收入方式,更容易激起人們的逆反心理,因而更加需要政府加強政策和法律措施來加以保護。
4、遏制非法財富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均衡造成了事實上的合法和非法收入界限的不清楚,是構成一部分人不合理貧富差距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行業(yè)和領域提前突破現有體制和法規(guī)的限制得到了發(fā)展,存在合理但是不合法的問題。對于這些提前突破法律限制的行為和收入,政府應當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和清理,不應當采取拖延和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要么取消不合時宜的法律、法規(guī),要么處理不合法的行業(yè)行為,盡量減少和縮小灰色地帶。
5、培育中產群體
從前面的統(tǒng)計圖表上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出,居民收入結構存在的底部攤大、頭部尖細、中間瘦窄的特點,反映了貧富差距過大當中包含著的結構不合理。中等收入層次的相對瘦小表現出整個社會中等財產群體的薄弱,是社會分配過度集中的特征。盡管居民中等收入層次窄小的原因很復雜,但是,擴大中等收入層次在整個分配構成當中的比例,有利于穩(wěn)定作為社會經濟支柱的中等財產群體,具有促進社會分配公平的作用,也是推動普惠分配政策,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應當作為政府調控收入結構的重要目標。
6、實現共同富裕
政府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的目的毫無疑問是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但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供給方式卻有所不同。過去強調的是具體實物和需要的供給,甚至管理到每家每戶和每個個人的衣食住行?,F在則更多地采取機會供給和體制供給,通過給全體人民更多的致富機會和市場機制,來實現全體人民自發(fā)自覺地走向富裕。實踐證明,體制和機制給人民提供的致富效率更高,而政府的負擔和成本更小。所以,低效率和無差別的共同富裕將逐漸讓位于有差距和高效率的共同富裕。
[1]蔡揚波,王棟.當前我國貧富差距主要表征、成因及其破解[J].理論導刊,2012,(7):38-41.
[2]李偉.關于我國貧富差距的現狀及解決對策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4,(2):8-10.
[3]李強.“丁字形”社會結構與“結構緊張”[J].社會學研究,2005,(2):55-73.
[4]王秋菊.我國當前的貧富差距與社會穩(wěn)定[J].遼寧大學學報,2005,(9):47-51.
[5]蔡亦敏.我國居民財產性收入差距問題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9,(4):57-62.
[6]嚴瓊芳,吳猛猛,張珂珂.我國農村居民家庭財產現狀與結構分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124-128.
[7]國家統(tǒng)計局.2014中國統(tǒng)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4.101.
[8]段忠橋.當前中國的貧富差距為什么是不正義的?[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1):2-14.
[9]張昆侖.關于我國貧富差距問題的冷思考[J].山西大學學報,2005,(1):6-10.
[10]尚宇紅.從貧富差距看我國勞動收入與資本收入的失衡[J].山西煤炭管理學院學報,2007,(2):5-6.
[11]彭志強.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實質是按資分配[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3,(12):1-4.
[12]葉秀娟,張建勤.貧富差距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與對策[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4,(3):184-188.
[13]徐傳諶,翟緒權.所有制結構中公有制經濟規(guī)模對貧富差距的影響[J].社會科學研究,2015,(3):30-38.
[14]劉祖云.社會轉型與貧富差距[J].武漢大學學報,2004,(9):618-624.
[15]吳忠民.從平均到公正:中國社會政策的演進[J].社會學研究,2004,(1):75-89.
(編輯:余華;校對:蔡玲)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on and Issue of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of Resident
WANG Xiang-cheng
(EditorialDepartment,Shandong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JinanShandong250014 )
It should be given concerned that resident widen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n our country i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he data appears that gap is very large between rich and poor in income both labor and family wealthy, and the gap of wealthy income is stand out than labor income. The middle and low of income level are majority proportion in resident. It is main caused that many kinds pattern of contribution existence and the investment ability of resident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That is benefit for social economy develops and resident common rich to promise reasonabl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appropriately.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domestic Gini coefficient;income quintile;factor distribution;common rich
10.16546/j.cnki.cn43-1510/f.2016.04.012
2016-03-26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子課題“我國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動態(tài)跟蹤和效果評估研究”(項目編號:12&ZD049)
王向成(1963-),男,山東濟南人,山東財經大學期刊編輯部副編審,研究方向:分配經濟學
F126
A
2095-1361(2016)04-008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