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海 馬嘉 咸光珉
日本千葉大學綠地環(huán)境學科的教育模式與教學特色
張清海 馬嘉 咸光珉
千葉大學園藝學部綠地環(huán)境學科相當于國內的風景園林學,主要由環(huán)境造園學、綠地科學、環(huán)境健康學3個研究領域構成,下轄15個研究室。3個研究領域基本涵蓋了風景園林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室是學??蒲泻凸芾斫M織的最基本單位,具有相對獨立性,每個研究室有屬于自己的風格文化。園藝學部綠地環(huán)境學科的環(huán)境造園學領域在教學特色方面主要歸納為4點:理論研究選題廣泛且偏向于量化研究;國際化視野與理念教學;注重教學實踐;強調手工模型制作的重要性。
環(huán)境造園學;園林教育;國際化;多元化;模型制作
修回日期:2016-02-27
無論是傳統(tǒng)造園還是現(xiàn)代景觀設計,日本在世界園林體系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一大批優(yōu)秀的造園家留下了許多經典的庭園、景觀以及相關的著作。將造園學作為專業(yè)進行講授的歷史則以千葉高等園藝學校(千葉大學園藝學部的前身)為開端,東京高等造園學校(現(xiàn)東京農業(yè)大學)、東京大學農學部、京都大學農學部等高校相繼開設造園學講座??傮w而言,日本近代的園林教育首先在高等農林學?;驅W部中開設,后逐漸拓展到其它工科及綜合性大學。目前在日本大學中,風景園林專業(yè)一般都附屬在農學部、園藝學部、工學部、藝術系、設計學系、環(huán)境系、造型學系、職業(yè)技術學校及短期大學等,專業(yè)名稱則多種多樣,并不統(tǒng)一[1]。本文以日本千葉大學為例,闡述其綠地環(huán)境學科(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廣義風景園林學)專業(yè)教育教學的培養(yǎng)機制和特色。關于綠地環(huán)境教育課程和培養(yǎng)模式的基本情況,千葉大學章俊華教授曾經在2006年作過一個總體的概述[2]。鑒于近幾年的發(fā)展,學科設置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調整。本文擬對千葉大學綠地環(huán)境學科在專業(yè)設置和教學特色方面作一個深入的探討。
千葉大學(Chiba University),是一所知名研究型國立綜合大學。大學共設置9個學部(負責本科教育),大學院(相當于研究生院)下共設置10個研究科(負責研究生教育)。綠地環(huán)境學隸屬于園藝學研究科?園藝學部(Graduate School of Horticulture,F(xiàn)aculty of Horticulture)。一直以來,致力于都市及與之相關的園藝農業(yè)和綠地環(huán)境等關聯(lián)領域的教育研究。教育和研究的對象橫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3大領域(圖1)。
千葉大的綠地環(huán)境學科(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與國內的風景園林學科相仿,不僅涵蓋了中國風景園林學科的6個二級學科方向的研究內容,在具體的研究領域、培養(yǎng)方向和目標上又有自身的特點。綠地環(huán)境學專業(yè)包含環(huán)境造園學、綠地科學和環(huán)境健康學3個教育模塊。其中,環(huán)境造園學領域(Landscape Architecture)主要包含風景園林規(guī)劃學、設計學和管理學,可理解為狹義風景園林。主要是開展造園空間的設計、風景保護、都市和鄉(xiāng)村的環(huán)境改造和再生教育,學習從宏觀尺度到微觀尺度的綠地環(huán)境和景觀的規(guī)劃和技術。另外兩個領域方向是對風景園林學科的拓展,也是千葉大學的學科設置特色。
2.1研究室制度與文化
目前綠地環(huán)境學科有專職教師30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3人。研究室(或科研團隊)有15個(圖1),整體研究方向綜合而穩(wěn)定,而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相關研究室只有一兩個,研究方向會隨著主持教授的退休變化較大。每個研究室以教授為核心,或配備副教授、講師及助手,共同指導本研究室的大四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預備研究生(準備考碩士或博士的學生)。研究室為大學的基本研究單位。本科學生的師生比約1:2.5,因此每位老師指導本科畢業(yè)生的人數(shù)為1-3人,采用雙向選擇的模式。研究生規(guī)模采取總量控制,園藝學部一學年入學人數(shù)碩士105人,博士18人(2014年度人數(shù)定額)。每位導師指導碩士研究生人數(shù)為在校生15人以下;指導博士研究生每年不超過1人或空缺。
環(huán)境造園學領域共有6個研究室(圖1)。3個層次的日本學生和留學生在一起每天都會有各種學習交流和文化碰撞。每周的研究室討論課(seminar)全體成員參加,基于人員多少安排進程,匯報交流畢業(yè)設計進展。各種設計競賽也多以研究室的名義組隊,研究生和大四畢業(yè)生混合組隊,參加國內外設計競賽如IFLA學生設計競賽、造園學大會設計競賽、首都圈大學畢業(yè)設計展等等。這些交流活動具有濃厚的學術氛圍,以及良好的“傳幫帶”的效果。研究室也會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其它各種課余活動,如迎新會、忘年會、歡送會、OB會(畢業(yè)后的學長們返校聚會)、研究室旅行等。
2.2基于JABEE技術者教育計劃的課程設置
千葉大學綠地環(huán)境學專業(yè)于2004年通過 JABEE(Japan 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日本技術人員教育認定機構,獲國際認可)認證,是日本第一批在森林及相關領域獲得認證的專業(yè)之一。在認證期間內,遵從綠地環(huán)境學科的課程設置(表1),修得124學分以上且獲得學士學位的畢業(yè)生全員成為JABEE認證課程的修得者,可以直接獲得技術士資格的一次考試免除以及直接獲得技術士候補的資格。課程設置以我們身邊的自然環(huán)境和日常生活環(huán)境為對象,對其構造原理的解明、保護保全技術、為創(chuàng)造舒適的環(huán)境所開展的調查?研究?計劃?設計技術、自然環(huán)境的管理技術、環(huán)境文化論等進行綜合教育及研究。學習教育中3-6項突出了綠地環(huán)境學科的教育特色。
另外,在2008年千葉大學綠地環(huán)境學專業(yè)通過日本國立大學第一次ECO-TOP項目認證。ECO-TOP課程是東京都的人材培養(yǎng)和認證制度,學會指定的科目如果畢業(yè),能成為工程師候補。需要完成必修課40學分(自然科學10,社會科學10,人文科學6,ECOTOP綜合科目11,企業(yè)實習4學分),指定的選修課2學分,并且在企業(yè),行政單位,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3種單位實習過,即可成為東京都登錄的ECO-TOP課程的修得者。
表1 綠地環(huán)境學科的課程設置Tab.1 Curriculum Setting of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urse
千葉大學園藝學部綠地環(huán)境學科的研究方向設置很完備,再加上與工學部(建筑、城規(guī)、設計、多媒體等學科)和理學部(生物、地球、情報、化學等學科)一些聯(lián)合教學研究課程,教育方向基本涵蓋了日本園林專業(yè)教育涉及的主要領域:園林史及理論;傳統(tǒng)的造園工學,即材料和施工管理等;園林規(guī)劃設計;城市與區(qū)域規(guī)劃;景觀生態(tài);情報處理、知覺認識[2-3]。以下就環(huán)境造園學領域的教學特色作總結闡述。
表2 2012-2013年本碩畢業(yè)論文(設計)方向Tab.2 Undergraduate and Master’s Graduation Thesis (Design) Direction, 2012-2013
3.1研究課題的廣度和深度
本科生和研究生畢業(yè)成果有兩種形式:論文和制作(研究+設計)。論文主要是開展與風景園林學相關課題的理論研究,而制作相當于國內的規(guī)劃設計,主要是針對某一區(qū)域或場地開展理論研究并有具體的方案設計。
無論是本科畢業(yè)生還是研究生在選擇研究內容方面都是依據(jù)自己的專業(yè)興趣方向或者導師的研究課題子方向。指導老師的規(guī)劃設計項目不作為課題選擇項(表2)。畢業(yè)設計(論文)的類別非常多樣化,尤其是研究生的選題,除了關注常規(guī)的造園技術、歷史與理論等,更多地會關注風景園林學中的社會問題,關注城市、自然和人的關系。如熱島和都市洪水等的構造性課題,減輕緩和過度的人工環(huán)境帶來的壓力而進行的環(huán)境整治,面臨不斷過疎化和人口減少的農村的環(huán)境保全和整治,面對老齡化、災后重建等問題的景觀應對策略,兒童關懷,力求降低環(huán)境負荷的道路綠化,維持水體治理和土地保全的自然再生,未來50年甚至100年后的變化與應對等等。規(guī)劃設計課程更多注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在理論研究深度方面重視量化分析和科學性研究。不僅園林植物與生態(tài)研究,園林空間、歷史與理論、園林建筑和小品、遺產保護與更新、規(guī)劃與設計方法等各領域都以更為客觀的視角和科學的分析方法去研究各選題對象。為了更好的應對這些社會問題方面的課題,不僅要擅長整治和管理人與自然的共生環(huán)境所必需的技術知識能力,還要求具備協(xié)調建筑學、城市規(guī)劃、土木學等合作能力。正是由于日本造園方面重視科學分析和定量化研究,使城鄉(xiāng)景觀與國土綠化保持高水平發(fā)展[1]。
3.2教育的國際化
園藝學部與國外約33所大學建立了長期交流合作關系,其中國內高校有清華大學、北京林業(yè)大學、南京農業(yè)大學等9所。園藝學部在校留學生數(shù)量約130人。通過協(xié)定校之間的互訪協(xié)議,每年綠地環(huán)境領域的學生會到不同的國家交換訪學。留學生不僅為學校增添異國文化,更是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多樣的國際化研究課題為學科的國際化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外,通過邀請國外教授和學生參加由園藝學部組織的景觀規(guī)劃設計方面的研究小組(studio或workshop),來增強國際交流和擴大影響力。
3.2.1實踐項目設計(Project Studio)
如2012年4月19日到7月26日,以“地形和水”為主題進行的Project Studio。繼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所帶來的未曾預料的大災難之后,未來30年內發(fā)生率高達70%的首都直下型地震(預計M7級)備受矚目,都市基盤的防災建設、災后救援、疏導、物資運輸、重建等問題也成為相關領域所關注的話題。在這一背景下2012年的studio基于東京的地形和水文條件以及歷史與現(xiàn)狀,對東京濱水空間進行概念性規(guī)劃設計。課程邀請了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羅恩?漢德森(Ron Henderson)教授、日本株式會社的設計師和其它高校的教授合計4人擔任客座導師,連同園藝學部的3位教授共同指導。主要由碩士1年和本科4年的日本學生和留學生總計28人,混合編組分為7個團隊。
整個課程的設計過程分為4個階段:前期場地調研分析、中期總體規(guī)劃研究和場地設計以及最終講評。前3個階段的內容安排主要有:資料收集整理后的交流共享(Pin-up)、草圖設計討論(Sketching)、講課(Lecture)以及每個階段的成果匯報(Presentation)。場地調研由7個組對都市的自然、河流、海灣、綠地系統(tǒng)、基礎設施、上位規(guī)劃、世界事例7項進行分別調研,通過實地調查和資料調查收集東京灣的基本信息,以及政府頒布的相關規(guī)定和綠地水系等資料,并將收集、制作的信息通過發(fā)表和網盤的形式與其他組共享。根據(jù)共享的信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整個東京灣的總體規(guī)劃,通過討論、發(fā)表、講評、修改等步驟,完成規(guī)劃。接下來,組員在自己組的總體規(guī)劃的基礎上,分別選定東京灣內的場地,進行個人場地設計。最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最終發(fā)表(總體規(guī)劃+個人場地設計),并由老師講評(圖2-3)[4]。
3.2.2跨文化協(xié)同設計(CCDC Wo krshop)
此外,2012年-2014年連續(xù)3年暑假,在亞洲環(huán)境園藝專家計劃(Environmental Horticulture Expert(Asia)Program)和日本學生支援短期計劃(JASSO Short Stay Program)的協(xié)助下于千葉大學園藝學部舉辦了跨文化協(xié) 同 設 計(CCDC Workshop,Cross Cultural Design Collaboration)。2012年邀請了除日本以外5個國家的留學生,共28名學生參與(表3)。2013年邀請了7個國家的留學生,共11所大學40名學生進行參與(其中助教4人)。2014年邀請了8個國家,共12所高校的45名學生參與,分為7組,3個組作共同的設計課題:松戶中央公園的局部改造設計,其它4個組制作與景觀相關的實體小品[5]。華盛頓大學的丹尼爾(Daniel Winterbottm)教授擔任客座指導老師。通過景觀設計交流將不同文化連接到一起。時間一共10天,期間還參與體驗了日本傳統(tǒng)文化節(jié)盂蘭盆節(jié)(圖4-5)。
3.3教育實踐的多元化
除了一般的規(guī)劃設計課程需要與實地環(huán)境相結合,進行課程的調查、分析與設計。還有一些專門的專業(yè)實踐課程如:《景觀實踐設計課(Landscape Project Design Studio)》,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環(huán)境造園學領域的園林規(guī)劃、設計、管理技術等的實習?;诟鞣N各樣的地域社會問題,學習在實踐方面的處理方法和技術;《風景園林實踐討論與訓練(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ject Seminar/Practice)》,如為了實現(xiàn)植物對都市環(huán)境的貢獻,到都市型植物工廠、都市綠化企業(yè)、自治體、NPO等單位開展應對課題實習調查研究;《專業(yè)實習(Professional Internship)》,與相關企業(yè)、自治體或NPO等合作,通過就職體驗的實習達到實踐訓練的目的,相當于國內的單位實習;《國際實習(International Internship)》,與海外交流協(xié)定機關、國際研究機構、企業(yè)、NPO等合作開展共同調查研究,實踐體驗的時間約為2周到1個月,留學生在日本國內指定的相關機構開展實踐活動也可以[6]。課程實踐中一般會邀請造園學界的知名設計師、學術專家或企業(yè)家等參與指導教學實習,匯報有時還會邀請市民參與,從使用者和參與者的角度提供意見和建議。
表3 2013-2014年CCDC Workshop的參與國家、學校及人數(shù)Tab.3 Participating Countries、Universities and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CCDC Workshop, 2013-2014
此外,還有京都庭園實習,主要參觀學習龍安寺、東福寺、大德寺等一些歷史庭園。參觀桂離宮、修學院離宮等皇家御苑前先進行管理實習,即環(huán)境整治,主要負責非核心區(qū)的植物修剪、環(huán)境清理等。結束后在管理人員的帶領下見學庭園。此外,研究室每年暑假安排一次旅行(優(yōu)秀庭園或項目參觀),所有研究室成員投票選出旅游目的地(以日本國內為主)。由老師帶隊,時間約5天。以上所有實習安排和組織工作都由學生分工統(tǒng)一負責,前期制定非常詳細的實習計劃并打印成冊,實習時只需“按圖索驥”。
3.4手工模型的制作
從平面繪圖、渲染,3D建模,到視頻動畫各種應用軟件不斷推陳出新的今天,手工建模一直是國外高校設計課程教學中必備的成果要件。國內一些優(yōu)秀建筑院校開展較好。費時費力的手工建模一直未被數(shù)字建模替代,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目前,從千葉大學工學部的建筑學到園藝學部的環(huán)境造園學,手工模型一直在課程設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以三谷徹教授主講的三年級課程《景觀設計論》為例,該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是講授世界造園設計理論。在講授近現(xiàn)代景觀構成理論時有一個課程作業(yè),時間一周,僅用手工模型的方式設計一個庭院,著重理解場地+植物+空間的關系。如圖5所示,通過底面繪制、豎向植栽設置制作的模型很簡潔,但是同學們表達的景觀空間卻是豐富多樣的。這種抽象性,更有助于對設計概念的理解和空間的思考。無論是大尺度的景觀規(guī)劃還是小尺度的場地設計,無論地形環(huán)境有多復雜,手工模型一直是課程設計和設計競賽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圖6)。
此外,日本的景觀事務所和建筑事務所非常重視用手工模型更真實直觀地探討空間體量。在設計過程中往往隨著方案的進展,不斷地制作多個研究用模型(study model),方案確定后再配合發(fā)表制作更加精細的模型。最終模型嚴格按照圖紙制作,要求精準逼真,特別是建筑模型更是精確到毫米。出現(xiàn)較大設計變更的情況時,會再制作新的研究用模型,并對現(xiàn)有模型進行修改。實習學生或者新進公司的應屆畢業(yè)生也通常被安排先做模型,邊做模型邊幫助有資歷的設計師畫圖。因此,在學期間很多學生會自主學習模型的制作方法,為以后進入設計公司工作做鋪墊。
總體而言,日本學生的模型制作熱情很高、工藝很精細。由于模型更直觀、更有現(xiàn)場生命力,因此非常有利于互動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場所的立體思維和空間尺度感知,有利于推敲和思考設計。
綜合考察得出,在風景園林教育教學方面千葉大學的綠地環(huán)境學科有幾個比較突出的特點:整體實力強大,研究體系多元而綜合;注重國際交流合作;與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等日本知名高校相比,千葉大的風景園林教育在研究廣度和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方面也具有的一定比較優(yōu)勢。此外,千葉大乃至日本學生更為注重手工模型的制作與推敲,更注重實踐活動以及對規(guī)劃設計深度的挖缺,對場地、人文和未來等現(xiàn)實問題的切實思考。與日本相對成熟而穩(wěn)定的教育體系相比,當前中國風景園林教育的發(fā)展已經到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量變”到“質變”。期望本文的探討對這種轉變有一定的參照和借鑒意義。
致謝:
誠摯感謝華中科技大學戴菲教授、日本國立千葉大學章俊華教授和三谷徹教授,在本文的寫作過程中給予的寶貴意見和熱忱幫助!
注釋:
圖1:參考自:千葉大學園藝學部園藝學研究科概要[EB/ OL].[2016-01-20].http://www.h.chiba-u.jp/index.html.;圖2、圖3引自參考文獻[4];圖4:引自參考文獻[5]。表1根據(jù)參考文獻[6]總結后制成;其余圖表為作者整理制成。
(References):
[1] 李樹華,李玉紅.日本LA教育體系與學會組織對我國LA教育與學會發(fā)展的啟示[J].中國園林,2008,(1):24-28. Li Shuhua, Li Yuhong. Gain the Enlightenment from the System of Japanese LA Education and LA Institute to Chinese LA Education and LA Institute[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8,(1):24-28.
[2] 章俊華,張安.日本園林專業(yè)的大學教育及千葉大學園藝學部的綠地環(huán)境教育課程[J].風景園林,2006,(5):40-45. Zhang Junhua, Zhang An. The High Educ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Japan and the Green-space Environmental Studies at the Faculty of Horticulture, Chiba University[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6,(5):40-45.
[3] 千葉大學園藝學部. 教學大綱概要(平成26年度)[Z].千葉大學,2014.
Faculty of Horticulture.Syllabus (Heisei 26 academic year)[Z].Chiba University, 2014.
[4]2012 Project StudioⅠ : Topography and Water [R]. Chiba University, 2013:3.
[5]Cross Cultural Design Collaboration Ⅲ in Matsudo 2014 [R]. Chiba University, 2015:3.
[6] 千葉大學大學院園藝學研究科. 履修要項(平成26年度)[Z]. 千葉大學,2014. Graduate School of Horticulture. Syllabus (Heisei 26 academic year)[Z].Chiba University,2014.
Educational Mode and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urse, Chiba University, Japan
ZHANG Qing-hai MA Jia HAM Kwang-min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urse of Graduate School / Faculty of Horticulture, Chiba University is equivalent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urse in China, which contains three research fiel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ally Health Sciences. Based on different research directions, 15 laboratories were set up. The three research fields basically cover the main research direction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urse. Each laboratory is a basic uni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of university, with relative independence. Even the laboratory has its own style and culture. The paper stresses that the main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urse in Faculty of Horticulture can be summarized as four:1) The topic range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is very broad in favor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2)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international philosophies; 3) Focusing on teaching practices; 4)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hand-made mode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Diversification; Hand-made Model
南京農業(yè)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3Y011)
TU986
A
1673-1530(2016)04-0102-08
10.14085/j.fjyl.2016.04.0102.08
2015-06-07
張清海/1976年生/男/江蘇人/南京農業(yè)大學園藝學院園林系副教授/千葉大學大學院環(huán)境造園學方向博士/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guī)劃設計、風景園林文化歷史學(南京210095)
ZHANG Qing-hai, who was born in 1976 in Jiangsu, is the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the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of Nanji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He graduated from the field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Chiba University with a Ph.D..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culture and hist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anjing 210095)
馬嘉/1989年生/女/北京人/千葉大學大學院環(huán)境造園學方向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風景園林文化歷史學(松戶271-8510)
MA Jia, who was born in 1989 in Beijing, is a doctoral student in the field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Chiba University. Her research direction is culture and hist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Matsudo 271-8510)
咸光珉/1980年生/男/韓國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景觀學系博士后/千葉大學大學院環(huán)境造園學方向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北京100084)
HAM Kwang-min, who was born in 1980 in Korea, is a postdoctorate researcher in the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direction is history and the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84)
Fund Item: Research projec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i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3Y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