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隱
人生就應(yīng)當(dāng)依循四季的變化,仔細(xì)品嘗與愛惜自然所提供的豐饒。
日本漆器名家赤木明登和他的妻子都很愛吃,再加上喜歡喜歡呼朋引伴一起用餐,所以理所當(dāng)然的,他們每天都要做大量的飯菜。在思考菜色的同時,用什么樣的食器來裝也是毫不猶豫,他家的食器柜曾經(jīng)被搬到美術(shù)館展覽。因為食器柜內(nèi)的物品都是些能夠豐富庶民的生活,散發(fā)著時代洗練的光輝,以日常使用為目的而手工制作的日常之器,而且透過食器柜還能看到日本三十年來民藝器皿的發(fā)展史。
若說這是一部三十年的器皿史,也不過是極為私人的歷史。因為赤木夫妻從1984年到2013年為止的三十年間,每一年取出一名作家的一件作品作為代表,但選取的原則非常隨意,個人喜好完全凌駕在工藝史的意義之上。有時年輕的作家會被擺在前面,因為作者以赤木家遇上,開始使用該作家器物的時間決定。
所以本書的目的是讓讀者能感受一個時代的氛圍。作者說,這三十年間,時代氛圍微妙變動。器物是因為多種因素而被制作出來的,有的是為了使用,有的是為了自我表現(xiàn),有的是為了炫技,有的是為了賺錢,有的是為了偷懶等等,十分多元。對于作者來說,無論是在什么理由下制作的東西,最重要的是其誕生的背景。作者把這背景概括為像“心意”那樣的東西。
心意是什么呢,作者解釋說,江戶時代的山水畫和松尾芭蕉的俳句,都不是為了使用而作,卻能讓人感受到作者的心意,他們的本質(zhì)是對自然的敬意與感謝,是作者為了吐露這樣的心意而創(chuàng)作的行為。也就是說根植在日本文化核心中的傳統(tǒng),制作器物這項工作就是驅(qū)使我們的身體去接觸那被稱為素材的自然。
書中提到的三十個器物和其制作者都能讓我們感受到它們的心意。比如角偉三郎的紅色漆器碗。角偉出身自輪島的漆器職人世家,他反潮流而行,制作那些沒有裝飾的樸素的漆器,扭轉(zhuǎn)了輪島漆器的發(fā)展方向,明登在橋高島屋看到角偉三郎的漆器個展,感受到漆器是有生命的,受到角偉三郎作品的感召,某天明登下班后突然向妻子宣布要當(dāng)漆器師傅,然后辭職,一家三口搬到了輪島。
再比如三谷龍二的木盤,三谷開創(chuàng)了制作每日生活中可用的木制器物,他也是一位開拓著,他為木制器物注入一股柔和與溫暖的生活感,使用三谷龍二的器皿,甚至?xí)淖円粋€人多的生活方式。他的作品就有這樣的力量。
本書的下半部分講述的是赤木家的飲食故事。作者認(rèn)為,人生就應(yīng)當(dāng)依循四季的變化,仔細(xì)品嘗與愛惜自然所提供的豐饒。所以住在鄉(xiāng)下的赤木夫妻,春天去菜山菜,莢果蕨、水芹菜,蜂斗菜,秋天的時候去山里采香菇,那些進入寒冬之前的自然之禮。他們家自家菜園里種了萵苣、菠菜、小松菜,芝麻菜、小蘿卜、春菊、韭菜等葉菜,作者稱這些是小菜園所帶來的大自然的禮物。鄰居家也會送來禮物,比如說竹筍,赤木太太發(fā)明各種吃法,加入咖喱,竹筍意大利面、炸成竹筍天婦羅,
制作漆器必須長時間膝行,成天坐在陰暗的房間里,因此師傅有時候會邀請徒弟去山野游玩,不僅可以轉(zhuǎn)換心境,活動經(jīng)骨,還兼?zhèn)淠軌虿杉澄锏膬?yōu)點。來工作室當(dāng)徒弟,不僅是工作的修行,也是生活的修行,種田,洗衣,割草和打掃都是修行。制作食糧等工作演變?yōu)楣ぷ魇业幕顒樱蠹叶紩煌硎軈⑴c的樂趣。
作者寫了暮春制作味噌,去山間的小溪里去抓鰕虎魚等。不過最讓人難忘的則是采摘早春的海帶芽,海帶芽最好吃的長度是約略大拇指長,采收這種海帶需要趴在石頭上,每當(dāng)大浪來襲就得趕緊往上爬,有一次一個大浪過后,明登發(fā)現(xiàn)剛剛還在身邊的師傅居然不見了,四處張望時,發(fā)現(xiàn)身著工作外套的師傅漂浮在深黑色的海面上。隨后師傅被海浪沖上巖石和白色的泡沫一同從波浪中滾出來,手里還緊握著裝還帶的網(wǎng)子。那時候師傅六十多歲吧。畢竟在海邊玩了幾十年,具備豐富的經(jīng)驗,被卷入海中也毫不慌張。一般人估計早就淹死了。一回到工作室,師徒兩人馬上圍著鍋子,開始煮海帶芽涮鍋。赤木回憶說,筷子夾起海帶稍微燙過,海帶就會從宛如海面的深暗黑色轉(zhuǎn)變?yōu)轷r艷透亮的綠色,比春天的新芽早一步化為綠意。
本書講述的正是赤木夫妻與食器柜和料理之間的關(guān)系。
赤木家的食器柜
作者: [日]赤木明登 / 赤木智子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譯者: 陳令嫻 / 王淑儀
出版年: 2016-5
頁數(shù): 216
定價: 5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