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靖園
對于英國教育部準備采取的“中式教學”,“2016中國教育小康指數(shù)”調查顯示,高達65.7%的受訪者認為這是“互相學習,互取所長”的一個好方式
在中國生活了六年,今年42歲,來自英國的Mark Higson是一位畫家,他喜歡自由的創(chuàng)作,喜歡旅行,可是如果問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這位曼徹斯特人的回答則讓中國老百姓有些不解:“如果能再回到學生時代,我一定好好學習數(shù)學?!?/p>
沒有學好數(shù)學,是Mark Higson迄今為止非常大的一個遺憾。而這個遺憾,似乎正在他的國家變得全民化。
2016年7月中旬,英國政府作出一個向“中式教育”學習的舉措:根據(jù)數(shù)學教學改革計劃,英國半數(shù)小學將采用中式的傳統(tǒng)數(shù)學教學方法。
全民頭痛的數(shù)學題?
英國教育部負責學校改革的主管尼克·吉布宣布,這種新的數(shù)學教學方法應該成為英國學校的固定標準。政府將向8000所小學提供支持和培訓,以改用上海的中式數(shù)學教學法。未來四年,英國將投入4100萬英鎊用于發(fā)展35家數(shù)學教學中心。同時,還要引進中國的數(shù)學教科書。從五歲起,英國的孩子們就要進行算數(shù)練習,必須通過不斷重復來掌握各個概念,然后再學習新的內容。
尼克·吉布自信地表示,“我相信,我們采取的方式能保證我們的年輕人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得到很好的發(fā)展。讓‘數(shù)學不好’這種標簽成為過去式吧?!?/p>
英國人的數(shù)學到底有多不好?Mark Higson的朋友、在英國留學多年的深圳學生李蹊表示,在一個課堂上,老師問:水和溶劑比是1:2,那么放10毫升水需要放多少毫升的溶劑?李蹊只用兩秒的時間就答出了20毫升這個在中國小學一年級都能算出來的答案,而一旁的英國同學則是驚訝,羨慕地望著她,并表示:“你太厲害了!”
長期從事國際教育的美國世爾公司總部執(zhí)行董事吳小玲對此更是深有體會,她在2011年英國倫敦一所小學參加中國學生與英國學生的課堂時,發(fā)現(xiàn)英國學生在數(shù)學上明顯比中國學生低至少2個年級。而在自己的公司,吳小玲也發(fā)現(xiàn),月底核對自己的課時,中國同事認為很基礎的事情,英國同事做起來卻明顯感覺很吃力。
不僅是普通老百姓,“數(shù)學問題”似乎還困擾著英國的大部分社會精英??穫?,英國前首相,英國牛津大學的畢業(yè)生,當被記者問及“9×8”等于多少時,急紅了臉,窘迫地岔開話題。摩根,英國教育大臣,被問到的問題難一些:11×12等于多少?她答不出,用“不會回答任何數(shù)學問題”來給自己臺階下。
英國《每日郵報》透露,只有1/20的英國成年人能全部答對10個小學數(shù)學問題。約15%的父母在針對8歲孩子的簡單分數(shù)問題上折戟,25%的父母最多答對4道題。而這些問題,是為11歲以下兒童“量身定制”的。
教學的目的在于激發(fā)和引導學生興趣,但又有多少孩子會主動對數(shù)學感興趣?在多數(shù)人看來,數(shù)學是讓人頭疼的一門學科。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說,學生對數(shù)學缺乏熱情,25%的學生稱“不愿意學數(shù)學”,不愿意學的理由中,有31%的小學生說是“因為學不會”,有45%的小學生強調說是數(shù)學“太無聊,讓人頭疼”。
盡管如此,直接刺激英國從上海進口數(shù)學教學模式的,卻是前幾年的一項測試。2013年,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對全球65個國家大約50萬名15歲學生在閱讀、數(shù)學和科學科目進行測試。這個測試簡稱PISA,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中國上海的學生以高分取下頭名,是當之無愧的學霸。英國學生則排在26名。在65個國家中排名26,這樣的表現(xiàn)不能算是太差。但自尊心極強的英國人受不了,英國各大媒體紛紛表示對本國學生“如此低劣的成績感到恥辱”。
2014年,英國教育部門還曾組織英國部分中小學校長,專程來滬體驗上海的小學教育。當時新聞報道稱,當許多英國校長看到上海孩子用九九口訣表計算乘法結果時,幾乎目瞪口呆。
從這一年開始,英國與中國就已經開展了教師交換計劃,每年都有一批中國教師前往英國。而上海數(shù)學的《一課一練》也開始被籌劃引進到英國的教學教材中。
除此之外,去年此時,BBC也拍攝了一部講述英國中學引入中式教學的實驗,引發(fā)各種價值觀沖突的電視紀錄片,一經播出,立即引發(fā)眾人嘩然。
紀錄片的拍攝,源于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和BBC合作的研究項目“中國化的英國學校”。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在全球QS教育專業(yè)排名第一,他們對近年來中國式教育下的學生連續(xù)在國際的綜合能力評價體系中名列前茅的現(xiàn)象有很大的興趣。
為此,項目組選擇了英國漢普郡的博航特中學,并挑選出50名初中三年級的孩子組成“中國學?!?,邀請5名中國教師參與為期一個月的“中式”教學,并用鏡頭記錄下整個過程。
中式教育初來乍到:
英國的孩子足夠堅強嗎
英國當?shù)貢r間8月4日21點,英國BBC臺播放了“中式教育”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第一集。
這個總共三集的紀錄片主要講了什么?
5名來自中國最優(yōu)秀中學的老師,把從廣播體操、眼保健操、1000米跑,到嚴格的課堂紀律,以及在一些人看來“填鴨式”的中國式教學方式,統(tǒng)統(tǒng)帶到了英國一所中學的課堂上。
但結果是,這些對中國的學生來說早已習以為常的事物,卻很快震驚了英國的學生乃至校長。另一方面,很多中國網(wǎng)友乃至英國的網(wǎng)友,也被英國學生的表現(xiàn)震驚了……
首先感到震驚的,是中國老師對于課堂紀律的嚴格要求,以及英國學生課堂上異常松散的表現(xiàn)。在中國任何一所正規(guī)普通中學的課堂上,老師上課時很少會有學生公然大聲說話,打斷老師講課,因為那不僅是對老師的不敬,而且耽誤的更是其他同學的學習。可在英國,學生們卻公然在老師講課時在下面隨意講話、化妝、玩手機,表現(xiàn)出對老師完全的不尊重。中國的老師們不得不多次停下授課,維持課堂紀律,很是崩潰。
性情溫和的中國老師鄒海連數(shù)次在錄制中控訴,“我從沒見過這么糟糕的學生”。在實驗進行半個月之后,他用“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我已經竭盡全力,但無能為力”來表達自己的失望和無奈。
而松散的紀律后面,則是對于學習能力和學習熱情的嚴重缺乏。比如英國的學生上課前不預習,完全沒有自學能力,結果當中國的老師在給他們講三角函數(shù)時,全班大多數(shù)人根本不懂老師在說什么,基礎異常薄弱,只好去求學校的英國老師給他們從1+1講起。而又因為他們放學后直奔電腦和游戲機,根本不復習,所以之后測驗時,成績令老師很無奈。
英國的網(wǎng)友幾乎開始一邊倒地支持中國老師。名叫OhLottie的網(wǎng)友表示:中國老師是對的,無論你在教室的前面、邊上甚至是天花板上授課,如果學生課堂行為不端正,課堂效果勢必受影響。名叫edwardrichmond的網(wǎng)友則表示:才看了20分鐘《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我們就看到了英國學生的懶惰、毫無自律,缺乏尊重。
在BBC的鏡頭中,學生與教師的“對峙”多次出現(xiàn)。在第一、第二集中,多次出現(xiàn)學生和老師的對峙鏡頭,起哄、面壁罰站、被趕出教室的鏡頭比比皆是。教師的權威和學生的反叛,似乎形成了不可調和的沖突局面。
除了紀律,學生接受知識的速度也在老師們的意料之外,尤其是數(shù)學。
根據(jù)在國內的教學速度,鄒海連就曾用15分鐘講完了原本需要用一周時間完成的三角函數(shù)。在鄒海連自己所教的中國班級中,學生們絕大多數(shù)都能在考試中得到A或者A+。而在博航特的班級里,他還需要額外加班給數(shù)學不及格的學生補課。最讓他失望的是,補課班上還有學生故意逃課不參加。
不過,中國老師并沒有放棄,他們日復一日地以中式教學教授著課程,并且不斷地鼓勵學生,讓他們知道自己是非常有潛力能取得很好的分數(shù)的。
對于這場實驗,博航特中學的校長尼爾·斯特勞格的內心是矛盾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英國的某些核心科目在國際性的評估中落后于亞洲國家和地區(qū)。他希望中式教育能給英國課堂帶來改變,但又不想最終被證明以老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比以孩子為中心的課堂更好。
一個月后,考核的成績揭曉了,“中國學?!钡膶W生在數(shù)學、科學和普通話三門考試都力壓博航特本校,其中數(shù)學的差距最明顯。
尼爾·斯特勞格表示,這場實驗讓他明白了中國上海能夠問鼎PISA的原因不在于優(yōu)越的教學實踐,而在于中國家長、中國文化和中國的價值觀合力作用的結果。
對于這個結果,中國的家長們又是如何看的呢?“2016中國教育小康指數(shù)”顯示,52.4%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式教育更適合應試”,42%的受訪者則表示“中國式教育在教育領域更為有效”。
未來:互相學習,互取所長
那么,終極疑問來了,即便英國用了中國的內容和中國式的方法,英國學生的數(shù)學成績一定會提高嗎?英國教育部引入“中式教育”的教學方法真的能有效嗎?
“從內容角度來說,不是要讓英國的孩子學習同樣的中國數(shù)學,而是借鑒中國數(shù)學教育的思想‘雙基扎實’,即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苯逃渴着闪魧W英國訪問學者、浙江省小學數(shù)學特級教師、杭州市時代小學校長唐彩斌表示,讓英國的每一個孩子在小學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才是要義。
但是,唐彩斌提醒人們,還有一個事實必須面對,那就是中國學生在學習數(shù)學上花的時間比較多。在PISA測試問卷調查中發(fā)現(xiàn),中國上海學生的作業(yè)時間達到平均每周13.8小時,位列第一,OECD國家平均不到4.9小時?!半m然小學比起中學相對好一些,但是英國的小學生的作業(yè)通常一天10-20分鐘,甚至5分鐘,而在中國經常會在1-2小時以上?!碧撇时笥行鷳n,“中國式的數(shù)學教育來了,英國的孩子足夠堅強嗎?”
教育界各方的意見、評論,接踵而出。教育專家Jeroen Strijbosch在網(wǎng)上撰文指出,希望能通過使用新的技術來提高教學質量。比如建立線上平臺,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協(xié)調人力和分配教學資源。因為客觀來說,英國小班化教學更符合因材施教的精神,也更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特點,形成良好的教學互動。
美國世爾公司總部執(zhí)行董事吳小玲對此則呈非常積極的態(tài)度:“只要英國在引進中式教育的同時結合英國本土化,繼續(xù)保持藝術、文學的優(yōu)勢,增加中式的基本功,保留英式的快樂與自由,這就是一件取長補短、相得益彰的事情。對一個國家下一代的教育將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一件事情?!?/p>
對于英國教育部準備采取的“中式教學”,2016中國教育小康指數(shù)顯示,有高達65.7%的受訪者認為這是“互相學習,互取所長”的一個好方式。
“中式教育”遠渡重洋登陸英倫三島,最終能否適應英國小學的具體情況只能用事實來證明。
就目前情況來看,事實還是普遍樂觀的,據(jù)《衛(wèi)報》報道,目前已經有70多名上海的數(shù)學老師在英格蘭各地的學校任教,已有140名英國數(shù)學老師接受了“中式教育”的培訓,未來還會有700名老師接受類似的培訓。
在部分已經試行了中式教學的英國學校里,大多數(shù)學校學生的數(shù)學成績均得到了顯著提升,且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也有較大改善。英國著名學府南安普頓大學的教授雷諾茨說,在下一輪的國際中學生PISA測試中,很有希望看到“中國方式”產生的效果——英國中學生的數(shù)學排名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