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 志,玉斯英·玉素甫,董秋瑾
?
中亞留學生文化因素學習調(diào)查與教學建議
伊 志1,玉斯英·玉素甫2,董秋瑾3
(1.阜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人文社科系,安徽 阜陽 236031;2.喀什大學 中語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6;3.新疆師范大學 成人教育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為了解中亞留學生的文化因素學習偏好,更好地開展文化教學,對新疆高校的100名留學生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中亞留學生文化因素需求較廣,但還是呈現(xiàn)出了不少趨同或一致性的特點,在學習方式、手段上各有側(cè)重;最后,從語言、文化與跨文化幾個方面提出了針對性的教學建議。
中亞留學生;文化因素;調(diào)查;教學建議
語言與文化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學生在學習漢語的同時也是在接觸和學習中國文化,忽視其中的任何一項都不能稱之為成功的對外漢語教學。呂必松談到“從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的角度研究語言,就必須研究語言與文化的關(guān)系,因為語言理解和語言使用都離不開一定的文化因素”。[1]文化因素成為學生正確理解、掌握,運用字、詞、句、語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注意發(fā)掘它、研究它,以促進學習者的漢語學習,增強他們對目的語文化的適應能力,進而化解學習者漢語交際中的文化沖突。
隨著中亞留學生越來越多地選擇到新疆留學,新疆的對外漢語教學規(guī)模也在不斷擴大,文化因素的地位日益凸顯,如何針對中亞留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有針對性地文化教學成為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者研究的課題。為此,我們就新疆四所高校的100名中亞留學生展開了問卷調(diào)查,試圖了解他們的文化因素興趣及其學習方式、手段傾向等,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建議,為中亞留學生的文化教學提供參考。
“所謂的文化因素,是指跟目的語理解和用目的語表達密切相關(guān)的文化因素,主要是隱含在目的語的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和表達系統(tǒng)中反映該民族的價值觀念、是非取向、衣食住行、風俗習慣、審美情趣、道德規(guī)范、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方面的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2]學習一種語言,就必須同時了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與該語言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知識。由于各民族間的歷史地理、文化傳統(tǒng)、社會制度、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等存在諸多差異,所以不同的民族也就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這些區(qū)別自然又造成了表達方式的不同。因此,要想準確理解和掌握某一語言,就必須了解該語言所屬的文化,否則就很難真正掌握這一語言。正如呂必松教授所言:“人們學習語言,必須同時學習關(guān)于這種語言中所包含的具有民族文化印記的知識,否則就不能準確理解和正確使用這種語言”。[3]
(一) 調(diào)查對象
選取新疆師范大學、新疆大學、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和烏魯木齊職業(yè)大學共100名中亞留學生作為調(diào)查對象,其中包含各類語言進修生、預科生、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涉及漢語初級、中級和高級水平三個階段的中亞留學生。
(二) 問卷設計
調(diào)查問卷全部采用五級量表,漢俄對照,均以多項選擇形式設計。調(diào)查內(nèi)容共15題,分為文化因素興趣需求、學習方式和手段傾向三個部分。
(三) 步驟與方法
首先,確定文化因素的分類并在此基礎上設計調(diào)查問卷,進行預調(diào)查;其次,待逐步完善調(diào)查問卷后開展正式調(diào)查,然后收集整理,利用Excel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后繪制成圖;最后,結(jié)合語言與文化教學理論,分析文化因素教與學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教學建議。
此次調(diào)查共回收問卷99份,其中有效問卷95份,無效4份,問卷總有效率為95%。對于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主要分興趣需求、學習方式和學習手段三個部分來呈現(xiàn)。
(一)興趣需求調(diào)查
在文化因素的需求調(diào)查方面,被調(diào)查的95人中有23人表示很感興趣,61人表示感興趣,總感興趣率占88.4%;僅占11.6%的人表示不感興趣或無所謂。調(diào)查顯示,來自中亞不同國家和不同語言水平的留學生大多對中國文化因素較感興趣,他們愿意走進中國,學習漢語并進一步學習中國文化。
在對文化因素興趣的調(diào)查上,學生的興趣分布很廣,在我們所列的十一個文化大類上都有選擇,不同的學生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文化偏好。
圖1 文化因素興趣調(diào)查
如圖1所示,學生興趣率最高的是語言文字類,其他依次為生活方式類、空間觀念類和教育類,留學生的文化因素興趣點主要集中于這幾個方面。據(jù)此可見,中亞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傾向性明顯,文化因素趨向較為集中,趨同性高,這恐怕與學生的母語文化背景相似,來源國國情、語言水平、受教育程度等不無關(guān)系,但也為我們?nèi)绾伍_展針對性的文化教學提供了數(shù)據(jù)參考。
(二)學習方式調(diào)查
學習方式“并不是一種有固定程序、穩(wěn)定組織結(jié)構(gòu)和不變活動形式的學習模式或教學模式,而是以確定價值、明確目標、學習心理基礎和一般活動形式為基本特征的”。[4]因此,教師的教學也必須依據(jù)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否則便會因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目的。在對文化因素興趣調(diào)查的基礎上,我們一并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展開了調(diào)查,以了解學生傾向什么樣的文化因素學習方式。(見圖二)
圖2 學習方式傾向調(diào)查
結(jié)果顯示,選擇傾聽式的人數(shù)明顯高于其他,占到了被試的35%,中亞留學生更希望通過傾聽來實現(xiàn)文化因素的學習。傾聽者常依據(jù)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積極地去捕捉發(fā)言者的思想和觀點,并對這些觀點從自己的視角出發(fā)進行分析和思考,從而構(gòu)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留學生身處異國他鄉(xiāng),置身于中國文化背景之下,常以傾聽的方式直接輸入有關(guān)中國文化方面的元素,無需借助更多的物質(zhì)條件,且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其次是討論式,共有23人選取,約占被試的24%。不少學生喜歡在討論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且學習氛圍輕松,彼此較少受約束。以對比式選取最少,只占12.6%,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偏好,采用的學習方式亦不盡相同。因此,教師在開展文化因素教學之前要盡可能多地了解學生,以便在教學中依據(jù)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教學。
(三) 學習手段傾向調(diào)查
學習手段是學生在學習時借助的物質(zhì)條件,包括媒體和其他輔助學習手段等。對于學生來說,適宜的學習手段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圖3 學習手段傾向調(diào)查
如圖3所示,借助語言中介和視&聽媒介是學生選用最多的兩種學習手段,分別占到了總體的30.5%和26.3%,這說明在文化因素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渴望借助語言來引入文化因素,在學得語言的同時了解文化,僅把語言作為借體或手段,通過語言中介來了解其所鏡射的文化含義。視&聽媒介也是學生熱衷的手段之一,因為此類媒介提供的場面多,信息量大,語言材料豐富而有變化,同時也是觀察姿態(tài)、表情、符號、動作等非語言交際手段的十分有用的材料,且視聽效果較好,易構(gòu)筑學生文化認知圖式或修正頭腦中原有的文化圖式。其他如專業(yè)教材、文化活動和實物憑借等雖不是中亞留學生選用最多的手段,但其各有特點,作用亦不容小覷,可以在實際教學中視情選用或結(jié)合其他方式來操作。
由此可見,中亞留學生文化因素需求較廣,但還是呈現(xiàn)出了不少趨同或一致性的特點;學習方式上傾向于傾聽式和討論式,手段上常借助語言中介和視&聽媒介。這些結(jié)果有利于我們反觀當下教學的不足,改進教法和手段的選用,為我們的文化教學提供切實可行的實施路徑。
文化因素是文化的組成基點,對文化因素的調(diào)查研究有助于了解學生的文化興趣與文化需求,繼而對文化教學提供幫助和指導,促進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的發(fā)展。根據(jù)對文化因素的調(diào)查研究,結(jié)合研究者自身的對外漢語教學實踐,特提供幾點針對性的教學建議:
(一)重視語言的鏡射
語言中介是調(diào)查中留學生選用最多的學習手段,因此在教學手段的選用上可以大大借用語言來鏡射文化,從而讓學生在學習目的語的同時習得目的語國家的文化。教師可將文化因素教學貫穿于語言教學的各個層面,既讓學生學會使用課程中的詞句,又能以語言教學的內(nèi)容為依托,讓其掌握語用規(guī)則和文化意義。
首先,重視字、詞的鏡射。在文化教學中,如遇到“背景意義的詞”,除了講清其概念意義外,還要講清它所鏡射的文化背景知識。例如,講成語“望子成龍”時,可介紹“龍”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形象和文化含義。在中國古代傳說中,龍是能興云降雨的神異動物,具有至尊至上的色彩,以至皇帝被稱為“真龍?zhí)熳印?,漢民族素以“龍的傳人”自稱。因此,“龍”在中國文化中被賦予了神圣、至尊、吉祥、非凡等各種褒義。再如,從“仁、信”二字可見中國古代的道德標準;從“貴、賤、貨、貸”等偏旁的“貝”字可見中國古代的錢幣制度等。
其次,重視作品語言的鏡射。作品語言常是最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也是最得體的交際語言,詞語的搭配、語法的典范均能在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中國文化的內(nèi)容、中國人的心態(tài)、社會生活的面貌、風俗習慣的特點等也能從作品語言這面“鏡子”中看得分明。如,《博雅漢語》初級起步篇Ⅰ第二十二課《我喝了半斤白酒》中的一段對話:
瑪麗:你怎么喝那么多酒呢?
大衛(wèi):昨天我去一個中國朋友家吃飯,他們太熱情,一直不停地給我倒酒。
瑪麗:有的中國人請客的時候喜歡勸酒,你不知道嗎?
這段對話很好地折射出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宴請禮儀和文化心態(tài),蘊含著諸多文化因素。因此,以作品語言來透視文化不僅可以促進語言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nèi)容和思想意義,又能使學生習得更多文化因素,可謂相得益彰。結(jié)合文化因素調(diào)查中留學生顯示出的學習手段傾向,教師在開展教學的同時應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多結(jié)合現(xiàn)代化的視&聽媒介來呈現(xiàn),這樣更能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提高教學效果。
(二) 增加語構(gòu)文化教學的比重
對文化因素興趣的調(diào)查反映,留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度較高,達到了0.54,教學中我們可以適當增加語構(gòu)文化教學的比重?!罢Z構(gòu)文化指語言中詞、詞組(短語)、句子以及語段(句群)乃至篇章的構(gòu)造所體現(xiàn)的文化特點”[5],可反映一個民族的思維習慣或認知事物的方式等。語言間詞素的選擇、語素的組合、語序的先后及其內(nèi)在關(guān)系以及篇章布局等無不透視著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文化意蘊等。因此,在文化教學中可適時增加或補充漢語繞口令、古詩詞、兒化、順口溜、諧音以及各類熟語等,因為“繞口令、詩歌等比較能體現(xiàn)語言的特點(特別是語音特點),很多情況下也和文化有關(guān),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幽默或語言幽默?!盵6]這樣,在增添教學趣味性的同時也使學生潛移默化地習得了部分文化因素?;蛘呦蛄魧W生介紹句子的組織構(gòu)造或增加應用文教學的比重,讓學生與自己的母語文化進行比較,從而感受漢語建構(gòu)的文化內(nèi)涵;也可向中高級階段留學生講解漢字的構(gòu)造以提高漢字書寫興趣和準確率,并使其體悟漢字構(gòu)造背后蘊含的民族思維方式等??傊?,文化教學應充分考慮留學生顯現(xiàn)出的興趣,采取多點、多向布陣,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趣味性。
(三) 多管齊下,注重文化闡釋的途徑
中亞留學生較傾向于傾聽式和討論式學習,因而在文化教學中必須注重文化闡釋的途徑,根據(jù)內(nèi)容的需要靈活選用教法。如,講到中國飲食或風俗習慣類文化因素時便可采用討論式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設定話題,讓學生圍繞給定話題依據(jù)將各自習俗見聞進行討論,暢所欲言,當然也可結(jié)合各自的母語文化進行討論,往往能收到不錯的效果。
不同的教學方法有著不同的側(cè)重點,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往往又是復雜的,常常要求在課堂教學中綜合應用多種不同的教法。教學中不妨多管齊下,使之相互取長補短。如,講到“武術(shù)”、“太極拳”時,教師可一邊用語言講解,一邊利用自己的形體進行比劃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出簡筆畫進行圖解等,這樣將演示法、觀察法與講授法有機融合,學生便一目了然。同時,還應充分利用視&聽媒介開展各類教學活動并能依據(jù)教材對文化因素的處理恰當?shù)鼗钣谩⑶捎媒滩?,揚長避短,提高教、學手段的吻合率,充分發(fā)揮教材編寫和呈現(xiàn)的最優(yōu)作用??傊?,教師應注重文化闡釋的途徑,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力爭文化闡釋的多樣化,避免千篇一律。
(四) 適當?shù)刈⑷肟缥幕钦Z言交際教學
對外漢語教學是在跨文化交際的背景下進行的,它既是一個語言教學過程,也是一個文化交際過程,而非語言的交際在漢語學習及交際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漢語教學中會經(jīng)常遇到與語言交際行為相結(jié)合的非語言交際行為和手段,不講清非語言交際的含義,學生對語言本身的含義也難以得到準確的理解。因為,透過非語言交際可以探尋人們的舉止態(tài)度,了解一種文化的價值體系,探究非語言交際背后蘊藏的文化因素。
適當?shù)刈⑷敕钦Z言交際的教學不僅有助于解決留學生的文化沖突,又利于漢文化的學習。授課時適量的身體動作、手勢或表情能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交際障礙,促進教學,也是師生聯(lián)絡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輔助方式。特別是在進行文化因素導入時,非語言行為更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方法。因為根據(jù)神經(jīng)生理學的理論,人的左腦具有感知并處理語言信息的能力;而右腦則具有感知并處理非語言信息(包括音樂信息)的能力。上課時如能聽覺和視覺并用,當然有利于學習者對文化知識的吸收。此外,教師還應了解兩國間文化的異同,了解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留學生的非語言表達方式和手段,以便在文化教學過程中對不同文化背景知識進行必要的解釋與比較。
文化因素影響著學生目的語的學習,關(guān)乎著語言教學的質(zhì)量和漢文化的播揚。中亞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傾向較為明顯,文化因素趨向較為集中,學習方式和手段各有所側(cè)重,對中亞留學生的文化教學應從其所依附的語言、文化及跨文化角度入手,充分考慮其文化需求并多方位地開展實際調(diào)查,研究提高文化教學質(zhì)量的策略和手段,以促進語言教學和中國文化的傳播。這需要廣大對外漢語教師和學者在理論和實踐上共同探討,從而為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做出更大的貢獻。
[1]呂必松.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J].世界漢語教學,1992(2):120.
[2]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08-109.
[3]呂必松.關(guān)于語言教學的若干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5(4):15.
[4]扈中平,李方,張俊洪.現(xiàn)代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19.
[5]陳光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3):24-28.
[6]劉頌浩.我們的漢語教材為什么缺乏趣味性[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5(2):29.
Study on the Cultural Factors of the Students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Teaching Suggestions
Yi Zhi1, Yu Siying·Yu Sufu2, Dong Qiujin3
(1. F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Fuyang Anhui 236031;2. Kashi University, Kashi, Xinjiagn 844006; 3.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chi Xinjiang 830054 )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e factors of the Central Asian students, to better carry out culture teaching, the Xinjiang University of we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100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Xinjiang. The survey showed that the demands of culture factors of the students from Central Asian are very wide, but it also showed a lot of convergence or uniform characteristics. They have different emphases on the way of learning. Finally, we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suggestions from the language, culture and cross-culture.
Foreign students from Central Asia; cultural factors; investigations; teaching suggestions
G125
A
1672-4437(2016)04-0097-05
2016-05-25
伊志(1980-),男,安徽阜陽人,阜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傳播學;玉斯英·玉素甫(1982-),男,新疆喀什人,喀什大學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董秋瑾(1983-),女,新疆石河子人,新疆師范大學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