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工程面臨的真正重大挑戰(zhàn)自我認知

        2016-10-14 08:33:01卡爾米切姆尹文娟黃曉偉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5期
        關鍵詞:人文學科工程師挑戰(zhàn)

        [美]卡爾·米切姆, 著 尹文娟, 黃曉偉, 譯

        (1. 科羅拉多礦業(yè)學院 人文與國際研究系, 美國 高登 80401; 2. 東北大學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 遼寧 沈陽 110819; 3. 清華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 北京 100084)

        ?

        [美]卡爾·米切姆1, 著尹文娟2, 黃曉偉3, 譯

        (1. 科羅拉多礦業(yè)學院 人文與國際研究系, 美國 高登80401;2. 東北大學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 遼寧 沈陽110819; 3. 清華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 北京100084)

        2003年美國工程院提出了工程在21世紀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挑戰(zhàn)”的議題。在21世紀的這十余年間,學者們從“重大挑戰(zhàn)”出發(fā)對工程與社會關系問題進行了愈發(fā)激烈的討論。所謂重大挑戰(zhàn),其實就是為了全社會的善用工程來解決的那些技術問題。然而如果用一種更為廣闊的歷史-哲學視角對這一措辭進行審視的話,會發(fā)現(xiàn)還有一項挑戰(zhàn)被忽視了,即在一個日漸工程化的世界中培養(yǎng)工程師和公眾的自我認知。最后筆者還論證了在工程教育中加入人文學科是促進工程自我認知的題中之義。

        工程; 重大挑戰(zhàn); 人文; 自我認知

        2003年,美國工程院(U.S.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出版了《創(chuàng)新的世紀》一書,意在稱頌在過去的20世紀中“改變了我們生活的二十項工程成就”①,涉及范圍從汽車到互聯(lián)網(wǎng)。五年之后,工程院又提出了21世紀工程面臨的十四個重大挑戰(zhàn)*譯者注:2008年提出的這14項重大工程挑戰(zhàn)包括:設計更好的醫(yī)藥、從核聚變中提取能量、促進個性化的學習、推動健康信息科學、預防核恐怖、生產廉價的太陽能、修復和改善城市基礎設施、管理氮化合物循環(huán)、增強虛擬現(xiàn)實技術、保護網(wǎng)絡空間安全、發(fā)展碳封存技術、大腦的反求工程、解決潔凈用水問題、設計科學發(fā)現(xiàn)的實現(xiàn)工具。參見:http:∥www.engineeringchallenges.org/。,如生產價格低廉的太陽能、從核聚變中提取能量、保護網(wǎng)絡空間安全、增強虛擬現(xiàn)實技術等等;然而,對于這其中最大的挑戰(zhàn)----如何在工程師和非工程師中培養(yǎng)一種更為深刻、更具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幫助他們思考工程是如何改變著我們現(xiàn)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意義----卻只字未提。

        兩個世紀以前,珀西·比?!ぱ┤R(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對于詩人有過這樣一個描述----“他們是這個世界未被承認的立法者”,這話用來形容今天的工程師似乎更為恰如其分。如果說政客們是通過頒布法律對我們的生活方式產生影響的話,那么工程師們通過設計和制造新的結構、新的流程、新的產品給我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影響不亞于政客們的法律。假設立法者們想要通過一項法律,而這項法律日后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改變,但他們卻一沒有仔細思考過這些法律的內容是否合適,二沒有對這些法律可能產生哪些后果進行過評估,如果就這樣通過了這項法律,大家認為這妥當嗎?可是,對于----工程在改變我們這個世界上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這個問題上,不管是工程師也好,還是立法者也好,卻真的都沒有認真思考過這一點;反而是每天去老生常談什么工程帶來了多少經濟收益,如何促進了國防安全,帶來怎樣的創(chuàng)新云云。

        那么面對日益工程化的生活,我們究竟該從哪兒入手展開更多的批判性反思呢?筆者以為,工程教育應該是一個題中之義。說到這里,請大家留意一下美國工程院提出的“重大挑戰(zhàn)”的作用就會有所啟發(fā)。不光是美國,全世界的技術共同體都只關心兩件事:一件是工程在公眾領域中的形象,另一件是工程對于學生們的吸引力越來越弱。2010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fā)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工程:發(fā)展面臨的問題、挑戰(zhàn)與機遇》慨嘆道:盡管我們這個社會“對復合型工程師的需求逐日遞增,但很多國家的年輕人對于工程的興趣卻是每況愈下”[1]。正是出于這個原因,重大挑戰(zhàn)學者項目(Grand Challenges Scholars Program)中才會設立“重大挑戰(zhàn)”欄目,以期吸引更多的學生進入到創(chuàng)新領域中來。然而,借用萬尼瓦爾·布什(Vannevar Bush,1890—1974)那本《科學是不夠的》(ScienceisnotEnough,1967)的書名,筆者以為,單純培養(yǎng)學生對于工程的熱情是不夠的,或許改述蘇格拉底的話更能直抒胸臆----“未經審視的工程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希臘公民歷來喜好吹噓自己在面對挑戰(zhàn)時是怎樣的英勇無畏,在與這些人不止一次的交談后,蘇格拉底都會援引銘刻在德爾菲·阿波羅神廟上的那句箴言----認識你自己。今天這句箴言也適用于所有的工程師及平民大眾,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都與工程息息相關。

        一、 軸心時代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1883—1969)在對世界歷史進行了一番批判性的考察之后發(fā)現(xiàn),在公元前的第一個千年里,亞洲和歐洲的人類文化竟然彼此獨立地經歷了同一場深刻變革,他將這場變革稱為“軸心時代”[2]。東西方的思想家們,諸如孔子、老子、佛陀、蘇格拉底及那些希伯來先知們紛紛開始思考同一個命題----人成其為人的意義是什么?這意味著,人類對于他們生來所處的那種生活方式不再單純地接受,而是開始對文化進行批判性的評價。今天,在筆者看來,我們正在走進一個新的軸心時代,在這個時代里,我們同樣不應該對自己呱呱落地的這個技術世界不假思索地欣然接受。然而,工程自身絲毫沒能給工程師們提供任何工具來幫助他們進行自我反思,更沒能幫助我們剩下的人對工程改造世界的壯志雄心進行思考。

        而各式各樣的工程教育項目熱衷的又都是些如何推進產品制造中的創(chuàng)新之類的事,當然有時候也會涵蓋一點兒關于教學方法方面的探討,但還沒有哪個工程教育項目會去倡議我們應該批判地思考一下工程師成其為工程師的意義。編劇蓋瑞森·凱勒(Garrison Keillor)在《牧場之家好作伴》(APrairieHomeCompanion)這部影片中曾諷刺可憐的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生賺的錢還比不過那些技校學生。毫無疑問,今天的工程院校早已遠不再是過去那種高級的技校,可是再看下面幾點:第一,與曾經的工程師相比,今天的工程師能更全面、更批判地看待他們在改變此岸世界上扮演的作用嗎?第二,今天的工程師能幫助那些不具備工程學基礎的民眾們看得更遠而不是僅僅膚淺地告訴他們新的人工物怎么怎么好嗎?那么,工程師可以從哪里獲得這些工具來培養(yǎng)這類能力呢?筆者以為,切入點之一就是吸收原初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思想傳統(tǒng)及批判性的自我反思,即我們今天所稱的人文(humanities)。

        二、 重談兩種文化

        在同一個句子里同時提及工程與人文,馬上就會使人聯(lián)想起C.P.斯諾(C. P. Snow,1905—1980)關于人文學者的那個有名的批判----人文學者就是“天然的盧德派分子”[3],因為他們連像熱力學第二定律這種最起碼的技術常識都搞不清楚。那么歷史學家、文學家及哲學家等掌握的知識究竟能不能讓工程師們受益呢?

        事實上,無論是斯諾“兩種文化”的論斷,還是此后引發(fā)的各種探討,都把科學和工程混為一談了。不管是通過提高商品生產來解決貧困問題,還是用宇宙飛船將人類送往月球,我們常常將它們歸結于科學的偉力,但其實這些都是工程帶來的。如果遵照這樣的區(qū)分,應該存在雙重的“兩種文化”問題:一個是兩種知識生產形式----科學與人文----之間的張力,另一個是設計和建構世界與對這樣做的意義進行反思----工程與人文----之間的張力。毫無疑問,后一種張力遠比前一種張力更為意義重大。

        當然,人文學者這邊肯定是有很大的改進余地,這自不必說,但我依然冒昧地認為,對于當年斯諾給文學知識分子們提出的測試,今天大部分任職于工程院校的人文教師們還是可以通過的。倒是我自身的經歷告訴我,如果你讓工程師們對自己的職業(yè)進行一番反思,他們能做的無非是說些自己可以滿足自由主義者們呼吁的“不斷創(chuàng)新以實現(xiàn)無限增長”之類的話。即便像塞繆爾·弗洛爾曼(Samuel Florman,1925-)、亨利·波卓斯基(Henry Petroski,1942-)、比利·范·康恩(Billy Vaughn Koen,1938-)這些對于工程進行過精彩論述的評論家們的作品[4-6],也很難進入工程專業(yè)的課程體系中。

        工程院校中的“兩種文化”問題是比較特殊的。為了解決兩種文化的對立,工程院校一直致力于在工程專業(yè)的課程體系中融入具有社會進步意義的人文學科和定性研究的社會科學,就像當年文學知識分子們努力要跟那些為數(shù)不多的對技術教育的文化束縛持批判態(tài)度的工程師保持一致一樣。譬如,現(xiàn)在工程院校中開展了越來越多諸如人道主義工程、服務性學習和社會公正之類的教育項目。筆者本人先后在三所工程院校執(zhí)教,即便如此,我依然跟諸多教授工程學學生的人文學者們一樣,一直都深切感受著工程與人文之間的張力。如今,這種情形在那些將企業(yè)高效生產的理念運用到教育領域的大學中尤其如此,教育機構日益公司化的氛圍使其越來越以有效增加學生培養(yǎng)量為導向,現(xiàn)在的大學只不過是為不斷擴張的能源產業(yè)提供更多的幫手罷了。

        一邊是,只有當人文課程能夠提供一些溝通技能時,工程學的老師們(管理者們更是如此)才認為這些人文課程說的還有些道理,對于他們來說,人文學科能給自己職業(yè)上的成功帶來多少現(xiàn)金財富,這才是他們關心的重點。在工程專業(yè)的老師們看來,工程學的課程體系已經安排得滿滿當當了,也是實在沒有辦法才不得不去壓縮人文和社會科學課程的學分,如此一來,在一個被科學和工程課程占滿八學期的學位項目中,人文和社會科學的課程充其量只占了一學期多一點的比重。

        要獲得醫(yī)學或法學的執(zhí)業(yè)資格,你必須要先取得一個相應的學士學位,然而工程卻不是這樣,要進入工程領域,你只需要一個理學學士學位就可以了。對于那些在自己家庭中是第一位進入大學的學生來說,這一點無疑非常具有吸引力。畢竟,盡管社會并不像是工程共同體經常宣稱的那樣真的需要那么多工程師,但這仍然是一個可以實現(xiàn)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學位。

        三、 為什么是人文學科?

        另一邊則是,人文學科的教師們(工程院校的人文學科管理者們影響力通常很微弱)又絞盡腦汁地為自己的課程辯護。一般來說,辯護方式大致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①弱工具價值進路;②強工具價值進路;③內在價值進路。

        所謂弱工具價值進路指的是鼓吹人文學科具有能夠提升溝通技能的工具性價值。作為一個工程師,如果寫作是弱點的話,就沒法呈現(xiàn)自己的工作,那么他對內得不到技術團隊的尊重,對外又很難贏得民眾的尊重。人文學科教授的批判性思維也是這種工具主義價值的一個延伸。因為在解決技術問題時,所有的工程師們不論是分析設計方案還是提出設計方案都必須首先具備批判性思維,既然這樣,那為什么就不能也用這種批判性思維想一想為什么我們非要不斷地推進創(chuàng)新本身呢?可惜的是,一直以來工程師們引導人文學科做的僅僅是為“多多益善”這股創(chuàng)新潮流提供一些華麗的說辭罷了。

        強工具價值進路強調的是人文學科的知識(廣義的說,也包括了定性的社會科學)是如何幫助工程師應對來自非工程世界里對技術創(chuàng)新“無理”的抵制。這種強工具價值進路主張不管是歷史學課程,還是那些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地理學課程,甚至是文學、哲學、宗教課程,都可以幫助工程師從一個更廣闊的社會情境中思考工程活動。其實工程師們也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工作是在一個多元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里進行的,如果工程項目想要順利實現(xiàn),就必須要充分理解所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

        按照上述邏輯,工程實踐本身其實就是一種具有技術性質的文化產物。說到這里,就必須要提一下科學、技術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簡稱ST&S)的交叉學科研究。很多交叉學科的ST&S項目都是從工程院校里發(fā)起的,雖然后來專門成立了一門叫科學技術論(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簡稱S&TS)的學科,但是很多系所仍舊與工程院系的教師們保持了密切的聯(lián)系。

        在這里,筆者需要著重指出來自職業(yè)倫理責任方面的挑戰(zhàn)。有一點令筆者倍感驚訝,盡管職業(yè)工程倫理準則已經明確指出,提高公眾安全、促進公眾健康和福祉是工程師首要的責任,但工程專業(yè)的課程體系卻想方設法在這些重要概念上投機取巧。我們都知道有一個領域叫“安全工程”,可是誰見過“健康工程”或是“福祉工程”?就算有,由于對這些價值觀的推動理應是所有工程師的責任,那么對他們的考核就必須要融合到整個課程體系中去。看看內科醫(yī)生的教育,作為同樣一個對推動健康作出職業(yè)承諾的群體,內科醫(yī)生們在醫(yī)學院期間選修的每一門課程里都會拷問“健康”的含義。

        2004年美國工程院在發(fā)布的一份題為《2020年的工程師:新世紀工程的愿景》報告中強調指出,工程教育不但要培養(yǎng)學生們的分析技能和技術創(chuàng)造力,而且還要培養(yǎng)他們的溝通技巧、管理領導能力和倫理職業(yè)素養(yǎng)[7]。很多工程師坦承,倘若想要滿足工程院《重大挑戰(zhàn)》中后面列舉出來的那些要求,還真的需要用到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提供的大量有關社會情境的知識。雖然工程院校經常有意無意地壓縮人文課程的課時量,但有的時候他們還是不得不承認雖然人文學科在他們看來是“次要的”,但對于工程職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來說卻是必不可少的。

        其實,第三條進路關于工程教育中人文學科作用的非工具價值的辯護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對于自我認知----對于人類想要借助技術去設計、構建和棲身其中的那個世界進行批判性的反思----這個終極的“重大挑戰(zhàn)”來說,更是其成功實現(xiàn)的不二法門。工程的存在主義樂趣是有限的,更不必說其帶來的經濟效益。人類并不僅僅是發(fā)燒友、消費者,他們在不同程度上還同時扮演著詩人、藝術家、虔誠的教徒、市民、朋友,以及戀人的角色。所以工程專業(yè)的課程體系也不應該僅僅設計成一個高強度的職業(yè)訓練項目,并預設學生們要么就是單向度的人,要么應該變成單向度的人。工程師應該跟我們所有人一樣,可以思考人成其為人的意義何在。在一個日漸工程化了的世界中對生活的意義進行批判性的反思誠然是我們這個時代人文主義的一種新形式,但它切中了時代的要義,而工程師這一次應該充當這種新型人文主義活動的領路人。

        四、 再次展望工程

        要不是為了滿足畢業(yè)的要求,學校很少會鼓勵甚至允許工程系學生去研習什么人文學科,哪怕這些學科真的會幫助他們,甚或是幫助我們所有人思考工程和善的生活之間究竟存在怎樣的關系。學生們最初選報人文課程的出發(fā)點是哪些課與他們的課表不沖突,不過之后卻發(fā)現(xiàn)這些課程不光可以讓他們從沉重的技術工作中獲得片刻的休息,而且還拓寬了他們對于自我的認知,同時鞭策他們去反思自己究竟想過一種怎樣的生活。筆者《哲學導論》課程上的一個學生曾經告訴我,他已經厭倦了所學的那些工程物理學課程,因為這些課程總是去解決實際的問題,而他想知道的是實在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假如這個學生真的終止了工程專業(yè)的學習(筆者有好幾名學生已經這樣做了),那么大家一定不會相信是人文學科幫助他拓寬了對生活、對世界的認知,反而會一味地指責人文學科在背后胡亂挑唆。今天大學中的成本/收益的評價模式已經逐漸使高等教育的目的變得低俗化??死舜髮W心理學家杰弗瑞·阿奈特(Jeffrey Arnett)曾經提出“成年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的理論[6],認為這是一段自我發(fā)現(xiàn)的時期,這期間學生們能夠嘗試實現(xiàn)愛情和工作的不同方式。筆者花了七年時間輾轉三個大學才最終拿到了學士學位,這要按照成本-收益分析的話,肯定是劃不來的。美國學界主流新聞報刊《高等教育紀事報》曾援引過佛羅里達大學校長伯尼·梅欽(Bernie Machen,1944-)告誡學生的一段話,他說“大學時光是你們----找尋你們是誰、思考你們的生活究竟有怎樣的意義----的最佳機會”[9]。然而,不管是哪種工程學位項目都將嚴苛的技術要求置于首位,這成了縮短上述智識探索時間的罪魁禍首。為了改善工程教育,為了改善我們身處的這個工程化的世界,這一狀況必須要逆轉。如果工程院校真心要身體力行它們宣揚的關于創(chuàng)新的一切的話,那么它們應該帶頭拓寬現(xiàn)有課程體系,甚至在工程教育項目下加入文學學士學位才對。

        在物理學家馬克·列文森(Mark Levinson)執(zhí)導的那部頗有深度的紀錄片《粒子狂熱》(ParticleFever,2013)中,實驗物理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的分野其實折射出來的就是工程與人文的分裂。不過影片在敘述用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尋找希格斯玻色子的案例時,實驗物理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最終還是攜手合作了,因為理論物理學家給實驗貢獻了一些指導作用。而工程終究也會走上這條路,因為工程雖然改造了我們賴以棲身的這個世界,但對于為何這樣做,除了在無須思考的基礎層次之外,工程既沒有給自己提供任何辯護說辭,也沒有拿出一些指導意見告訴我們人類到底應該設計、構建出一個怎樣的世界。在我們一未參與、二未同意的情況下,我們是不可能讓立法者出臺法律的;既然如此,那為什么面對毫無疑問更加強有力的技術立法,我們卻表現(xiàn)得心安理得呢?

        如前文所述,雅斯貝爾斯在20世紀中葉提出的人類歷史上的軸心時代----一個人類開始思考人為之人的意義的時代----在今天應該以一種新的形式出現(xiàn):人類開始思考生活在一個工程化了的世界中意味著什么。在第二個軸心時代里,我們思考的不再單單是人類的境況(human condition),而是更為貼切的技術-人類的境況(techno-human condition)[10-11]。因為今天的這個世界不但自然物與人工物之間的邊界模糊了,而且人類與技術的邊界也模糊了,那么我們對于這個世界(包含我們自身)應該承擔哪些責任呢?最初那個軸心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要學會給人類的行為設定界限,比如不能謀殺,不要去偷竊等,我們希望這個新的軸心時代也不光去單純地肯定工程的偉力,還要對形形色色的技術行為加以引導、施加限制。

        沿著這個思路,美國工程院發(fā)布的《重大挑戰(zhàn)》中還應該再加上一個挑戰(zhàn)----當我們把這個世界變成一個巨大的人工物時,大家該好好想想我們到底在做什么,我們是不是要適度約束一下這種工程偉力?其實,工程師們完全沒必要懼怕這種反思,因為它只會讓工程顯得更加崇高,而且它對工程的這種提升是其他方式無法比擬的。再者說,這本身也算是工程內部的一種創(chuàng)新,只不過這是由非工程師們進行的罷了。以荷蘭為例(由于荷蘭嚴重依賴三角洲防洪工程,所以對于該國幾乎變成了一個工程人工物也就不足為奇了),荷蘭主要以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埃因霍溫理工大學和特溫特大學三所理工科大學為依托,以技術倫理研究中心(3TU Centre for Ethics and Technology)為基礎形成了世界上最強的工程技術哲學家共同體。再看中國,中國當前正在經歷一場快速的、史無前例的工程化轉變,這也使中國在這一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在2014年中國工程院舉行的二十周年院慶系列活動中就包括了很多關于工程哲學、技術哲學的討論環(huán)節(jié)。行筆至此,筆者以為,對于美國工程共同體的領導者們來說,是時候該停止一味地恐懼中國培養(yǎng)出越來越多的工程師,轉而向中國學習,同時開始深化對我們自身的反思。其實美國工程院工程、倫理與社會中心(NAE Center for Engineering, Ethics, and Society)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只不過它幾乎沒有得到來自美國本土工程教育的任何重視,所以筆者以為,這一中心在未來不應該僅僅局限于當前的倫理與社會議題,其職責應該得到進一步拓展和深化。

        工程真正的重大挑戰(zhàn)絕不僅僅是怎樣去改變世界,而是在這樣做的同時要批判性地思考成為一名工程師到底意味著什么。借用偉大的西班牙哲學家何塞·奧特加·伊·加塞特(José Ortega y Gasset,1883—1955)在其第一本《技術的哲學沉思》里面的話,想要成為一名工程師,想要僅僅只成為一名工程師,那么就要潛在地成為一切,而事實上又什么都不是[12]。與日俱增的工程偉力召喚我們所有人,不論是工程師也好,還是非工程師也罷,都應該去好好想想----我們究竟是誰,我們又想變成什么樣子。

        五、后記:從作為舶來品的“工程”到中國式的工程

        當今的中國已經擁有了世界上領先的工程文化,現(xiàn)代工程也早已不再是什么舶來品。盡管中國的工程師依舊還在不斷向來自其他國家的同行們學習,但是今天的他們所做的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模仿,可以說,曾經作為舶來品的工程如今已經成了中國式的工程了。

        中國式的工程不僅正在改變著中國的整體環(huán)境,而且日漸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中國式的工程如今開始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國今天業(yè)已修建完成的高速鐵路總里程比世界其他各國的總和都要多,而且其空間探測項目在技術規(guī)模及現(xiàn)有成就方面也已經超過了歐盟。中國工程的建造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 000多年前的萬里長城和大運河??梢哉f,中國如今已是公認的、擁有世界上最偉大的現(xiàn)代工程文化的國家之一。

        除了杰出的工程技術成就,中國還努力將自身特有的工程文化與世界接軌,筆者下面列舉的就是親身經歷的一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2009年,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學者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程研究(engineering studies)項目,以此來推動工程哲學的發(fā)展。

        2012年,中國科學院大學承辦了“哲學、工程與技術國際論壇”(fPET-2012)。

        2014年,來自歐洲、亞洲及美洲多個國家的工程院代表們齊聚北京,共同慶祝中國工程院建院二十周年。

        2015年,東北大學承辦了第19屆國際技術哲學會議(SPT-2015)。

        同樣在2015年,中國工程院聯(lián)合美國國家工程院、英國皇家工程院共同在北京舉辦了第二屆“全球重大挑戰(zhàn)峰會”。

        2016年,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代表中國正式加入了《華盛頓協(xié)議》,旨在將其工程教育項目的認定標準與世界標準接軌。

        縱觀所有這些活動和事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重大挑戰(zhàn)”這一表述已逐漸成為探討工程與社會關系的一個國際公認的框架。然而,工程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并不僅僅都來自技術層面,工程還需要引導人們深入拷問----成為一名工程師究竟意味著什么?生活在一個工程化的世界里又意味著什么?但工程的這一重大挑戰(zhàn)一直被視而不見。在筆者看來,中國的工程只有發(fā)展出中國特色的自我認知,才能更好地應對這一挑戰(zhàn)。

        [1] Engineering: Issue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R]. Paris: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2010.

        [2] Jaspers K. 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M]. London: Routledge & K. Paul, 1953.

        [3] Snow C P. 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9:23-29.

        [4] Florman S. The Existential Pleasures of Engineering[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4.

        [5] Petroski H. To Engineer Is Human: The Role of Failure in Successful Design[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2.

        [6] Koen B V. Discussion of the Method: Conducting the Engineer’s Approach to Problem Solv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7] U.S.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The Engineer of 2020: Visions of Engineering in the New Century[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4.

        [8] Arnett J J. Emerging Adulthood: A Theory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he Twenties[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55(5):469-480.

        [9] Berrett D. A Curriculum for the Selfie Generation[N].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14-06-02.

        [10] Arendt H. The Human Condition[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

        [11] Allenby B R, Sarewitz D. The Techno-human Condition: Reflections 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Today[M]. Cambridge: MIT Press, 2011.

        [12] Gasset O J. Thoughts on Technology[C]∥Mitcham C, Mackey 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M]. trans.Williams E. New York: Free Press, 1972:290-313.

        (責任編輯: 李新根)

        The True Grand Challenge for Engineering: Self-Knowledge

        CarlMitcham1(USA)TranslatedbyYINWen-juan2,HUANGXiao-wei3

        (1. Liberal Art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Golden 80401, USA; 2. Research Center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19, China; 3.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In 2003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roposed a series of “grand challenges” for engineering in the 21st century. During the early decades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engineering-society relationship has increasingly been discussed in terms of grand challenges, that is, technical challenges that engineering is called on to address for the good of society. Placing this rhetoric in a more expansive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nevertheless reveals a neglected challenge: cultivating self-knowledge among engineers and all of us to live in an increasingly engineer-dependent world. The role of humaniti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argued as a natural place to promote such self-knowledge about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grand challenge; humanity; self-knowledge

        10.15936/j.cnki.1008-3758.2016.05.003

        2016-04-20

        卡爾·米切姆,男,美國科羅拉多人,科羅拉多礦業(yè)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講席教授,主要從事技術哲學、技術倫理、科技政策與STS研究。

        尹文娟(1983- ),女,河北張家口人,東北大學博士后研究人員,主要從事工程哲學、技術史研究; 黃曉偉(1987- ),男,山東臨沂人,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技術哲學、技術社會學研究。

        ①譯者注:2003年總結的這20項工程成就包括:電氣化、汽車、飛機、供配水系統(tǒng)、電子工程、廣播電視、農業(yè)機械化、計算機、電話、空調和制冷系統(tǒng)、高速公路、空間飛行器、互聯(lián)網(wǎng)、成像技術、家用電器、健康衛(wèi)生技術、石油與石化技術、激光與光導纖維、核技術、高性能材料。

        N 031

        A

        1008-3758(2016)05-0457-07

        猜你喜歡
        人文學科工程師挑戰(zhàn)
        《機械工程師》征訂啟事
        Kenoteq的工程師研發(fā)環(huán)保磚塊
        英語文摘(2021年10期)2021-11-22 08:02:40
        “人文價值再思考與中國的人文學科體系構建研究”專題研討會
        中國音樂學(2021年3期)2021-11-20 05:40:24
        青年工程師
        安徽建筑(2020年4期)2020-05-23 01:37:12
        別再這樣為人文學科辯護了
        博覽群書(2017年12期)2018-01-15 08:11:38
        嘰咕樂挑戰(zhàn)
        嘰咕樂挑戰(zhàn)
        嘰咕樂挑戰(zhàn)
        人文學科文化及其影響大學生發(fā)展能力的基本理路
        文教資料(2015年21期)2015-12-02 02:54:28
        工程師變成“資本家”
        开心五月激动心情五月| 国产最新网站| 99久久久6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疯狂做受xxxx高潮欧美日本| 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有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91自拍视频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第五页| 国产最新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最新免费av|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99|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小说|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无线|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无码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蜜费| 97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懂色av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8av国产精品爽爽ⅴa在线观看| 偷拍熟女露出喷水在线91|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av| 国产自偷亚洲精品页65页| 男女高潮免费观看无遮挡|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有码| 小妖精又紧又湿高潮h视频69|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国产成人香蕉久久久久| 美腿丝袜日韩在线观看| 山外人精品影院|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a| 中文字幕高清不卡视频二区|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换脸| 人妻乱交手机在线播放| 在线免费观看黄色国产强暴av| 尤物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