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顯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諄諄告誡全黨同志:“我們要永遠保持建黨時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5年來,我們黨正是依靠對人民始終不變的“赤子之心”,帶領人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今,正腳踏實地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疾馳而去!
一、人民立場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
一切為了人民,是中國共產黨出發(fā)的原點,是立黨的“初心”。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是“人民”,多達108次,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深厚的人民情懷,也顯示了人民在他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他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把人民立場上升到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這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標志著我們黨對歷史唯物主義群眾觀點的認識升華到一個新境界。
人民立場作為中國共產黨根本的政治立場,是由我們黨的黨性與人民性內在統(tǒng)一所決定的。所謂立場,是指人們認識和處理問題時所處的地位和秉持的態(tài)度;人民立場就是中國共產黨認識和處理問題時所處的地位和秉持的態(tài)度,具體說來就是堅持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決定作用和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眾觀點。中國共產黨的黨性就是她的先進性,而這種先進性集中體現在人民性上。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黨的“兩個先鋒隊”作用得到突出體現,中國共產黨不愧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不愧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永久不變的基本遵循。建黨伊始,我們黨就在自己的旗幟上作出了自己的莊嚴承諾:“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黨的一切工作,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睆漠敵醯牧Ⅻh為公到現在的執(zhí)政為民,滄海桑田,中國共產黨始終恪守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變。
歷史警示我們,堅持人民立場,黨就會贏得人民支持;反之,就會失去人民支持,甚至亡黨亡國。蘇共曾取得十月革命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輝煌勝利,但從建國到亡國,只經過了短短的72年。當時的一個調查數據昭示了背后的根本原因:85%的受訪者認為,蘇共代表的是官僚階層的利益而不是人民的利益。截至去年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已經從建黨初期的幾十人發(fā)展到8875.8萬名,基層組織441.3萬個,深厚的群眾基礎是我們黨執(zhí)政興國的重要保障。
二、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
毛澤東曾經指出:“黨群關系好比魚水關系。如果黨群關系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备母镩_放初期,鄧小平也指出:“我們黨同廣大群眾的聯系,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是六十年的斗爭歷史形成的。黨離不開人民,人民也離不開黨,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夠改變的。”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就強調指出:“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的根基。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p>
習近平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就要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眻猿秩罕娐肪€,我們黨領導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yè)巨大成功。革命之火在江西初燃時,毛澤東就高瞻遠矚地認識到擁護革命的群眾是革命成功的“銅墻鐵壁”,他關于團結群眾就能奪取全中國革命勝利的預言最終成真。1956年9月,鄧小平在中共八大所作的《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提出全黨要高度警惕脫離人民群眾這個“最大的危險”。鄧小平始終堅信群眾的力量,他認為改革開放中的許多經驗和方法都是由群眾在實踐中提出來的,是群眾發(fā)明的,脫離群眾黨的事業(yè)就注定會失敗,被人民所拋棄??梢姡还苁歉锩€是建設,群眾路線都是中國共產黨最根本的組織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正如毛澤東所講,“共產黨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
不斷豐富群眾路線實踐,我們黨的事業(yè)才能固本強基、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習近平提出了中國夢的宏偉目標,把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有機統(tǒng)一起來;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賦予了為民、務實、清廉新的時代意義。習近平在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時,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fā)發(fā)聲,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白吆镁W絡群眾路線”,具有鮮明創(chuàng)新價值,成為新形勢下領導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三、致力于把赤子之心轉化為惠民之行
人民為國家之基,人心乃國家之根?!暗帽妱t得國,失眾則失國?!边@句儒家的治國名言,昭示了“民心向背”的千古道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告誡我們“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常懷對人民的赤子之心,要內化于心、外顯于行,著力把赤子之心轉化為惠民之行。
首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了解人民群眾的重大關切。
立黨為公,從革命為民到執(zhí)政為民,是95年來我們黨始終踐行的原則。當然,隨著實踐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變化,我們黨不斷賦予為人民服務宗旨鮮明的時代內涵。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服務型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的戰(zhàn)略任務,習近平提出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拓展了群眾觀點的科學內涵。他強調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fā)展各個環(huán)節(jié),做到老百姓關心什么,改革就要推進什么,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習近平提出:“要堅持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想群眾之所憂,急群眾之所難,謀群眾之所需,從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實實在在為群眾解難事、辦好事,把黨的宗旨落實到各項工作中?!?/p>
其次,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觀念,領導干部要走好網上群眾路線。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中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7.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移動互聯網塑造的社會生活形態(tài)的作用進一步加強。習近平總書記因時而化、與時偕行,強調領導干部“要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點明互聯網時代黨的群眾工作的時代要求?!熬W絡群眾路線”開辟了黨同人民群眾交流的新平臺、新途徑、新渠道。領導干部必須克服“網絡恐懼癥”,學會利用網絡資源優(yōu)勢,形成網絡良性互動,在線上與線下聯動中落實制度化的工作格局,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堅持人民主體的評價標準,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聯系,讓干部的評價主體回歸人民本位,才能把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踏踏實實地落到實處。
再次,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原則,努力實現共享發(fā)展的價值目標。
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呈現出經濟快速增長與兩極分化迅速擴張的不協(xié)調態(tài)勢,改革的紅利越來越小,社會公平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發(fā)展新理念,把共享作為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指明了發(fā)展的價值取向,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當然,共享發(fā)展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口號,而是有實實在在的具體內容,體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的方方面面。譬如,要緊緊抓住推進精準扶貧脫貧,不讓一個群眾掉隊;著力促進區(qū)域、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以推進共同富裕為終極目標,進一步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
(作者系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責任編輯: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