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敏 劉英杰
玉屏風散加減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回顧性分析
王怡敏 劉英杰
目的 回顧性分析玉屏風散加減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8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臨床資料資料,觀察玉屏風散加減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癥狀積分及復發(fā)情況。結(jié)果 慢性蕁麻疹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88.8%,復發(fā)率13.8%,風寒型、血虛型、風熱型的總有效率及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比較,患者癥狀積分顯著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玉屏風散加減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玉屏風散 慢性蕁麻疹 辨證施治 中醫(yī)
慢性蕁麻疹以血管性水腫、風團為主要特征的皮損發(fā)生,疾病反復發(fā)作>6周,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皮膚疾病。中醫(yī)認為慢性蕁麻疹的病因病機為稟賦不耐,陰陽失和,衛(wèi)氣失固,邪風侵襲所致。由于本病病程較長,且患者自覺瘙癢劇烈,因而對日常生活及工作產(chǎn)生嚴重影響。本文對玉屏風散加減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效果進行分析?,F(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瑞安市中醫(yī)院皮膚科慢性蕁麻疹患者80例,男38例,女42例;年齡20~60歲,平均(35.5±7.8)歲。病程8周~4年,平均(1.8±0.6)年。診斷參照《皮膚性病學》(第六版)[1]、《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及蕁麻疹診療指南制定標準[3]:突發(fā)性,皮損境界清楚,呈形狀不一、大小不等的水腫性斑塊;皮疹劇烈瘙癢,時起時落,落后無痕跡;可伴有腹瀉、腹痛、發(fā)熱等癥狀,嚴重時可引起呼吸困難或窒息;皮膚劃痕試驗陽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1周未曾應用抗組胺藥物、<1個月未曾應用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排除:嚴重肝腎功能異常;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合并惡性腫瘤;試驗藥物過敏。證候分類:(1)風寒型:皮疹色白,寒時加重,暖時緩解;畏寒,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2)血虛型:皮疹遷延數(shù)日,反復發(fā)作,夜間加重;肢體倦怠,伴頭暈,易失眠;舌質(zhì)淡,脈沉細。(3)風熱型:皮疹色紅,劇烈瘙癢,熱時加重,冷時緩解;咽干,伴發(fā)熱;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1.2治療方法 均以玉屏風散為基礎方,根據(jù)慢性蕁麻疹的不同證候及臨床表現(xiàn)加減。風寒型:以“疏風散寒、益氣固表”為原則,采用玉屏風散合麻杏石甘湯加減治療,方藥由炙甘草、杏仁、黃芪、麻黃、生石膏、白術及防風組成。血虛型:以“補血養(yǎng)血、益氣固表”為原則,采用玉屏風散合四物湯加減治療,方藥由當歸、熟地、黃芪、炙甘草、白術、白芍及防風組成;多汗體虛加五味子,脾虛者加山藥,疹出不暢者加浮萍和蟬蛻。風熱型:以“涼血止癢、疏風清熱”為原則,采用玉屏風散合消風散加減進行治療,方藥由白術、炙甘草、苦參、黃芪、生石膏、生地、知母、蟬蛻、荊芥、當歸及防風組成。1周1個療程,4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3觀察項目 (1)癥狀積分:參照歐洲MILOR研究[4],應用4級評分法進行癥狀評分。0分:無風團、瘙癢癥狀,皮膚無劃痕。1分:風團數(shù)目1~10個,發(fā)作1d/1次,持續(xù)時間<4h,輕度瘙癢,劃痕略高。2分:風團數(shù)目11~20個,發(fā)作3次/d,持續(xù)時間12h,中度瘙癢,劃痕條隆起。3分:風團數(shù)目>20個,發(fā)作1d/3次,持續(xù)時間>12h,重度瘙癢,劃痕條隆起。(2)療效判定:參照蕁麻疹診療指南制定療效標準。治愈:皮損消退,瘙癢癥狀消失,患者>6個月無復發(fā)。顯效:皮損、瘙癢癥狀基本消失,患者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有效:患者疹塊及發(fā)作次數(shù)輕微減少,發(fā)作間隔時間較長,瘙癢癥狀有一定緩解。無效:<3個月癥狀無明顯改善。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Z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慢性蕁麻疹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88.8%;其中風寒型、血虛型、風熱型總有效率分別為89.5%、86.7%、88.9%,各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患者復發(fā)情況的比較 慢性蕁麻疹患者的復發(fā)率13.8%,其中風寒型、血虛型、風熱型復發(fā)率分別為13.2%、13.3%、14.8%,各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復發(fā)情況的比較(n)
2.3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慢性蕁麻疹患者治療后癥狀積分顯著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3 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s)]
時間 n 癥狀積分治療前 80 13.35±3.76治療后 80 2.12±2.88 t值 21.2076 P值?。?.05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皮膚科常見疾病。根據(jù)發(fā)病特點,一般分為急性和慢性蕁麻疹兩種類型。其中,慢性蕁麻疹患者皮損反復發(fā)作>6周,具有病程長,瘙癢難忍,皮疹發(fā)無定處等特征[5]。
玉屏風散是益氣固表的代表方,用于治療表虛衛(wèi)外不固之證。其基本方由白術、防風、黃芪組成,三藥相互輔助,益氣固表。方中黃芪具有健脾補氣之功效,可補肺脾元氣,實衛(wèi)固表,屬全方君藥。白術為方中臣藥,與黃芪合用可資中焦氣血之源,脾氣旺,則肌表充實,衛(wèi)表得固。防風甘溫和緩,不燥不峻,走表而祛風邪,與黃芪合用可增強黃芪之功效,故為佐藥?,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術、黃芪與防風相伍,固表不留邪;黃芪、白術與防風相配,祛邪不傷正;黃芪、白術與防風協(xié)同,散不傷正,補不留邪,具有疏散風邪、益氣固表功效。本資料結(jié)果顯示,慢性蕁麻疹患者的總有效率88.8%,復發(fā)率13.8%,治療后癥狀積分顯著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以玉屏風散為基本方,對慢性蕁麻疹進行治療,可獲得滿意療效,且復發(fā)率明顯降低,與相關報道結(jié)果基本一致。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玉屏風散具有抗病毒、抑制細菌、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及抗變態(tài)反應等作用,且對T細胞數(shù)的增加及淋巴細胞轉(zhuǎn)化率的提高具有一定效果。研究[6]認為觀察玉屏風散對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玉屏風散對HC所致小鼠AFC的功能、ADCC活性的抑制等均有逆轉(zhuǎn)作用,進一步表明玉屏風散作為免疫增強調(diào)節(jié)劑對免疫功能低下性疾病的治療具有可靠效果。
中醫(yī)學治療疾病,重在辨證施治。目前,慢性蕁麻疹的辨證分型較多,本資料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特點,主要將慢性蕁麻疹患者分為風寒型、風熱型、血虛型三種常見證型。風寒型方藥組成:黃芪30g,生石膏25g,白術、防風、黨參、生地各20g,炙甘草、當歸、白芍各15g,麻黃7.5g。麻杏石甘湯源自于《傷寒論》[7],現(xiàn)用于治療風寒化熱、內(nèi)熱外寒之癥。本方具有解肌宣肺、散寒清熱功效,而風寒型因外感風寒之邪,風寒之邪侵入所致。方中麻黃是治外感第一要藥,可增強散寒解表宣肺之力;白芍、當歸具有養(yǎng)血補血功效,若加入茯苓、陳皮可增強行氣健脾功效。諸藥合用,益氣固表、疏散風寒。風熱型方藥組成:生石膏30g,黃芪、防風、荊芥、白術、當歸、生地、知母、蟬蛻、蒼術各20g,炙甘草15g,苦參10g。消風散是治療風熱風濕浸淫血脈的代表方劑。風熱型為風熱侵襲,體內(nèi)濕熱合邪,郁于肌腠。故采用蟬蛻、防風、荊芥可疏風止癢;苦參可清熱燥濕;蒼術可散風祛濕;重用生石膏,配以知母可清熱瀉火。諸藥與玉屏風散合用,既滲利濕熱自下而去,又疏散風邪外出,具有止癢、調(diào)暢血脈功效。血虛型方藥組成:黃芪30g,防風、白術、生地、白芍、五味子、當歸、黨參、山藥各20g,浮萍、炙甘草、蒼術、蟬蛻、荊芥各15g。血虛型的病程一般較長,患者素體肺氣虧虛,陰血長期耗傷,則血虛生風、陰虛生內(nèi)熱。方中當歸可補血活血,黨參可氣血雙補,合用五味子可益氣斂陰生津;浮萍、蟬蛻、荊芥可疏風透疹止癢;加蒼術、山藥可燥濕健脾;加桂枝與白芍合用可調(diào)和營衛(wèi)。兩方合用,具有固表、養(yǎng)血、補氣功效。本資料結(jié)果顯示,風寒型、血虛型、風熱型總有效率分別為89.5%、86.7%、88.9%,復發(fā)率分別為13.2%、13.3%、14.8%,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根據(jù)慢性蕁麻疹患者的不同證型,采取辨證施治策略進行臨床治療,合用玉屏風散隨證加減,可獲得滿意療效。
1 張翠月,高征,劉銀偉,等.從脾辨治慢性蕁麻疹臨床研究.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8):298~301.
2 李紅,李宛諭,李莉敏,等.120例自身免疫性蕁麻疹臨床分析.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3,12(4):229~231.
3 孔丹暘.加味玉屏風散治療慢性蕁麻疹6 4例.河南中醫(yī),2015,35(2):359~361.
4 Sharma V,Singh S,Ramam M,et al.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pilot study of methotrexate in the treatment of H1 antihistamine-resistant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Indi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 venereology and leprology,2014,80(2):122~128.
5 Koti I,Weller K,Makris M, et al.Disease activity only moderately correlates with quality of life impairme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Dermat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clinical and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2013,226(4):371~379.
6 樊凱芳,趙建平,馮振宇,等.玉屏風散配方顆粒湯劑與傳統(tǒng)飲片湯劑對免疫抑制小鼠T細胞亞群影響的比較.中國中醫(yī)急癥,2013,22(4):550~551.
7 袁定貴,高進.玉屏風散對原發(fā)性獲得性寒冷性蕁麻疹臨床療效觀察.世界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4,9(9):962~964.
310053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王怡敏)
325200浙江省瑞安市中醫(yī)院 (劉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