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文
近期,河北涿鹿縣教科局局長郝金倫很“火”,由于他引進并推廣的“三疑三探”課堂教學模式受到家長質(zhì)疑,該縣于7月5日決定全面停止“三疑三探”課堂教學模式。7月12日,郝金倫辭去局長、黨組書記職務,并在網(wǎng)上發(fā)表了激情四溢的演說,引發(fā)網(wǎng)絡持續(xù)關(guān)注。(7月21日 《成都商報》)
一位教育局局長因推行課改而被迫辭職,此事在當前深化各類改革的大背景下,注定會引發(fā)強烈關(guān)注和爭議。那么,我們該如何看待此事呢?請看本期“文化視野”。
不應質(zhì)疑該局長的改革精神
應該說,任何一項改革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教育改革更是如此。由于自己一手主抓、力推的教育改革被叫停,涿鹿縣教科局局長郝金倫選擇辭職,確實有那么一絲悲壯。
如果考試制度不改革,人才選拔模式不改革,就不可能把真正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選拔出來。按照應試教育的模式,學校極有可能會培養(yǎng)出許多只會移動的書架和大量的知識容器。基層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也是必須做的,就是在現(xiàn)有的形勢和條件下,如何改變課堂教學,如何破解現(xiàn)實中學生厭學、苦學和輟學等問題,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人,讓學生既有很好的成績,又有很強的能力,同時還有健全的人格。
郝金倫所推行的課堂教學改革,旨在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填鴨式”課堂呆板、乏味、低效的狀態(tài)。盡管目前來看并未取得顯著成效,甚至遭到了部分家長的強烈反對,他本人也因此辭去了局長職務,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否定他的改革精神,更不應一味抹去他實施的課改所取得的成績。
種過菜的人都知道,小苗剛發(fā)芽時總不見長,是真的沒長嗎?其實不然,在這段時期,小苗在往地下扎根,根扎得越深越牢,往后就長得越好。教育改革也是如此。很多潤物無聲的教育理念、培養(yǎng)孩子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做法,就是在讓孩子扎根。在這段時間里,不能因為沒有“立竿見影”就粗暴否定改革,要有足夠的耐心,讓時間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判。
為此,同為“改革派”的遼寧省葫蘆島市南票區(qū)教育局局長任永生對郝金倫可謂惺惺相惜,他在博客上撰文力挺這位改革同行,文中寫道:“郝金倫推行這樣的改革沒有錯,他雖然沒有成功,但我依然為他點贊,因為他敢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挑戰(zhàn)權(quán)威、挑戰(zhàn)世俗、挑戰(zhàn)自我的敢于擔當精神必將成為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正能量?!?/p>
說到底,郝金倫推行的課改模式之所以被叫停,根源仍在于應試教育的評價體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尤其是“高考指揮棒未有任何改變”,學生家長誰都不愿拿“孩子一生的前途”做賭注,于是改革舉措便在實施中處處碰壁,遭到反對。正因如此,才更顯出郝金倫這樣的教育局局長難能可貴,他的改革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該局長推行的課改存在哪些問題
盡管說郝金倫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但并非說他所推行的課改無可挑剔,從媒體的報道和輿論評析來看,郝金倫所推行的課改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
一是改革過于激進,沒有充分考慮實際情況。教育改革,直接關(guān)系到廣大學生的成長、升學,關(guān)乎千家萬戶的未來。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路徑選擇上,必須慎之又慎,只有在教育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之后,才能慢慢推廣開來。從郝金倫所推行的“三疑三探”課堂教學改革情況來看,應當說有點倉促和過快了。該縣在2013年引進“學習力課題”和“思維可視化”兩種教學模式的基礎之上,2014年5月又在全縣中小學開設“三疑三探”課堂教學模式實驗班,這就意味著該項改革在還未見成效的情況下,全縣的中小學生都有可能成為試驗品,這當然會引起家長的焦慮乃至反對。
二是全縣推廣一種模式違背了“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的原則。只有適合教師的模式,才可能更適合學生。這也正是為什么千百年來,名師各有其特點和魅力的原因。學生感受著不同老師的多樣課堂教學風格,也會在這種不同中獲取到豐富的,來自不同思想、性格的營養(yǎng)。因此,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是一種模式,而是教師解放課堂教學風格的模式。它是由無數(shù)教師組成多種風格,而不是無數(shù)教師組成一種風格。從媒體報道來看,逐鹿全縣幾乎都要求使用“三疑三探”一種教學模式上課,這就極有可能將教師的課堂帶入模式化的境地,從而傷害課堂的靈動性。
三是“三疑三探”教學模式本身有值得商榷之處。據(jù)稱,該模式將徹底改變“填鴨式”課堂一直以來呆板、乏味、低效的狀態(tài),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但是,在新課程理念下,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深化課程改革的著力點,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時代訴求。而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突出表現(xiàn)之一是批判性思維,這也是現(xiàn)代公民的必備素養(yǎng)?!拔奈渲?,一張一弛”,課堂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既需要安靜的課堂文化,以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又需要以思維碰撞為特征的課堂對話文化,以利于學生問題共商、情感共鳴和智慧共生,但“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的課堂能夠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維嗎?這值得進一步觀察。
如何穩(wěn)妥有序地推進課改
真正的課改應當是“靜悄悄的革命”,只有教師全身心地參與,積極主動地探索,順應實際地變通運用,才能使課改順利推進,有效完成,才可能推進區(qū)域教育質(zhì)量的整體提升。
課堂教學改革關(guān)系到千家萬戶的利益,關(guān)系到千萬學子的未來,不能僅靠激情與理想,還要靠專業(yè)的精神與理念。改革中,應做到不求外在的花架子,不過多在意所謂的這模式、那模式,而要直指學生精神與生命的成長,腳踏實地,務實求真,堅實地走好每一步。
課堂教學改革的要義,應當是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個體創(chuàng)造力,讓他們自己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做的,不是規(guī)定教師上課必須講授幾分鐘、交流幾分鐘、做課堂作業(yè)幾分鐘,而是要為教師的自我探索松綁。每個教師的性格、心理、知識結(jié)構(gòu)都不一樣,只有使用最適合自己的模式,才可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自己的教學水平。
為此,行政管理部門應該做到以下幾點:更多地換位思考,多站在學生家長的立場上想問題,找出他們的擔心所在;多站在教師的角度上想問題,通過政策鼓勵等方式,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改革;縣委、縣政府應從全縣改革發(fā)展的大局中布局教育改革,營造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和輿論氛圍;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要注重頂層設計,形成全面推進之勢,最大限度地減少“孤軍深入”。
南方科技大學原校長朱清時說:“像教改這樣的大事,一定要兼顧犀利和溫和兩個方面。”在全面推行課改前,應該做到多方論證、科學評估,細心、耐心地把課改模式及其影響解釋清楚,顧及家長、校長、教師們的看法和感受,尤其應當先行試點后再逐步推進,進行“溫和”的課改而不是一味“雷厲風行”。只有讓廣大學生在課改中受益,讓廣大家長看到改革的成果,讓廣大同行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這樣的課改才有可能能取得最好的成效。
“課改局長”辭職,其實讓我們看到了教育改革的艱難,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們批判了這么多年的應試教育體制始終難以打破的根源所在。這或許在提醒我們,推動教育體制改革應該全國一盤棋,要整體推進,打破唯分數(shù)論的評價體系,而不是一個地方的“單兵突擊”,否則其結(jié)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綜合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新浪·博客、《新華日報》《人民日報》)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