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控制系統(tǒng)計算機仿真》課程教學實踐中,提出了“四循環(huán)”學習法。該教學法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通過教學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控制系統(tǒng);計算機仿真;教學實踐改革;“四循環(huán)”學習法
中圖分類號:TP391.9;G64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5.127
自動化技術是一門與控制論、信息論、計算機技術等有著十分密切關系的綜合性技術。自動化技術專業(yè)人才在國防、工業(yè)、環(huán)境、航空航天、船舶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需求。提高自動化技術專業(yè)人才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自動化技術創(chuàng)新型人才是高校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近年來,“實驗教學中心”“產學研合作基地”“大學生實踐實習基地”“大學生創(chuàng)新中心”等平臺建設,使得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硬件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但是仍然不能滿足自動化專業(yè)學生創(chuàng)新教育的需求。
計算機仿真技術是另一個創(chuàng)新實踐教育的重要平臺?!犊刂葡到y(tǒng)計算機仿真》課程是自動化專業(yè)課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眾多高校得到了重視。圍繞該課程的大量課程體系及教學實踐改革,其目標都是夯實學生基礎知識,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我校從教學實踐改革入手,以交流為手段,以學生為主體,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提出了“四循環(huán)”教學實踐方法。
1 微循環(huán)——師生點對點交流
課堂教學是日常教學中普遍采用的手段。課堂教學包括講授知識、學生回答等活動。但是,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以下3點問題:①把教學看成學生配合教師完成教案的過程。②教學完全忠實于教材,教材怎么講,課堂上就怎么講。③學生學習方式單一、被動。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緊張,甚至處于敵對狀態(tài)。有效發(fā)揮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為主體,加強師生課堂交流,提高教學質量,成為了課堂教學的難題。
我們在課堂教案中,圍繞教學大綱關鍵知識點,設計師生問答問題。通過問題,在課堂上幫助學生加深對講授知識的理解。比如,在講授數(shù)值積分基本原理時,討論歐拉法原理。通過提問,帶動學生思考歐拉法的優(yōu)點和缺點。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印象。這樣的教學,筆者稱之為師生之間點對點的“微循環(huán)”。
2 內循環(huán)——小組內部交流
小組內部交流,也被稱為小組討論教學法。把一個班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教師向小組提出一定的任務或者問題,要求小組成員通過討論共同完成或者回答問題。在該教學活動中,要注意如何編組和提問,使得小組成員之間如何更好地協(xié)作完成任務。在我們的教學中,小組一般以3~5人為一組。比如,討論如何控制仿真結果誤差。通過這樣的討論,學生們認識到仿真過程中合理選擇步長的重要性。
小組討論還體現(xiàn)在上機實習完成大作業(yè)上,比如共同完成感應電機雙閉環(huán)控制系統(tǒng)仿真設計與參數(shù)調節(jié)。小組內部交流和分工,使得大家把對雙閉環(huán)控制系統(tǒng)的認識在理論上變得更直觀。我們把這樣的小組內部交流稱為“內循環(huán)”。
3 外循環(huán)——分組答辯交流
上機實習完成大作業(yè)的成績通過分組答辯獲得。在答辯過程中,我們讓其他小組的學生來提問。通過這樣的提問,小組之間獲得交流,也帶動答辯學生參與思考。充分發(fā)揮答辯現(xiàn)場所有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這樣的答辯交流,學生成為了真正的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我們把這樣的教學方式稱為“外循環(huán)”。
4 超循環(huán)——實踐課程設計
《控制系統(tǒng)計算機仿真》教學活動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課程設計。我們在課程設計的選材上要充分體現(xiàn)計算機仿真技術解決工程問題。比如,我們設計了苯乙烯本體聚合的動力學仿真、神經網絡PID機械手控制等仿真項目。在這樣的項目完成中,學生往往需要查閱一些文獻來達到加深對項目理解的目的。然后才能動手設計仿真系統(tǒng)。這樣的課程設計有一定難度,但是可以培養(yǎng)學生通過查閱文獻,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們把這樣的教學活動稱為“超循環(huán)”。
5 總結
“四循環(huán)”教學實踐改變了傳統(tǒng)“一張嘴、一支筆、一塊黑板”的教學方法,突破了簡單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協(xié)作意識。經過自動化專業(yè)2013、2014和2015三屆274人試行,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學評價普遍反映學習熱情和學習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梅從立,廖志凌,劉國海.“控制系統(tǒng)計算機仿真”教學改革與實踐[J].電子電氣教學學報,2009,31(6):79-80.
[2]毛海杰,馮小林,李煒.“控制系統(tǒng)計算機仿真”課程改革與實踐[J].電子電氣教學學報,2009,31(增刊):157-159.
[3]陳昊,姜建國.“控制系統(tǒng)計算機仿真”課程教學改革[J].煤炭高等教育,2001(2):80-81.
[4]施彥,翁貽芳,韓力群.《控制系統(tǒng)計算機仿真》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08(5):74-75.
[5]金小崢,王忠石.《控制系統(tǒng)計算機仿真》課程存在的教學問題與改革措施[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1):78-80.
作者簡介:梅從立(1978—),男,江蘇海安人,現(xiàn)就職于江蘇大學電氣學院自動化系,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智能信息處理與智能控制方向的研究工作。
〔編輯:劉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