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安昌
張廷濟錄黃易致趙魏論金石手札三通,各有月日,皆無年款,不易排序。手札見于《故宮藏黃易尺牘研究,手跡》,稱為《秋氣札》《新齋札》和《南還禮》?!?/p>
趙魏(1746-1825),仁和(今杭州)人,字晉齋,號菜森,一號洛生。恩貢生。室名竹崦庵。書法尤精篆隸。其考據(jù)金石文字為時人所稱,亦富收藏,著有《竹崦庵金石錄》《竹崦庵金石目》《竹崦庵傳抄書目》。趙魏與黃易(1744-1802)交往甚密,黃長趙兩歲。這批信大致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至嘉慶初年。
六札非黃易所書原件,是后來張廷濟所抄錄的。張還隨信寫了七條批注。末注寫明嘉慶戊寅八月,即二十三年(1818)。張廷濟(1768-1848),嘉興人,字順安,號叔未。嘉慶三年(1798)解元,后結廬高隱,工詩詞和金石考據(jù)之學,凡金石書畫刻削髹飾無不搜聚,著有《桂馨堂集》《眉壽堂集》《清儀閣題跋》等。張廷濟比黃易小二十四歲,黃去世吋三十四歲,是晚輩,對黃易以尊師相待。
一、漢裴岑紀功碑
張廷濟錄黃易致趙魏《秋氣札》云:
秋氣已深,鄉(xiāng)書轉(zhuǎn)少,懷君有夢,歸計茫然,如何如何。薛價送上諸碑,定經(jīng)法鑒,兩月來續(xù)得數(shù)種,有副者寄兄,無者開上,兄欲時示取可耳。家兄信云裴岑碑在巴里坤,距迪化千五百里。茲俞軍門往彼閱兵,托其幕中人胡君代拓,約明春必得。又,云烏什外有石壁,刻大將軍霍方士某某名,文字殘缺,疑漢武時跡,惜不能拓,(已抄其文在都中明君處,昨往求矣)。又有唐姜行本紀功碑亦在巴里坤,昨托人拓取,一有當即寄兄。弟承孔葒谷見知,許以東魯之碑與弟相易,大都可以盡得。中州金石已托學使及盧氏令,或可不虛。蜀中金石托成都太守(煙客先生之孫,漢陽舊主人也)。喜是地郵致甚便,可遂其志,惜事忙勿暇,終覺草草耳。尊藏石經(jīng)殘字、華山殘碑,希雙鉤以惠。尊藏唐碑,希開目速寄,使弟知其所缺,以便廣致。聞梁玉立孫枝有古帖二篋,質(zhì)于庫,欲售五十金;又聞衡水古鐘有開元之銘,若是皆擾亂心曲者。去年聞永平城樓有二漏壺極古,疑有款識,百計求之,卒云無宇。若是之類極多,真孽障也。茲因周絳屏先生南歸,附此候安,統(tǒng)惟玉照不宣。晉齋大兄知己。愚弟黃易頓首。
范三先生、姚三哥均此奉候。圖書未刻,隨后再寄。九月二十日。
趙冊百計求售未妥,俟再報。
外奚九哥一札,乞聞韓門老伯札交之。
張廷濟注:右黃與趙啟一,啟紙約高四寸,啟面用尊古齋長朱文印。
信里講漢裴岑紀功碑:“家兄信云裴岑碑在巴里坤,距迪化千五百里。茲俞軍門往彼閱兵,托其幕中人胡君代拓,約明春必得?!奔倚贮S庭,乾隆二十九年(1764)在湖北孝感佐幕時因事遭牽連,被謫戍塞外輪臺,服罪十六年。直至四十五年(1780)刑滿放回,然不幸的是黃庭最終卒于塞外,未能與家人團聚。
信中云計劃拓碑后寄給黃易一事,故此信寫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故宮博物院藏一冊黃易題跋裴岑碑(新082407),跋云:“乾隆庚子七月夢珠兄在迪化城覓此寄示云,此石近甚剝落,凸處光滑如珠不易拓。來年仲秋蒙恩放還,計過巴里坤正嚴冬風雪之時,恐難拓取,故覓此先寄。”“庚子”即四十五年,黃易已得兄寄來拓本,也可證寫信的年份是在四十四年。
《漢裴岑紀功碑》碑文如下:“惟漢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將郡兵三千人,誅呼衍王等,斬馘部眾,克敵全師。除西域之災,蠲四郡之害,邊境艾安。振威到此,立海祠以表萬世?!睍塘校惺?,計六十一字。
因所述事跡從未見于史傳,所以該碑自雍正七年(1729)岳鐘琪將軍發(fā)現(xiàn)置于將軍府后,一直為世人所重,求拓不斷,以至不得不在府內(nèi)摹刻一石以供頻繁需要。黃易也得到多本。他曾在題跋里涉及某些字的識別,并仿碑文字體寫出全文,附在拓本之后。
眾所周知該碑有翻刻多種。因碑石粗糙,銘文漫漶,翻本錯誤,早先金石家釋文常有分歧,如“永和二年”誤為“四年”,“立海祠”誤作“德祠”,等等。王昶《金石萃編》卷七按語:“巴里坤淖爾即為漢蒲類海也?!惫时Q“立海祠”。所以,如何辨識碑文,鑒定原石拓本或翻刻拓本成為自發(fā)現(xiàn)該碑以來各種題跋、文章中不斷爭議的兩個問題。但仍有兩事與鑒別相關,值得一談。
前人常引翁方綱語:“(裴岑碑)其字中凡遇口字皆方中帶圓者乃是真本。若其口字競似圓圈者則非真本?!边@是對的,然細審各原石拓本,銘文中也有一些字之口是近似圓圈,如“郡”“部”“師”“域”,其他則方中帶圓,應加以區(qū)別。此可補充翁語。
又常引顧千里語:“:‘德祠之‘德字,似‘德又似‘海者真本。如‘德字、‘海字很清晰者重刻本也?!鳖櫾挼囊馑际敲靼椎模赫姹局杏械摹昂!弊帜:?,像“德”字。但是顧話被引用時字句往往有錯誤,意思含混不明。在此澄清。
二、漢西岳華山廟碑
張廷濟錄黃易致趙魏《新齋札》云:
前二函尚未寄,四月十有八日得大哥來書,知移居于保佑梳新齋必雅潔,惟弟足跡未至,夢中但依依竹崦庵也。遠惠啟母闕足本,逾于百朋,弟兩得此本,皆中心尺許,左右闕焉。施太守嗤此敗紙何用,再求無益,今得此并兩寶闕,足以自豪。雖少兩額及畫,他時尚可覓補東闕題名,并季度銘,李鐵橋云是褚千峰偽托,再親按之乃信。昔日千峰與董金甌,今時秦伯匡與巴瘦生偽作皆不少,好利好奇同一病也。西岳廟三闕中砌碎碑極多,正恐郭香察書尚有片璧,已托錢獻之力謀之矣。成都武侯祠有俗名響石者,陰處靠墻,有漢隸七八字,張華陽言之鑿鑿,托成都太守覓之,但寄鮮于里門唐碑一種而已。前云漢碑得自金川,實無其事,王大廷尉最好金瓦弟曾問過,無有也。金鄉(xiāng)朱鮪墓有漢畫人物甚古,約有七八幅,弟得一部,甚寶惜,今托藍公子任謀,俟有必寄我兄。山東非直隸可比,古物必有。弟石經(jīng)保護無恙,可慰屋念。外二函希致之,乞候回信交舍是感。晉齋大大兄人師事。愚弟黃易頓收。
摹“小松具札”四字印。
張廷濟錄黃易致趙魏論金石手札三通,各有月日,皆無年款,不易排序。手札見于《故宮藏黃易尺牘研究,手跡》,稱為《秋氣札》《新齋札》和《南還禮》?!?/p>
趙魏(1746-1825),仁和(今杭州)人,字晉齋,號菜森,一號洛生。恩貢生。室名竹崦庵。書法尤精篆隸。其考據(jù)金石文字為時人所稱,亦富收藏,著有《竹崦庵金石錄》《竹崦庵金石目》《竹崦庵傳抄書目》。趙魏與黃易(1744-1802)交往甚密,黃長趙兩歲。這批信大致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至嘉慶初年。
六札非黃易所書原件,是后來張廷濟所抄錄的。張還隨信寫了七條批注。末注寫明嘉慶戊寅八月,即二十三年(1818)。張廷濟(1768-1848),嘉興人,字順安,號叔未。嘉慶三年(1798)解元,后結廬高隱,工詩詞和金石考據(jù)之學,凡金石書畫刻削髹飾無不搜聚,著有《桂馨堂集》《眉壽堂集》《清儀閣題跋》等。張廷濟比黃易小二十四歲,黃去世吋三十四歲,是晚輩,對黃易以尊師相待。
一、漢裴岑紀功碑
張廷濟錄黃易致趙魏《秋氣札》云:
秋氣已深,鄉(xiāng)書轉(zhuǎn)少,懷君有夢,歸計茫然,如何如何。薛價送上諸碑,定經(jīng)法鑒,兩月來續(xù)得數(shù)種,有副者寄兄,無者開上,兄欲時示取可耳。家兄信云裴岑碑在巴里坤,距迪化千五百里。茲俞軍門往彼閱兵,托其幕中人胡君代拓,約明春必得。又,云烏什外有石壁,刻大將軍霍方士某某名,文字殘缺,疑漢武時跡,惜不能拓,(已抄其文在都中明君處,昨往求矣)。又有唐姜行本紀功碑亦在巴里坤,昨托人拓取,一有當即寄兄。弟承孔葒谷見知,許以東魯之碑與弟相易,大都可以盡得。中州金石已托學使及盧氏令,或可不虛。蜀中金石托成都太守(煙客先生之孫,漢陽舊主人也)。喜是地郵致甚便,可遂其志,惜事忙勿暇,終覺草草耳。尊藏石經(jīng)殘字、華山殘碑,希雙鉤以惠。尊藏唐碑,希開目速寄,使弟知其所缺,以便廣致。聞梁玉立孫枝有古帖二篋,質(zhì)于庫,欲售五十金;又聞衡水古鐘有開元之銘,若是皆擾亂心曲者。去年聞永平城樓有二漏壺極古,疑有款識,百計求之,卒云無宇。若是之類極多,真孽障也。茲因周絳屏先生南歸,附此候安,統(tǒng)惟玉照不宣。晉齋大兄知己。愚弟黃易頓首。
范三先生、姚三哥均此奉候。圖書未刻,隨后再寄。九月二十日。
趙冊百計求售未妥,俟再報。
外奚九哥一札,乞聞韓門老伯札交之。
張廷濟注:右黃與趙啟一,啟紙約高四寸,啟面用尊古齋長朱文印。
信里講漢裴岑紀功碑:“家兄信云裴岑碑在巴里坤,距迪化千五百里。茲俞軍門往彼閱兵,托其幕中人胡君代拓,約明春必得?!奔倚贮S庭,乾隆二十九年(1764)在湖北孝感佐幕時因事遭牽連,被謫戍塞外輪臺,服罪十六年。直至四十五年(1780)刑滿放回,然不幸的是黃庭最終卒于塞外,未能與家人團聚。
信中云計劃拓碑后寄給黃易一事,故此信寫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故宮博物院藏一冊黃易題跋裴岑碑(新082407),跋云:“乾隆庚子七月夢珠兄在迪化城覓此寄示云,此石近甚剝落,凸處光滑如珠不易拓。來年仲秋蒙恩放還,計過巴里坤正嚴冬風雪之時,恐難拓取,故覓此先寄?!薄案印奔此氖迥?,黃易已得兄寄來拓本,也可證寫信的年份是在四十四年。
《漢裴岑紀功碑》碑文如下:“惟漢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將郡兵三千人,誅呼衍王等,斬馘部眾,克敵全師。除西域之災,蠲四郡之害,邊境艾安。振威到此,立海祠以表萬世?!睍塘?,行十字,計六十一字。
因所述事跡從未見于史傳,所以該碑自雍正七年(1729)岳鐘琪將軍發(fā)現(xiàn)置于將軍府后,一直為世人所重,求拓不斷,以至不得不在府內(nèi)摹刻一石以供頻繁需要。黃易也得到多本。他曾在題跋里涉及某些字的識別,并仿碑文字體寫出全文,附在拓本之后。
眾所周知該碑有翻刻多種。因碑石粗糙,銘文漫漶,翻本錯誤,早先金石家釋文常有分歧,如“永和二年”誤為“四年”,“立海祠”誤作“德祠”,等等。王昶《金石萃編》卷七按語:“巴里坤淖爾即為漢蒲類海也?!惫时Q“立海祠”。所以,如何辨識碑文,鑒定原石拓本或翻刻拓本成為自發(fā)現(xiàn)該碑以來各種題跋、文章中不斷爭議的兩個問題。但仍有兩事與鑒別相關,值得一談。
前人常引翁方綱語:“(裴岑碑)其字中凡遇口字皆方中帶圓者乃是真本。若其口字競似圓圈者則非真本?!边@是對的,然細審各原石拓本,銘文中也有一些字之口是近似圓圈,如“郡”“部”“師”“域”,其他則方中帶圓,應加以區(qū)別。此可補充翁語。
又常引顧千里語:“:‘德祠之‘德字,似‘德又似‘海者真本。如‘德字、‘海字很清晰者重刻本也?!鳖櫾挼囊馑际敲靼椎模赫姹局杏械摹昂!弊帜:?,像“德”字。但是顧話被引用時字句往往有錯誤,意思含混不明。在此澄清。
二、漢西岳華山廟碑
張廷濟錄黃易致趙魏《新齋札》云:
前二函尚未寄,四月十有八日得大哥來書,知移居于保佑梳新齋必雅潔,惟弟足跡未至,夢中但依依竹崦庵也。遠惠啟母闕足本,逾于百朋,弟兩得此本,皆中心尺許,左右闕焉。施太守嗤此敗紙何用,再求無益,今得此并兩寶闕,足以自豪。雖少兩額及畫,他時尚可覓補東闕題名,并季度銘,李鐵橋云是褚千峰偽托,再親按之乃信。昔日千峰與董金甌,今時秦伯匡與巴瘦生偽作皆不少,好利好奇同一病也。西岳廟三闕中砌碎碑極多,正恐郭香察書尚有片璧,已托錢獻之力謀之矣。成都武侯祠有俗名響石者,陰處靠墻,有漢隸七八字,張華陽言之鑿鑿,托成都太守覓之,但寄鮮于里門唐碑一種而已。前云漢碑得自金川,實無其事,王大廷尉最好金瓦弟曾問過,無有也。金鄉(xiāng)朱鮪墓有漢畫人物甚古,約有七八幅,弟得一部,甚寶惜,今托藍公子任謀,俟有必寄我兄。山東非直隸可比,古物必有。弟石經(jīng)保護無恙,可慰屋念。外二函希致之,乞候回信交舍是感。晉齋大大兄人師事。愚弟黃易頓收。
摹“小松具札”四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