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杰
生命的真相
文杰
北京神玉書院副院長兼總經(jīng)理、首師大國學傳播中心研究員、北京青愛教育基金會理事、上善文教學會創(chuàng)會會長,北京上善社會工作發(fā)展中心理事長。
先后主講《道德經(jīng)》《論語心得》《覺性科學*生活禪》《佛法要義十講》《妙法蓮花經(jīng)尋蹤》《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春秋有圣載千年—孔子的生命故事》《內(nèi)圣外王》《阿底峽尊者傳》《中庸》等課程,深受大眾歡迎。
一個人真正懂得了生命真相的時候,因果自然會在你的心中建立起來,形成一股很穩(wěn)固的力量。糊涂的人生就像一片樹葉,被風吹起來之后到處飄,飄到哪里就到哪里。一個人真正建立了人生宗旨之后,雖然他還是那片樹葉,他還是到處飄,但是他知道為什么飄到這里,每到一處就會發(fā)揮他的作用。盡管時空在變、因緣在變、地方在變、周圍的人群也在變,但是你的方向永遠不變,責任不會變,照樣發(fā)揮自身的價值。這種人太少了。你一定要去尋找,找到自己生命最原始的動力,這個動力會在你一切的行動中體現(xiàn)出來,在生活的每一處體現(xiàn)出來。
為什么一定要在年輕時建立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如果不建立,一旦走到社會上去,你的思想就混亂了,眼花繚亂,看不清楚真相了,不知道生命的方向在哪里了。很多修佛、修禪、靈修的人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是好高騖遠。如今,不少人奔波忙碌,但是,有誰真正懂得生命的真相?付出努力的真正意義所在?現(xiàn)代人普遍極度浮躁,沒有靜下心來學習古文化。過去千百年來,中國古人是有一套非常清晰完整的價值觀的,儒家叫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古代所有文人心中都有這個理想,不管他是什么樣的人,都有這個理想和抱負。對我們而言,需要在自己內(nèi)心當中建立這樣一種理想和抱負,才有可能選擇一條正確的人生道路。
儒釋道的內(nèi)涵:“人在做,因果在看。”這個規(guī)律并不是佛創(chuàng)造的,也不是老子講的?!短细袘防镏v:“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边@是很樸素的一種因果觀念。佛成佛之后說的:“人人皆有佛性。”很飄渺的一個概念,佛性在哪里?佛說了,每個人都是未來佛。未來佛的這種狀態(tài)稱為佛性。什么是佛性?看不見。但是,佛性能表現(xiàn)出一種狀態(tài),人們生命中所追求的一切,一個念頭,曾經(jīng)在過去動的念頭,也許你早就忘記了,你卻能在寧靜的時候看到它。好比你的心像湖水寧靜的時候,有一粒沙子掉到水里,激起一層層波紋,這就是你生活的每一個源動力,你就有永不枯竭的奮斗力量。一旦覺照到這個,你就會成為一個靈修大師,看到生命的本源,這個本源就叫做佛性。
釋迦牟尼佛在成道那天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是皆有佛性,“但因妄想執(zhí)著,不得證得”。因為有妄想、有執(zhí)著,所以看不到它。在妄想、執(zhí)著最淡的時候,你就能證悟那個東西。當你證悟到這個法性里去的時候,你就能成就大圓滿光明身,佛教里大圓滿的修行就是這樣子,你會證悟那樣一個狀態(tài)。禪宗很多的祖師開悟就在磕著、碰著的瞬間。虛云老和尚在禪堂里打坐,別人給他倒水,開水濺到手上,杯子啪地掉到地上,在那一瞬間“虛空粉碎,大地平沉”,他看到了法性,不僅僅看到,他直接證悟進去了。如果一個人真的把自己的心和這個法性融為一體,沒有了妄想分別,那這個人展現(xiàn)出來的智慧是無窮盡的,辯才也是無窮盡的。最快、最容易切入這種狀態(tài)的就是安靜的心。你的心要靜,靜到什么程度呢?一千個人坐在這里,有一根針掉到地上,你都能聽見,微細的心境,能夠逐漸、逐漸看到最根本的那股力量。這是需要去修、去用功的。
生活要有巨大的疑惑,疑惑的力量越強,證悟的機率就越高。我們對于生命的探究沒有疑惑,哪來的動力?靠別人告訴你生命是這樣的,自己不去探究,腦海中永遠只是膚淺的認識。比如做聲樂,想把聲樂做好,要真正認識到它背后,給人帶來了什么?如果把這個悟透,就能明白,你的切入點在哪里,你真正打動人的是什么?
每個人要內(nèi)觀自己,如果觀不了的話,你就去觀別人。人必須有身心體驗、身心改造的過程。這就是身心的重新塑造,也就是佛教中講的“轉(zhuǎn)凡成圣”,每個人都要切實經(jīng)歷這個過程。一旦認清生命的真相,包括我們真正追求的是什么的時候,你會有很多力量出來,你的疑惑會破除,這種破除是從根本上破除。明白了真相的人,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角度就不同了,這個角度會更加地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