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斌,楊曄琴,徐遠瀅,樓 軼
(溫州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
?
溫州市養(yǎng)老機構失智老人照顧者的負擔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
何秀斌,楊曄琴,徐遠瀅,樓軼
(溫州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浙江溫州325035)
目的了解溫州市養(yǎng)老機構照顧者照護失智老人的負擔及影響因素。方法運用照顧者負擔量表和自行設計的問卷對溫州市10家養(yǎng)老機構的92名失智老人照顧者進行問卷調(diào)查。結果機構照顧者負擔得分為7~59分,平均(34.99±13.29)分,5個維度的負擔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時間依賴負擔、生理性負擔、發(fā)展受限負擔、社交性負擔和情感性負擔。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出照顧者年齡、文化程度、日照顧時間及失智老人年齡、老人自理程度對照顧者負擔有影響,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得出照顧者年齡、失智老人自理程度與失智老人年齡是照顧者負擔的影響因素(R2=0.479)。結論養(yǎng)老機構失智老人照顧者照護負擔為中等程度,可適當提高經(jīng)濟收入激勵、引導照顧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增加職業(yè)認同感以降低照顧負擔。
失智老人;機構;照顧者;負擔
10.3969/j.issn.1671-9875.2016.08.006
老年癡呆癥是一種起病隱匿、進行性發(fā)展的,以記憶力下降、認知功能障礙、意識障礙、生活自理能力及社會活動能力下降甚至喪失為特征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1]。近年來社會為癡呆正名,稱為失智癥,患有失智癥的老人稱為失智老人。中國不同地區(qū)失智癥患病率差異較大,波動范圍為0.8%~7.5%,并隨年齡增加而升高[2]。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協(xié)會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1 年我國失智老人數(shù)量為800萬,預計2040年將達到2 200萬,將是所有發(fā)達國家癡呆患者人數(shù)總和[3]。在我國,除了家庭是最主要的照顧提供單位之外,其次就是養(yǎng)老機構,而這一龐大的數(shù)字無疑會增加我國養(yǎng)老機構的負擔,對機構照顧者也是一種嚴峻的挑戰(zhàn)。本研究通過對失智老人機構照顧者的問卷調(diào)查,了解機構照顧者負擔的現(xiàn)狀,分析其影響因素,為減輕失智老人機構照顧者負擔提供依據(jù)?,F(xiàn)報告如下。
1.1調(diào)查對象納入標準:養(yǎng)老機構照顧者,照顧對象為失智老人[1],照顧失智老人時間超過1個月;自愿參加本研究,能與調(diào)查人員正常溝通并如實表達。排除標準:目前沒有在照顧失智老人,不配合調(diào)查者。2014年10月至12月隨機抽取溫州市10家養(yǎng)老機構的92名機構照顧者作為調(diào)查對象。
1.2方法
1.2.1調(diào)查工具
1.2.1.1一般資料問卷機構照顧者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宗教信仰、照顧時間、照顧地點、居住方式、照顧人數(shù)、月收入等。失智老人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病程。老人自理程度指機構照顧者對失智老人自理程度的判斷,分為完全可以自理、需要少量幫助、需要很多幫助、完全不能自理4個程度。
1.2.1.2照顧者的負擔量表(Caregiver Burden Inventory,CBI)本研究參考張睿[4]在Chou等[5]的CBI中文版基礎上修改后的照顧負擔量表,CBI包括5個維度,共24條目,分別是時間依賴性負擔(1~5條目)、生理性負擔(6~9條目)、發(fā)展受限負擔(10~14條目)、情感性負擔(15~19條目)和社交性負擔(20~24條目)。每條目按負擔輕重用0~4分5級評分,總量表得分范圍0~96分,得分越高說明負擔越重。張睿對該量表的預實驗結果顯示,CBI總Cronbacha’sα系數(shù)為0.77,時間依賴性負擔、發(fā)展受限負擔、生理性負擔、社交性負擔和情感性負擔的Cronbacha’sα系數(shù)分別為0.90、0.83、0.83、0.82和0.78。CBI的總量表、量表的內(nèi)容效度各條目的CVI值為0.85~1.0,全部條目的平均CVI值為0.95。
1.2.2調(diào)查方法統(tǒng)一培訓課題組的成員,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向納入的機構照顧者解釋本研究的意義,征得其同意后發(fā)放問卷。機構照顧者填寫完畢后,調(diào)查人員當場收回。發(fā)放問卷93份,其中有效問卷92份,有效回收率為98.92%。
1.3統(tǒng)計學方法對收集的資料檢查核對后,使用SPSS 18.0 軟件進行分析。一般資料采用描述性分析,照顧者負擔與影響因素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2.1機構照顧者一般資料92名機構照顧者中,男3人(3.3%),女89人(96.7%);<40歲2人(2.2%),40~50歲39人(42.4%),>50歲51人(55.4%);文盲15人(16.3%),小學26人(28.3%),初中40人(43.5%),高中(含中專)及以上11人(11.9%);有配偶83人(90.2%),無配偶9人(9.8%);有宗教信仰32人(34.8%),無宗教信教60人(65.2%);日照顧時間24 h 89人(96.7%),日照顧時間9 h 3人(3.3%);照顧1位老人17人(18.5%),照顧2位及以上老人75人(81.5%);月收入≤2 000元2人(2.2%),>2 000~3 000元31人(33.7%),>3 000~5 000元59人(64.1%);照顧性別單一老人有31人(33.7%),照顧混合性別老人有61人(66.3%)。
2.2失智老人一般資料被照顧的失智老人共276人,9人(3.3%)需要少量幫助,48人(17.4%)需要很多幫助,219人(79.3%)完全不能自理;老人年齡60~70歲6人(2.2%),70~80歲30人(10.9%),80歲以上240人(86.9%);老人病程<1年33人(12.0%),≥1年243人(88.0%)。
2.3機構照顧者CBI得分溫州市失智老人機構照顧者CBI得分為7~59分,平均(34.99±13.29)分,CBI各維度得分見表1。
表1 機構照顧者CBI各維度得分(n=92)
2.4機構照顧者CBI各條目得分見表2。
表2 機構照顧者CBI各條目得分(n=92)
表2(續(xù))
2.5機構照顧者負擔總分的影響因素分析見表3。
表3 機構照顧者負擔總分影響因素分析(n=92)
2.6機構照顧者負擔影響因素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將上述有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機構照顧者負擔得分作為因變量,運用SPSS 18.0軟件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stepwise法),最終進入回歸方程的是機構照顧者年齡、失智老人年齡、失智老人自理程度,決定系數(shù)R2為0.479,表明這3個因素對照顧者負擔產(chǎn)生解釋的程度為47.9%。上述3個因素與照顧者負擔的關系可用以下方程表示:照顧者負擔=44.720+3.233×機構照顧者年齡+11.519×失智老人年齡+4.520×失智老人自理程度,剩余的影響因素尚待進一步研究。見表4。
表4 機構照顧者照顧負擔影響因素的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
3.1失智老人機構照顧者負擔現(xiàn)狀分析本研究中機構照顧者時間依賴負擔最為突出,96.7%的機構照顧者需要對老人進行24 h照顧,且同時照顧2位以上老人者占81.5%。因為失智導致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嚴重下降,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都需要機構照顧者進行幫助;另外,老人的認知障礙常導致異常行為出現(xiàn),因此機構照顧者需要時刻關注老人,以防意外的出現(xiàn)。生理性負擔得分是所有負擔的第2位,由于失智者人多有認知能力下降和精神行為癥狀,生活自理能力也會逐漸下降,因此需要機構照顧者的全方位照顧,包括飲食、起居等每一細節(jié),照顧者大多感到身體過度勞累,健康狀況下降,因此生理性負擔較高。在生理負擔中得分最高的是“我覺得我沒有足夠的睡眠”,本研究中絕大部分機構照顧者需要對失智老人進行24 h照顧,正常睡眠節(jié)律受到照顧工作的破壞,另外時刻警惕應對老人的異常行為導致機構照顧者睡眠質(zhì)量不佳。本研究發(fā)現(xiàn)機構照顧者發(fā)展受限負擔不高。溫州市大部分養(yǎng)老機構給予機構照顧者一定的發(fā)展空間和人文關懷,據(jù)了解,溫州市民政局有免費為養(yǎng)老機構照顧者進行專業(yè)知識培訓的項目,各機構照顧者均能享受培訓,各養(yǎng)老機構也都設法排班,讓機構照顧者順利進行培訓。有些養(yǎng)老機構還為照顧者購買了養(yǎng)老保險及醫(yī)療保險,對照顧者的人文關懷較為細致。機構照顧者對于自身發(fā)展要求也不高,但“我期盼在此時事情會變得不一樣了”這一條目相比其他條目分數(shù)稍高,所以部分機構照顧者還是期望當下能夠有所改變。本研究結果顯示機構照顧者情感性負擔和社交性負擔平均分均較低,機構照顧者年齡多為四五十歲,他們大多已為人父母,比年輕人群更能理解忍讓失智老人;而家庭照顧者大多為失智老人的配偶或者子女[6],與老人關系密切,老人的精神癥狀和異常行為對其心身影響較大,機構照顧者并非老人的親屬,更容易接受失智老人患病后發(fā)生的性格變化,沒有老人親屬面臨的失望悲傷的情緒,因此其情感負擔較低。照顧老人是機構照顧者的本職工作,處理老人的各種問題是其義務與責任,因此社交性負擔也較低。
3.2失智老人機構照顧者負擔的影響因素分析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進入回歸的變量有機構照顧者年齡、失智老人年齡及自理程度,說明這3個變量是照顧者負擔的影響因素。就照顧者自身因素而言,本研究顯示機構照顧者的年齡與負擔呈正相關,隨著照顧者年齡的逐漸增大,其負擔也逐漸上升,原因可能與照顧者年齡增大,身體機能也相應下降有關。中國失智癥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年齡小的失智老人病情較輕,老人對物質(zhì)需要和精神需要的需求相當;年齡大的失智老人病情嚴重,其精神需要就相對少,照顧者以滿足其物質(zhì)需要為主,因此照顧年齡大的失智老人的負擔相對要輕。失智老人自理程度與照顧者負擔呈正相關,失智老人的病情越重,其自理能力就越差,根本因素還是失智嚴重程度,其解釋與失智老人年齡一樣,具有一致性。自理能力較好的失智老人在飲食和衛(wèi)生等需要得到滿足之外,還需要較多的精神需要,當精神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就會打罵照顧者或者出現(xiàn)跑出養(yǎng)老機構的現(xiàn)象;自理能力差的失智老人對精神需要的滿足少,滿足他們的飲食和衛(wèi)生等需要是照顧內(nèi)容中的大部分,因此照顧自理程度差的失智老人相對比自理能力好的負擔要低。
3.3建議機構照顧者照顧負擔會影響其心身健康,繼而影響照顧質(zhì)量,本研究從照顧者和養(yǎng)老機構兩個角度提出相應建議。照顧者方面:本研究的機構照顧者大部分為24 h照顧,自己的時間少,生活空間小。王婧婷等[7]研究結果顯示,養(yǎng)老機構護理員從事長期照顧,發(fā)生抑郁的比例較高。機構照顧者可以通過自我積極暗示、多聯(lián)想身邊的積極事件、與其他照顧者分享快樂、與朋友或護士談談照顧的感受和困擾的事件等方式來平衡心理沖突。養(yǎng)老機構方面:管理者應當多關注照顧者的心身狀況,在空余時間多與照顧者談心交流,緩解其心理負擔。同時建立輪班制,增加照顧者人數(shù),減少被照顧人數(shù)。此外,管理者可以建立失智癥護理支持小組,為機構照顧者提供專業(yè)化的護理知識和與專業(yè)護理人員交流的機會,以減少照顧者在工作中的困擾。再者,管理者可以統(tǒng)一照顧者參加職業(yè)培訓,提升機構照顧者的整體職業(yè)素質(zhì)和照顧質(zhì)量。
[1] 王曉靜,魏樹林,初麗敏,等.老年癡呆的早期診斷與治療[J].臨床合理用藥,2015,8(4):176.
[2] 程輝,黃悅勤,劉肇瑞,等.老年期癡呆流行病學研究現(xiàn)狀[J].殘疾人研究,2011(2):22-26.
[3] 王剛,程琦,陳生弟.阿爾茨海默疾病經(jīng)濟負擔的國內(nèi)外研究比較和分析[J].內(nèi)科理論與實踐,2009,4(4):275-277.
[4] 張睿.老年癡呆患者照顧者照顧感受的研究[D].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7.
[5] Chou KR,Chyun LJ,Chu H.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caregiver burden inventory[J].Nursing Research,2002,52(5):324-331.
[6] 孫楚凡,杜娟.老年癡呆癥家庭照顧者的研究現(xiàn)狀[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0):2204-2206.
[7] 王婧婷,譚秋玉,黃蓉燕,等.養(yǎng)老機構護理員抑郁現(xiàn)狀及相關因素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11):1-4.
Present situation on burden of dementia elderly caregivers in Wenzhou senior-care institution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He Xiubin, Yang Yeqin, Xu Yuanying, Lou Yi//
Nursing School of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Wenzhou Zhejiang 325035, China
ObjectiveTo study the burden of dementia elderly caregivers in Wenzhou senior-care institution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MethodInvestigate 92 dementia elderly caregivers from 10 elderly care institutions in Wenzhou by caregivers' burden scale and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ResultScore on caregivers' burden is 7~59. The average score is (34.99±13.29). Scores on time-dependent burden, physiological burden, development limit burden, social activities burden and emotional burden are from high to low. Single-factor variance analysis shows that caregivers' age, education level, caring time, dementia elderly's age and self-care degree have influence on caregivers' burde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caregivers' age, dementia elderly's self-care degree and age are influencing factors (R2=0.479). ConclusionCaring burden of dementia elderly caregivers is in medium level. Proper income improvement, guidance on correct sense of worth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improvement can decrease burden of caregivers.
dementia elderly; institution; caregiver; burden
何秀斌(1994-),女,本科在讀,學生.
2016-02-17
楊曄琴,溫州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
R473.2
A
1671-9875(2016)08-0739-05
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論研究規(guī)劃課題,編號:ZMYB201321
溫州醫(yī)科大學校立項課題,編號:WYX20140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