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青
【摘要】散文是語文閱讀中重要的一種體裁形式,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說道:“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卑凑账乃悸?,披文入情這個主張對我們研究和指導(dǎo)學生進行散文閱讀都有很大的啟發(fā)。
【關(guān)鍵詞】閱讀散文;披文入情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毛詩大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散文,它在內(nèi)容上雖然或狀物,或記人,或?qū)懢埃鶎懙目偸亲髡咦晕腋形蛑辽畹纳罱?jīng)驗的一部分。如果單純從表達方式和歷屆高考命題所選擇的文章來看,我們研究的散文又可以窄化為敘議結(jié)合的抒情散文。由此我們就可以由“情”入手,來逐步深入地閱讀散文。
具體地說,可以分為五個閱讀步驟,來逐步深入的理解、分析、鑒賞散文。
一、略讀——梳理情感
“略讀”需要我們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也就是說閱讀散文要準確把握文章中表達的情感和思想立場,即價值判斷。按理來說,我們把握這個難度不大,因為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情感道德和價值判斷標準。再從我們平常閱讀的散文來看,有比較直白地點出作者情感的文章,這類文章屬于直抒胸臆類的,相對來說容易把握。比如茨威格的《人間最美的墳?zāi)埂罚?991年高考)一文,我們從文章開頭的兩句就可以看出,作者在文章中表現(xiàn)出的是對托爾斯泰老人的“敬畏之情”。另一種情況則屬于間接抒情的,比較婉曲,作者不是直接在文章中就亮出交代自己感情的語句,而是通過自己有傾向性的表達向讀者呈現(xiàn)感情,但是,這類文章中流露出的感情也并不難體察到,只要我們多注意作者感情傾向所在即可。
二、細讀——感知并把握情感寄托物
我們常說的作者的情感思想是“虛”的,那么他(她)所想表達的情感,則免不了要借一個“實”處來寄托。這個被寄托的東西就是本文所說的“物”。在這個閱讀環(huán)節(jié)中,我們要細細地感知這些被賦予人的情感的物,感受他們背后作者的款款情思。上文所說的第二類情感表達也就是這里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手法,“景”即“物”也。這些“物”或者“景”必定都是為表達文章中心,為寄寓作者感情服務(wù)的,不是廢物,是有用之物,是與情融為一體的“物”。比如2011年四川高考試題所選的宗璞的《銹損了的鐵鈴鐺》這篇散文,作者將贊美“爸爸”的情感寄托在鐵鈴鐺上面是自不必說的,但她在寫鐵鈴鐺聲音美時又提到布谷鳥、蟬、蟋蟀、麻雀,寫免兒叫喊“爸爸”時,提到他的喊聲驚醒了很多美好的事物,如玉簪花、馬纓花、紫薇等等,所有這些物,都寄寓著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惜,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同時也傳達出她對那些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忘我工作,透支健康甚至生命,體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的工作者的敬佩之情。
三、精讀——探求寫作緣由,就是作者的寫作緣由或情感的觸發(fā)點
在閱讀散文時,在把握了作者的情感之后,就應(yīng)當進一步探究作者產(chǎn)生這樣情感的原因:作者為什么對此(彼)產(chǎn)生喜歡或憎惡之情呢?如果前面兩個環(huán)節(jié)談的是“是什么”,那么這一環(huán)節(jié)就是閱讀散文需要思考的第二個問題——“為什么”。比如讀徐志摩的《想飛》(2011年高考湖南卷),我們應(yīng)當探究:作者為什么寫云雀?為什么要引用莊子筆下的大鵬?又為什么要寫做孩子時的“大鵬”?深入閱讀再略加思考就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通過“飛,人們原來都是會飛的”“是人沒有不想飛的”“人類初發(fā)明用石器的時候,已經(jīng)想長翅膀,想飛。原人洞壁上畫的四不像,它的背上掮著翅膀;拿著弓箭趕野獸的,他那肩背上也給安了翅膀?!钡葞讉€關(guān)鍵句子,說明了做人要志存高遠和不懈追求的意義和價值,“飛上天空去浮著,看地球這彈丸在太空里滾著,從陸地到海,從海再看到陸地。凌空去看一個明白——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權(quán)威,做人的交代?!倍鄦栕约簽槭裁矗@樣閱讀便深入了一步。
四、品讀——鑒賞飽含感情的語言
文字作品是語言的藝術(shù),當然少不了語言這個載體,離開了語言這個載體就無法表情達意,無法感染和打動讀者。因此,閱讀散文,必須努力去發(fā)現(xiàn)、解析文章中最能表達感情的詞、語,去發(fā)掘“情”與“語”之間的聯(lián)系?!朵P損了的鐵鈴鐺》中有這么一段話:“他的喊聲落在花園里,驚醒了眾多的草木。小棒槌般的吃驚地綻開了好幾朵。紫薇懷疑地搖著—簇簇有皺折的小花帽。馬纓花到早上才有反應(yīng)。在初秋的清冷中,它們只剩了寥寥幾朵,粉紅的面頰邊緣處已發(fā)黃,時間確實不多了?!笔紫炔菽颈毁x予了人的情感,形象生動,另外“驚醒”“吃驚”“懷疑”這些富有情態(tài)的詞,呼應(yīng)了下面的“時間確實不多了”,以自然物的自然季節(jié)反應(yīng)來暗示“爸爸”命運的轉(zhuǎn)折。
五、研讀——探究作者表現(xiàn)情感的手法
在鑒賞散文的藝術(shù)手法時,要緊扣一點,即作者為什么要這么說,而不是那么說?換句話說就是,作者這樣表達的作用或效果為什么有特效?比如宗璞的《“這是你的戰(zhàn)爭”》(2011年江蘇高考)中為什么不止一次地寫到雪花和臘梅林?原來它們有極其重要的象征意義——“雪”,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籠罩著的越來越近的外敵入侵的戰(zhàn)火,三是象征應(yīng)征入伍做翻譯的消息,四是象征師生之間的親疏關(guān)系;“雪”與“臘梅林”象征青年們志愿獻身保衛(wèi)祖國的純潔無瑕、迎難而上的火辣辣的愛國情;“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變化過程,喻示人物關(guān)系的和緩,更喻示著救國有望的情結(jié)。文章為什么在第三四節(jié)寫了群像后要具體寫兩個相反的事例?寫群像是為了和下面第五節(jié)那個自私、膽小的學生進行對比,同時也是給第六節(jié)的那個無私、勇敢、憂國憂民的學生做鋪墊,說明全國上下愛國熱情高漲。
總之,略讀、細讀、精讀、品讀、研讀,是一個由信息梳理到理解再到鑒賞的過程,也是一個對事物的由淺入深的認知過程,同時也很符合我們對情感世界認知的規(guī)律,先輪廓后細節(jié),先外貌情態(tài)后精神內(nèi)質(zhì)。因此,閱讀散文必須披文入情,逐層深入地領(lǐng)略文質(zhì)之美。
(編輯:龍賢東)