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娟
“有效教學”一直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但“有效教學”主要是針對教者來提的,而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的教不能代替學生的學,學生才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人?!耙陨鸀楸尽笔切抡n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改善課堂教學“重教輕學”的面貌,一方面教師要不斷鉆研更好地開展教學的內(nèi)容和方法,另一方面還要研究推動學生更加有效地聽課從而高度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的方法。教師“有效教學”是學生有效聽課的前提條件,而學生有效聽課才是決定學生學習優(yōu)劣的核心因素。
在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會看到或經(jīng)歷這樣一個相似的教學狀況:幾十個學生同在一間教室聽同一個教師上課,而聽課的行為和效果卻大相徑庭。有的學生收獲豐碩,有的學生則收獲甚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有教師的,也有學生的。就學生來說,既有智力因素的,又有非智力因素的。但總體上來說,究其主要原因還是學生是否有效聽課。
教育家林格曾說:“學生學習好不好,85%取決于學生上課水平的高低。上課時學生表面都一樣,內(nèi)心差別卻很大。有的學生上課熱情,思維積極活躍,而有的學生上課態(tài)度懶散,思維簡單,時間長了,結(jié)果就大不一樣了,可以說,學生在學校期間,出現(xiàn)知識、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差異,包括其素質(zhì)的差異,很大程度上是學生上課參與水平不同的結(jié)果。”從這一段話中,可以看出有效聽課對學生非常重要。那么,如何使學生有效聽課呢?
一、明內(nèi)涵
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有效聽課,它其實涵蓋了課前和課堂兩個環(huán)節(jié)。有效聽課要求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有“超前興趣”,教師要大力倡導課前自主學習。記下預習中沒弄懂的問題,對研究問題提出大膽的預設和猜想,并把這些思考帶到課堂上去。這樣,在上課時學生就會更加積極地思考,主動發(fā)言,展開聯(lián)想,有意記憶,積累經(jīng)驗,注重舉一反三,善于概括,能較好地把知識系統(tǒng)化。學生有自學的能力和方法,有獨到的見解,并能用較精確的語言表達出來,能進行探索式的學習,討論時善于交流,進行“合作式學習”。讓每個學生做到“堂堂清,堂堂豐”,堂堂有進步。
二、悟道理
讓學生懂得有效聽課的重要性,開展通識性培訓,可以通過全班討論、寫小論文、辦黑板報的形式,來宣傳強調(diào)聽課在整個學習環(huán)節(jié)中的重要性。只有學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視了,行動上才可能自覺。然后,再有針對性地選擇名人或其他典型事例與學生分享,在榜樣身上感受聽課的重要意義。比如,可以用“同桌激勵法”,身邊同桌的聽課狀態(tài)最能起到直接喚醒、現(xiàn)場模仿的良好效應,而身邊同桌通過良好的聽課收獲了良好的學習效果最能直接激發(fā)學生的信心和激情。
三、習方法
讓學生習得有效聽課的方法:一是要做好有效聽課的準備,包括知識準備、精神準備。知識準備就是通過預習,了解新課需要的基礎知識;精神準備就是上課鈴一響,就要振奮精神,拋去其他雜念,將全部精力集中到課堂上來。二是“上課要像考試一樣緊張”(蔡林森語),要求學生上課時全神貫注。認真傾聽教師講的和學生的發(fā)言,邊聽邊思考,邊聽邊記,邊聽邊總結(jié)歸納,積極參與討論,學會合作交流。三是讓學生集中注意力,科學合理地利用時間。比如,在學習生字詞的環(huán)節(jié),當教師讓全班學生齊讀詞語時,有的學生可能“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只讀而根本不思考如何快速記住這個詞語。這時,教師可以抽問一些學生:“剛才在讀詞語的時候你在思考什么?”有的學生會回答說,“我什么也沒思考”,而有的學生則會說,“我在思考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詞語”。由此可見,有一些學生確實不知道如何有效利用課堂上的時間,所以教師要教他們?nèi)绾巫觥?/p>
四、抓習慣
“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一是培養(yǎng)學生速記的習慣。速記就是快速記憶,每學一個知識點都要趁熱打鐵,讓學生快速地將這個知識理解記憶。千萬不能讓學生養(yǎng)成拖沓的習慣,都留到課后去掌握,因為初中學生每天要學的東西很多,課余時間有限。可以這樣做:學習古詩詞時,首先明確目標,即邊學邊記。讀完兩遍,教師就可以讓全班學生試著背誦,雖然有一些不太熟悉,但是卻讓學生形成一種速記的意識。學完之后,馬上讓學生當場背誦。在完成目標這個清晰認識的推動下,全班絕大部分學生很快就能背誦。如果沒有提出這樣速記、速背的要求,不少學生可能好幾天都背不下來。堅持每節(jié)課這樣提出明確的目標要求學生,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就會形成速記、速背的習慣,注意力集中,就能學后成誦。二是讓學生養(yǎng)成不懂就問的習慣。由于學生存在理解能力、領悟能力高下的差異,所以面對同樣的問題,有的學生可能聽懂了,而有的學生可能還不太明白。如果學生將這些不懂的問題擱置一邊不管,久而久之,小問題就會變成大問題,進而影響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能力,甚至對課堂產(chǎn)生畏懼感和厭倦感。所以,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不懂就問的習慣,并隨時留心關(guān)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