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連芳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寫作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樂于書面表達”,“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依據(jù)新課程的理念,針對目前小學作文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我嘗試著將新課標中倡導的 “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應用于作文教學活動中,讓孩子們積極參與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與分享,充分激發(fā)了學生寫作的欲望,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學情分析,制定目標
談起作文課,老師們不愿意上,孩子們不愿意寫。究其原因無非兩點:其一,老師不能恰當制定寫作目標。我所教的是農村孩子,他們基礎較差,加之多年來的應試教育的影響,老師們急于求成,常常要求學生能寫好的就寫,不能寫好的就“天下文人是一家,我抄你來你抄他。”其二,學生不能走進生活觀察生活,不會表述生活分享生活,從而脫離生活,于是乎作文就是紙上談兵, 閉門造車。時間一久,老師作文課上不知道指導什么,學生更不知道寫些什么。鑒于這種情況,依據(jù)《新課程標準》總目標第八條關于作文的表述:“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蔽覈L試運用小組合作學習來改變這一局面,促進作文能力的目標達成。
二、成立小組,分工明確
合作學習是以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達到共同提高,以培養(yǎng)合作精神為目標的。因此,可讓每個合作成員有明確任務。將全班學生按座位劃分,前后兩桌四位同學劃為一個小組,力求每個小組組內均有學習成績不同等級的學生,各個小組盡量實力均等。再進行組內分工:把全才者選為組長,漢字雋秀者為記錄員,能說會道者為匯報員,認真細致者為觀察員。就這樣每個成員都有了用武之地,大大激發(fā)了合作的興趣,為順利完成作文教學做了充分的準備。
三、實施策略,目標達成
1.小組合作,讓學生有話可說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逼綍r的日積月累是寫作的基礎。我執(zhí)教語文多年,始終重視小學生的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的探究精神,堅持在每天放學后組織小組活動。讓他們走社區(qū),去集市,參加義務勞動,組織愛心募捐活動等,家庭作業(yè)是將采集來的信息進行交流加工總結,并借鑒課外閱讀書籍里的好詞靚句,整理成日記,利用課前三分鐘用說來展示成果。經過幾年的嘗試和體驗,涌現(xiàn)出很多優(yōu)秀的小主持人、小記錄員、小觀察員、小演說家,使孩子們不僅發(fā)展了語言能力,而且能從無話可說到能說會說,從而促進了作文能力的有效提高。
記得有一次,我布置大家走進自然,找春天,這個任務可難壞了大家 。教室里頓時一片嘩然,有個孩子說:“春天還沒到呢!”是啊,鶴鳴湖的三月天正是初春,一片凄涼,真的看不到春天的倩影。這時,小組長說:“老師讓咱們找春天,我們就到大自然去看看吧?!苯Y果每個小組的匯報震撼了我。有的說:“嫩綠的小草像牛毛,柔柔的,嫩嫩的?!庇械恼f:“柳樹姑娘長發(fā)飄飄,還佩戴著毛茸茸的發(fā)花?!边€有的說:“烏裕爾河開化了,一條條小魚在水中追逐,無名的水鳥在岸邊銜來根根細草,磊窩筑巢。”這就是孩子們找到的春天。聽到孩子們滿滿的收獲,分享著喜悅與快樂,此時此刻的我,體會到小組活動確實開拓了孩子們的視野,豐富了語言,為作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交流互評,讓語言更靚麗
《新課程標準》在談到作文評價時,建議我們“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弊寧熒悠饋恚屔悠饋?,近幾年來,我嘗試了小組互評的方式,以學生為主體 ,來評價作文,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不是旁觀者,而是積極參與者和指導者,并且將合作的理念滲透到作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之中,通過師生合作帶動生生合作。教師參與其中可以正確把握學生對題目的審題是否有偏差,并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正面引導。讓孩子們用同齡人眼光去互相品讀,把他們青睞的佳作推薦裝訂成冊,命名《小作家周刊》,在走廊中展覽,吸引全校師生的關注,促進更多的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在情感活動中探究和體驗,互相交流,互相評價,互相賞析,互相影響,從而啟迪了孩子的寫作靈感和激情,就這樣更多的靚麗的好文感動了一個又一個小讀者。
讓學生有話可說,讓語言簡潔靚麗,這是每個語文老師所期待的。小組合作,共同交流,這把金鑰匙終于打開了這扇大門。通過小組合作的有效實施,作文課再也不是老師頭疼,學生痛苦的差事了,同學們一定會用自己的妙筆將五彩斑斕的童年載入人生的成長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