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娟
長春市南京小學在博文教育理念的引領下,牽手家庭,親師同行,引導家長由“坐在家里聽教育”變?yōu)椤白哌M學??唇逃?,再到“親師攜手做教育”“家校聯動享教育”,歷經十余年的探索研究,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家校合作育人模式。
學校傳遞理念,提升家長認識
隨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全面推進,長春市寬城區(qū)于2004年啟動了“仁愛工程”,并提出“三主三牽”的教育思想。在“牽手家庭”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長春市南京小學的家校共育工作邁出了探索的第一步。南京小學首先將“帶動家長”作為家校共育的突破口,將家長由“坐在家里聽教育”變?yōu)椤白哌M學??唇逃?,通過家校牽手活動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促進家庭與學校之間的相互理解。
帶著這樣的期待,南京小學以“創(chuàng)建學習型家庭”活動為載體,成立了南京小學家長委員會,先后開展親子閱讀、教學開放和家長會模式改革等一系列活動,帶動家長走進學校,走進課堂,感知教育過程。其中,家長會模式改革包括在低年級開展“護蛋行動談感受”、在中年級開展“學期成果展示”和在高年級的家長與孩子之間舉辦“理解是雙向的”主題辯論會等。在與家庭牽手的過程中,學校欣喜地看到,家長接觸教育的機會變多了,家長對教育的過程更加關注了。然而,欣喜之余,教師們也發(fā)現,家長教育理念的點滴提升,在家長繁重的社會角色和家庭負擔的吞噬下漸漸消退。如何讓家長在教育過程中保持熱情?如何讓家庭教育成為孩子成長永不缺席的資源?新的問題亟待解決。為了讓家長認識到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角色,為了能夠長久地保持家長們參與教育的熱情,為了讓家長深刻地體會到教育是浸潤的過程,也是不斷體驗、警醒和感知的過程,南京小學開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角色體驗教育活動。
在“體驗榜樣角色”中,教師設計了“警察爸爸的故事”“和媽媽一起上班”等活動,讓家長在孩子們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長,用榜樣的力量對孩子形成示范影響,傳遞真情。在“體驗朋友角色”中,通過“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寫給爸爸媽媽的信”和“立德從家務勞動開始”等活動,家長和孩子成為朋友。在“體驗學生角色”中,學校開展了“菜單式家長培訓”系列活動,家長根據自己的需求,提供教育菜單,學校根據家長的需求,搭建培訓平臺,傳遞家教方法。學校先后開展了“花季我們一同走過—青春期學生教育方略”“走進社區(qū)—新生入學指導”“做個陪伴孩子成長的家長”等培訓活動。
這樣的活動激發(fā)了家長參與教育的積極性,同時也提升了家長的教育能力,讓家長深深地體會到不同的角色承載著相同的責任,更深深地感受到執(zhí)“子”之手、與“子”同行的快樂與幸福。
家長參與管理,探索教育方法
幾年的實踐,南京小學的教師們看到了家校合作對教育效果的促進作用。然而,如何讓合作更系統化、科學化?如何讓家長的參與面更廣泛?如何讓教育效果更持久?這一系列問題都需要被逐一攻克。
為此,南京小學積極發(fā)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健全了家委會組織機構,完善了各種規(guī)章制度,制定了《家長委員會章程》《家長委員會例會制度》《家長委員會監(jiān)督制度》和《家長委員會聯系制度》,明確了家長委員會的性質與職責,并成立了“南京小學家長志愿者團隊”。同時,結合家長自身特點和學校需求,家長志愿者們還建立了講師團、資源團和服務團等團體。
講師團為孩子們帶來了書本中學不到的知識:護齒總動員、走近跆拳道、今日說“法”、精美小相機繽紛大世界、走進銀行學會理財、健康早知道、膳食促成長、做生活的有心人、交通標志認識、警惕危險就在我們身邊……家長們如教師一般備課講課,與孩子們溝通交流,過足了教師的癮,更深深地體會到當教師的不容易。
資源團將孩子們帶到學校之外的大舞臺,走進部隊、走進工廠、走進圖書館、走進社區(qū)……這不僅讓孩子們真切體驗到社會生活的紛繁多姿,也讓家長們感受到社會實踐教育帶給孩子們的成長力量,同時也拓寬了學校教育的維度。
服務團常常為學校的大事小情服務,掃雪、簽到、照相、化妝、參與班車管理……家長參與教育不再是一兩個人或一兩個家庭的事情,而是變?yōu)槿珕T關注,達到了家校共育、協同成長的目的。家長志愿者團隊的啟動,為南京小學家校共育帶來了新面貌。
家校攜手同行,開拓合作新略
為了更加高效快捷地與家長溝通,南京小學于2012年啟動了全新高效的“家校互動新干線”項目,先后開啟了“家長大講堂”、班級的“親師交互日志”“家校微博平臺”“家校電子報”“班級網絡家園”“知校平臺”等更加簡潔、快速、高效的溝通方式,為親子之間、親師之間、家校之間構建了一個多維、立體、互動的溝通系統,將家校合作教育推向了縱深發(fā)展的新舞臺。
“親師交互日志”即家長寫下教育孩子的體會和困惑,并將日志在家長中傳閱。家長和家長之間互相學習借鑒,教師也細致拜讀、認真回復。你一言,我一語,你一字,我一句,這筆尖流淌的絲絲情誼包含著溫度,讓家長和教師在溫情中不斷走向和諧。
“知校平臺”建立之初,各中隊開展了“知校愛班我榮耀”班徽征集大賽。在此過程中,家長和孩子共同創(chuàng)作,共同欣賞,共同交流。由于父母和孩子評判標準不同,于是家庭里上演了一場場快樂的辯論賽?!爸F脚_”為家庭與學校、家長與教師、教師與教師之間搭建了快樂成長的橋梁。
同時,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南京小學還開展了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比如,一年級的孩子們和家長一同參觀吉林大學化學實驗室,觀看了有趣的化學演示實驗,聆聽了關于化學元素周期表的科普報告?;顒幼尯⒆觽兞私饬嘶A的化學知識,感受到了科學的獨特魅力,為孩子們埋下了科學思想的種子。二年級的學生參觀吉林省博物館,觀看“黑土軍魂展”,了解抗聯英雄事跡,大大激發(fā)了孩子們的愛國熱情。三年級的學生則開展“擁抱大自然”“勞動最光榮”等活動,四年級的學生在兒童活動中心學習茶藝和美發(fā),五年級的學生到星星泉安全教育基地接受安全知識培訓……
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增加了孩子之間交流的機會,緩解了學習壓力,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磨煉了意志,提高了互幫互助的意識,更體驗到了組織紀律的重要性。
2015年,南京小學啟動了“社會實踐直通車”項目。各班家長委員會成員和教師一起根據班級孩子的特點,共同策劃社會實踐活動。策劃過程中,家委會成員集思廣益,各盡其職,從每個環(huán)節(jié)、各個細節(jié)入手,竭盡所能為每個學生及其家庭做好服務支持。來自家長與學生的聲音也印證著家校合作的
融洽—
家長A:平日里我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業(yè)水平。參加了家長志愿者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后,我發(fā)現了孩子的另一面,也在思考如果發(fā)生了矛盾,孩子如何與他人溝通?如何解決?食物、玩具是否愿意與他人分享?在游戲中處于怎樣的角色?
家長B:現在的獨生子女缺少同齡的玩伴,他們需要在這樣的群體活動中積累生活經驗,體現自我價值,取得同伴認同。
學生A:活動中,看到教師和同學們不一樣了。當天的活動,爸爸媽媽們還為我們設計出很多有趣的游戲,同我們一起玩耍,特別好玩!玩累了,我們在空地上一同分享各個家庭制作的美食,感覺特別開心!
十多年的實踐歷練,南京小學的變化有目共睹:家長們變了,學校的熱情感染了他們,孩子的成長帶動了他們,家長們更加關注自己的成長,也更加懂得孩子;孩子們變了,他們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愿意展現自己,表達自己;教師們變了,他們從講臺走到孩子和家長的中間,從單方面施教發(fā)展為多元合作;學校也變了,因為家長的熱切關注和口耳相傳,學校變得更加貼心,工作更加細致入微,家校合作已經漸漸地與學校教育融為一體。
(作者系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qū)南京小學校長)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