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飛
(原陽縣紅十字醫(yī)院 CT室 河南 新鄉(xiāng) 453500)
?
MRI對腎臟復雜囊性病變Bosniak分級的診斷價值分析
程飛
(原陽縣紅十字醫(yī)院 CT室河南 新鄉(xiāng)453500)
目的探討MRI對腎臟復雜囊性病變Bosniak分級的診斷價值。方法選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原陽縣紅十字醫(yī)院收治的腎臟復雜囊性病變患者67例,所有患者均給予MRI診斷,按照腫瘤性質(zhì)分為惡性組與良性組,將其診斷結果進行Bosniak分級,并與病理檢查結果、手術結果進行對比。結果惡性組分隔數(shù)量>4的病變比例、囊壁或分隔增厚病變中可見不規(guī)則增厚比例、Ⅲ~Ⅳ級病變比例均高于良性組,Ⅱ~Ⅱ F級病變比例低于良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MRI是判斷腎臟復雜囊性病變Bosniak分級與良惡性的可靠依據(jù),囊壁、分隔增厚和假包膜征象對于腎臟復雜囊性病變良惡性診斷也具有重要價值。
MRI診斷;腎臟復雜囊性病變;Bosniak分級;應用價值
腎臟復雜囊性病變患者的良惡性辨別難度較大,目前主要采用CT進行分型[1]。而MRI對于軟組織具有更高分辨率,并且此方法能夠從多個方面對病變部位進行掃描,對于觀察假包膜、囊壁等均具有顯著效果[2-3]。本研究對原陽縣紅十字醫(yī)院收治的腎臟復雜囊性病變患者行MRI診斷,并且將影像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作比較。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原陽縣紅十字醫(yī)院收治的腎臟復雜囊性病變患者67例,其中男39例,女28例;年齡32~73歲,平均(47.6±4.5)歲。按照腫瘤性質(zhì)分為兩組,其中惡性癌變47例(惡性組),直徑1.1~15.2 cm,平均(5.3±0.3)cm,乳頭狀細胞癌3例、轉(zhuǎn)移性腸腺癌4例、腎透明細胞癌37例、嫌色細胞癌3例;良性病變20例(良性組),直徑1.3~5.8 cm,平均(2.6±0.4)cm,復雜囊腫19例,多房囊性腎瘤1例。
1.2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MRI診斷,對腹部進行MRI平掃和增強掃描,MRI平掃主要為梯度回波序列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保持層厚為6~10 mm,間距為1~2 mm,使用馬根維顯0.2 mmol/kg作為對比劑,注射流速為3 ml/s;MRI增強掃描主要為梯度回波序列軸面T1WI、冠狀面延遲期掃描梯度回撥序列T1WI,調(diào)節(jié)層厚為5~6 mm,間距為1~2 mm。
1.3觀察指標根據(jù)分隔數(shù)量劃分為0、1~4、5~9以及>10 4個級別。通過4名經(jīng)驗豐富的高資歷放射科醫(yī)師分析影像學結果,運用Bosniak進行分級,如果意見不一致需相互討論以最終定結果。
1.4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定性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病變形態(tài)惡性組分隔數(shù)量>4的病變比例高于良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惡性組囊壁或分隔增厚病變例數(shù)為29例,占61.70%,良性組為11例,占55.0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惡性組囊壁或分隔增厚病變中可見不規(guī)則增厚比例為89.66%(26/29),高于良性組的30.00%(6/2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3例病變變性成分>25%,8例出現(xiàn)假包膜征象,經(jīng)病理檢查判定均為惡性。
表1 兩組不同分隔數(shù)量病變情況對比[n(%)]
2.2Bosniak分級情況惡性組Ⅲ~Ⅳ級病變比例高于良性組,Ⅱ~Ⅱ F級病變比例低于良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Bosniak分級情況對比[n(%)]
對于腎臟復雜性囊性病變患者運用MRI診斷效果顯著,CT診斷可根據(jù)腎臟囊性病變程度采用Bosniak分級分為5個級別[4]。Ⅰ級和Ⅱ級為良性病變,ⅡF級需進行跟蹤隨訪,Ⅲ級需做囊腫穿刺細胞學檢查,Ⅳ級為惡性,患者需要盡快進行手術治療。MRI雖然沒有類似分級方法,但此Bosniak分級適用于MRI診斷中[5]。本研究結果顯示惡性組Ⅲ~Ⅳ級病變比例高于良性組,Ⅱ~Ⅱ F級病變比例低于良性組,表明Bosniak分級適用于MRI檢查。
在本研究中,惡性組分隔數(shù)量>4的病變比例高于良性組,且惡性組囊壁或分隔增厚病變中可見不規(guī)則增厚比例高于良性組,其與陳偉棠等[6]研究結果相類似。可見大部分囊壁或分隔不規(guī)則增厚病變伴有強化,其原因可能與本研究中惡性患者所占比例較高有關,也可表明Bosniak分級適用于MRI檢查。13例病變變性成分>25%,8例出現(xiàn)假包膜征象,經(jīng)病理檢查判定均為惡性。說明對于囊性病變?nèi)绻麑嵭猿煞执笥?5%則Bosniak分級需進一步提升,低于25%不能夠作為獨立評價標準。
綜上所述,MRI診斷是Bosniak分級與判斷腎臟復雜囊性病變良惡性的可靠依據(jù),囊壁、分隔增厚和假包膜征象對于腎臟復雜囊性病變良惡性診斷也具有重要價值。
[1]邵光軍,張雷,蔡林,等.Bosniak腎臟囊性病變分類的單中心12年經(jīng)驗總結[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4,35(1):32-35.
[2]黃越,徐學權,邱麗芹,等.腎臟復雜囊性病變內(nèi)鈣化對鑒別良惡性的影響[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4,33(12):1894-1897.
[3]田雨,王國良,馬潞林,等.囊性腎瘤和混合性上皮間質(zhì)瘤13例診治體會[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3,34(11):814-818.
[4]王靜,王峰,劉文亞,等.多房囊性腎癌與其他復雜腎囊性病變的比較分析[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2,31(7):979-983.
[5]孫東方,姚偉根,張建豐,等.CT與MRI下Bosniak分級對腎臟囊性病變診斷性能的對比研究[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2,22(10):1715-1718.
[6]陳偉棠,陳茵茵,劉朝暉,等.在MRI診斷腎臟復雜囊性病變中Bosniak分級的應用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2(12):99-100.
R 445.2
10.3969/j.issn.1004-437X.2016.08.071
2016-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