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勇
歷史教科書作為歷史教學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師組織教學的依據(jù),又是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主要載體,教科書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效果。隨著新的史學研究成果不斷產(chǎn)生,人們的思想越來越多元化、活躍化,也更加理智客觀,對原有的歷史教材中的一些內容和觀點也造成一定沖擊,課程改革勢在必行,而教材改革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它會使教科書更加符合歷史事實。
由于篇幅及體例的限制,教材編寫者對某些問題的表述并沒有充分展開,對某些歷史細節(jié)并沒有充分考證,出現(xiàn)了某些史實表述方面的錯誤。例如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第10課“秦王掃六合”58頁這樣寫道:“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發(fā)布焚書令,規(guī)定除政府外,民間只準留下有關醫(yī)藥、占卜和種植的書,其它書都要燒掉,以后再有談論儒家詩書的都要判處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評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陽活埋。這就是歷史上的‘焚書坑儒。”
然而,關于秦始皇焚書坑儒這一史實的來龍去脈,《史記·秦始皇本紀》講述得清晰明白:垂相臣斯昧死言:“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默為城旦。所不去者,醫(yī)藥、一笠、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敝圃弧翱?。”秦始皇一個“可”字,開啟了一場焚燒民間文史典籍、禁止私學的浩劫。因此,秦始皇“焚書坑儒”而并不像歷史教材中講的那樣殘暴。
對于這一問題,教師在課堂中要怎樣解決?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教師對教材中的不嚴謹表述處理不夠合理,會對學生的學習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階段決定了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還沒有達到成熟,一些不成熟的理論和觀點會對他們造成思想上的混亂,影響他們對事物的判斷。例如,在授課過程中遇到教材中表述不嚴謹?shù)牡胤剑ǔG闆r下大多數(shù)教師只是做出一個簡單的判斷,不加分析原因,最慣常的做法就是提問全班同學有誰知道這一史實,并且闡述具體過程。這樣的授課方式就變成了“填鴨式”教學,在這種情境下,除去回答對問題的學生知道這一史實的前因后果,其他學生可能知道了正確的史實知識,但是對問題的實質可能依然沒有具體的理解,這樣的課堂教學就不是成功的教學,也不會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從這一方面看,研究新課標教材中的不嚴謹表述可以讓教師在講課時提前做好準備,研究如何應對這一問題,也是教學實踐的需要。
作為一位合格的教師,我們既要備教材,備教法,更要備學生。了解他們對學科的有關知識、技能掌握的范圍和質量;了解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態(tài)度;了解他們的思維特點、自學能力和學習習慣等。這樣才能設計出適合學生學情的教案。
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重點在于“質疑”,老師一定要轉變教學模式,積極鼓勵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質疑,并且提出自己的觀點,老師也要給予一定的肯定。教材中的不嚴謹表述,剛好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材料,教師要善于運用這些表述不嚴謹?shù)牟牧?,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查閱課外資料,總結某一事件發(fā)生的前因后果,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以“秦王掃六合”這一課為例,講到焚書坑儒這一歷史事件時,教師可以課前提問學生“焚書坑儒在歷史上有這么殘暴嗎?”“焚書坑儒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讓學生在上課之前預習本課,并且查閱相關書籍,認識歷史史實,從而達到理解消化知識點的目的。通過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對其進行深入的討論,最后總結相關觀點,讓學生可以了解相關的知識內容,并且牢固掌握相關的知識點,當學生真正掌握了相關知識內容的時候,也會獲得一定的成就感,進而也就激發(fā)學生繼續(xù)學習的熱情,同時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教師應該不斷地閱讀教材、發(fā)現(xiàn)問題、多看些最新的學術成果,多發(fā)現(xiàn)些問題,及時發(fā)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反映出來的問題,使我們的歷史教材更加客觀,更加科學。同時,也可以從存在的問題看到其價值,善于利用表述不嚴謹這一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作者單位:江西贛州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