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碧琴 金彬彬 王建女 朱小英★
焦點模式護理干預對住院抑郁癥患者自殺意念的影響
鄭碧琴 金彬彬 王建女 朱小英★
目的 探討焦點解決模式對住院抑郁癥患者自殺意念的影響。方法 將91例抑郁癥患者分為觀察組(46例)和對照組(45例),觀察組應用焦點解決模式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對照組按常規(guī)進行護理。應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自殺意念量表(SIOSS),分別比較兩組患者在入院時、住院2周末各量表因子及自殺意念總分的評分結果。結果 兩組患者在入院時HAMD、SIOSS各因子評分及自殺意念總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住院2周末,觀察組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 采用焦點解決模式進行護理干預能改善抑郁癥患者的抑郁情緒及自殺意念,減少自殺行為的發(fā)生,值得臨床推廣。
焦點解決模式 抑郁癥 護理 自殺意念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心境障礙,抑郁癥患者是自殺的高危人群[1]。自殺意念是自殺死亡的強危險因素[2],因此積極的評估抑郁癥患者的自殺意念,同時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改善自殺意念,確?;颊甙踩?,是精神科護理的重點。焦點解決模式是由 De Shazer在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目前得到廣泛應用的一種心理干預模式[3]。目前該模式在住院抑郁癥患者中的研究較少。本院在2015年1月至10月對46例住院抑郁癥患者實施焦點解決模式護理干預,獲得良好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10月本院精神科收治的91例住院抑郁癥患者,其中有自殺意念54例,有自殺行為37例。按入院時間順序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6例,男15例、女31例;年齡18~59歲,平均(36.02±10.45)歲;受教育年限9~17年,平均(10.95±1.95)年;病程0.2~7.2年,平均(3.88±2.8)年。對照組45例,男17例,女28例;年齡19~58歲,平均(33.82±11.08)歲;教育程度9~17年,平均(11.57±1.45)年;病程0.17~11年,平均(3.05±2.4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觀察對象入組前均詳細告知相關事項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均服用文拉法辛膠囊治療,由經(jīng)管醫(yī)師根據(jù)病情調(diào)整劑量,兩組最小劑量均為75mg,最大劑量均為225mg,觀察組平均劑量(177.71±39.87)mg/d,對照組平均劑量(185.0±37.83)mg/d。納入標準:(1)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精神與行為障礙類別目錄抑郁癥診斷標準。(2)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4]24項評分≥18分,觀察組得分33~47分,平均(40.23±3.69)分;對照組得分29~49分,平均(38.64±4.59)分。(3)年齡18~59歲,性別不限。(4)文化程度,初中以上。排除標準:嚴重智力障礙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一般心理護理、抑郁癥護理常規(guī)及抑郁癥相關的健康知識教育。觀察組除實施以上護理干預外,入院后2周內(nèi)由接受過焦點解決模式培訓的主管護師,實施焦點解決模式進行心理護理干預45~60min/次,5次/周,共干預10次,分5步實施。無脫落病例。(1)描述階段:通過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為解決問題曾經(jīng)做過哪些努力或有哪些解決問題的資源以增強患者的信心。(2)目標確定:使用奇跡提問幫助患者建立改正的目標。(3)探查例外:目標確立后,通過例外/晤談前改變與患者一起繼續(xù)討論過去那些問題不嚴重或者沒有發(fā)生時的狀況,并進一步思考,如何能讓過去的“例外”狀況再次發(fā)生。(4)給予反饋:通過和患者的晤談,對患者表現(xiàn)出來的正向能量以及利用資源的地方,給予鼓勵和贊美。(5)評價進步:使用刻度化詢問,利用數(shù)值的變化,將患者抽象的概念以具體的方式加以描述,從而指導患者進展的指標,對從中表現(xiàn)出來不一樣的變化,給予鼓勵和贊許。
1.3 評價 (1)評價工具:HAMD[4]。適用于抑郁癥患者,能較好的反映病情嚴重程度的指標,共24項,病情越輕,總分越低;病情愈重,總分愈高。大部分采用0~4分的5級評分法。少數(shù)項目評定則為0~2分3級。包括7類因子,分別是焦慮/軀體化、體重、認識障礙、日夜、阻滯、睡眠、絕望,可簡單明了的反映患者病情的實際特點,并且可以反映靶癥狀群的治療效果。自殺意念自評量表 (SIOSS)[4]。能快速篩查自殺意念,量表包括絕望因子、樂觀因子、睡眠因子、掩飾因子4個因子。自殺意念總分則由絕望因子分、樂觀因子分和睡眠因子分相加。條目均以“是”或“否”回答記分,得分越高,自殺意念越高。(2)評價方法:分別于入院時、住院第2周末由2位護士對兩組患者進行HAMD的7類因子及SIOSS各因子的評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l7.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入院時、住院2周末的HAMD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入院時、住院2周末HAMD各因子得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入院時、住院2周末HAMD各因子得分比較[分,(±s)]
因子入院時t值P值住院2周末t值P值對照組(n=45)觀察組(n=46)對照組(n=45)觀察組(n=46)焦慮/軀體化9.71±1.8510.26±1.49-1.558>0.058.53±1.577.69±1.342.728<0.01體重1.62±0.491.73±0.44-1.193>0.050.62±0.490.34±0.482.693<0.01認識5.53±1.155.76± 0.94-1.026>0.054.55±1.053.93±0.743.249<0.01日夜1.24±0.431.26±0.440.178>0.050.46±0.500.48±0.502.288<0.05阻滯8.08±1.018.36±0.92-1.375>0.056.75±1.096.17±0.902.775<0.01睡眠5.02±0.865.23±0.79-1.246>0.053.66±0.973.13±0.852.782<0.01絕望7.48±1.057.6±0.95-0.568>0.055.28±1.254.41±0.933.785<0.001
2.2 兩組患者入院時、住院2周末的自殺意念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入院時、住院2周末SIOSS各因子得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入院時、住院2周末SIOSS各因子得分比較[分,(±s)]
因子入院時t值P值住院2周末t值P值對照組(n=45)觀察組(n=46)對照組(n=45)觀察組(n=46)絕望9.24±1.159.45±1.48-0.760>0.056.53±1.145.69±1.073.611<0.01樂觀3.86±0.723.97±0.71-0.739>0.053.00±0.732.47±0.932.946<0.01睡眠3.64±0.483.75± 0.44-0.973>0.052.53±0.502.19±0.682.668<0.01掩飾1.24±0.431.26±0.440.178>0.050.46±0.500.48±0.502.288<0.05自殺意念總分16.71±1.6717.24±1.70-1.496>0.0512.06±1.4810.36±1.325.76<0.001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抑郁癥患者常持續(xù)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引起正性情感缺乏,從而進一步導致情緒障礙[5]。焦點解決模式關注生命的積極因素和正面力量,聚焦于個案成功的經(jīng)驗,以構造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導向,著眼于未來,認為個案的細小改變能夠帶來整體的、系統(tǒng)的變化,從而促進問題的解決。觀察組實施焦點解決模式護理干預,護士一方面向患者講解抑郁癥的相關知識、抑郁癥的治療方法、藥物治療的重要性、負性情緒的應對等;另一方面通過刻度化提問,從而讓患者主動參與管理,并及時通過稱贊反饋給患者,有效地增強患者的積極健康行為,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表1顯示,觀察組住院2周末HAMD各因子評分較對照組均有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抑郁癥最大的風險是自殺。存在自殺意念的抑郁癥患者普遍存在高度絕望感,絕望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自殺。針對有自殺意念的患者,鼓勵患者訴說,并提供相關信息,讓患者認識到自身遭遇具有普遍性,通過奇跡提問,幫助患者確立目標,從而發(fā)現(xiàn)患者對生活、工作、學習的期望,以及對家人、朋友的責任感,以增進患者的自信和自尊。并通過刻度化評價患者的點滴變化,反饋給患者,贊美患者,減少患者的絕望感和自殺意念。本資料中,通過焦點解決模式的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絕望因子低于觀察組,同時觀察組自殺意念總分低于對照組。對照組在住院期間1例患者出現(xiàn)自殺行為,觀察組無1例出現(xiàn)自殺行為。
1 桂立輝,肖水源.瀏陽市農(nóng)村重性抑郁發(fā)作患者自殺意念與自殺未遂及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9,23(9):651~655.
2 蔣慶飛,徐秋萍,胡美玉,等.抑郁癥患者自殺意念的社會心理影響因素研究.浙江預防醫(yī)學,2011,23(2):1~16.
3 De Shazer S.Words Were Origina11y Magic.New York:WWNorton& Co,1994.43~85.
4 張作記.行為醫(yī)學量表手冊.北京:中華醫(y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1.225~227.
5 De Raedt R ,Kaster EH ,Joormann J .Attentiona1 contro1 in depression:a trans1ationa1 effective neuroscience approach .Cogn Affe Beh Neur,2010,10(1):1~7.
310013 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